民国万叶书店音乐图书出版模式及启示
2015-03-16◎余原
◎余 原
2014年11月,首届中国音乐产业高端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论坛发布了《201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该报告把中国音乐产业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关联层和拓展层,音乐图书出版行业被界定为核心层之一。该报告显示音乐图书出版发展态势良好,2013年全国共有365家出版社涉及音乐图书出版业务。但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中,音乐图书出版的市场规模排名为倒数第二,略高于唱片产业(6.5亿元)。如何提高自身市场规模,这是音乐类产品出版机构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民国时期的万叶书店可以为现代音乐图书出版带来一些启示。
一、万叶书店出版模式的特色
万叶书店是我国现代意义上第一家专业音乐出版社,由出版家、音乐教育家钱君匋于1938年7月1日在上海创建。该书店后来演变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民音乐出版社与上海音乐出版社“平分天下”,共占据90%的市场份额,这种局面与万叶书店早年打下的根基颇有渊源。民国时期万叶书店的特色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其一,体制灵活,由合伙制出版企业转型为股份制,最后向国家级音乐出版社迈进。成立之初,万叶书店是典型的合伙制小企业,参与创办者为钱君匋及其好友位育中学校长李楚才、教员季雪云等6人,每人出资100元。因创业团队中只有钱君匋具备出版的经验,他便成为合伙人共同选聘的代理人。万叶书店早期以出版美术、音乐和文学图书为主,多为普及读物,以中小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钱君匋策划出版的《小学活页歌曲》,为万叶书店赚到了第一桶金,此后,经营者看准时机,扩大成果,买房置地,规模日益扩大。钱君匋等人经过七八年苦心经营,万叶书店发展成为编印发一体化的中型出版机构,树立了品牌。万叶书店出版的抗日书刊不仅在上海等地发行,还经五洲书报社、中国图书杂志公司等渠道,远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1945年抗战胜利后,万叶书店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钱君匋的朋友盐商陆海藩、画家费新我等社会名流加盟入股,股东总数达70多人。两年后,公司开始调整出版方向,集中力量专营音乐书谱。1953年,在钱君匋老朋友缪天瑞、吕骥(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热心牵线下,万叶书店与上海音乐出版社、教育书店三家私营出版社合并,成立新音乐出版社。1954年10月,公私合营的音乐出版社在北京成立,为国家级专业出版社,并受双重领导,业务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管,行政由原出版总署负责,出版社迅速发展到100多人,1974年8月,音乐出版社更名人民音乐出版社。
其二,钱君匋的选题创意及“以普及养提高”的经营方略。钱君匋自身有着良好的艺术素养,年轻时在开明书店担任过音乐和美术编辑。1927年,他与朋友创立了音乐创作团体“春蜂乐会”,此后创作并发表了许多抒情歌曲和音乐评论。在选题方面,他奉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就“以普及养提高”而言,如《小学活页歌曲》内容为19世纪二三十年代刚刚出现的学堂乐歌,简谱,16开对折,销售方式灵活,书店可以根据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装订成册,薄利多销。这本书出版后一炮打响,为万叶书店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随后,书店又出版了一批有特色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并开始涉及作曲技术理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相关体裁图书,后者印数不多,并不赚钱,却能提升出版社品牌形象。钱君匋此举是用普及类图书赚到的钱补贴理论类书籍的亏损。
其三,先进的出版理念和实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万叶书店虽然仍是一家私营音乐专业出版社,但在图书的印制与生产管理等方面却颇具开创性。如制谱方面,在万叶书店之前,乐谱一般采用传统的线装书形式和竖排、只印刷一面的印制方式,而万叶书店一律采用简谱和五线谱,基本为32开本①,乐谱16开本,横排。万叶书店出版音乐书谱先后曾采用过三种绘谱方式:第一种为笔绘谱,缺点是质量没有保障,速度也跟不上出版需要;第二种是铅字排简谱,只能排简谱;第三种为牛角章绘制五线谱,这是钱君匋和朱咏葵②一起研制的用牛角章盖符头的最新绘谱工具。他们逐步确定了一套绘谱规范,按此规范绘制的五线谱“谱面清晰、流畅、美观,上下起伏与音乐内容贴切”③,深受音乐工作者好评。万叶书店这一套绘谱工具和绘谱规范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被电脑绘谱所取替。此外,封面设计方面,钱君匋因其在封面设计上的成就博得了“钱封面”的美誉。大画家黄苗子曾这样评价钱君匋设计的封面作品:“君匋同志的所有作品,都渗透了音乐的语言,是寓于节奏和韵律的,或者说,都是诗的化身。”④钱君匋的封面设计很大气,洁净朴素,又很有艺术气息。印刷方面,万叶书店所印制的精美乐谱都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胶印技术。
二、万叶书店出版模式的启示
通过上述梳理,笔者认为,现代音乐专业出版社能从万叶书店的出版模式中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走特色化、品牌化道路,打造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多数音乐图书出版社已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其中既有“大航母”,也有“小快艇”,后者居多,“专、精、特、新”是他们的发展方向,只有走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音乐图书出版社才能打造出核心竞争力。首先,音乐出版社应在内容上不断创新,决策者应对选题作出正确的取舍,调整优化选题结构。其次,音乐出版社应当建立自己的用户群,营造独特的客户环境。最后,音乐出版社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战略,精心培育自己的作者群,建设各类人才队伍,包括编辑队伍、发行队伍、策划队伍、管理队伍、营销团队,等等,打造一支既有“专家型编辑”,又有“复合型出版管理人才、策划型人才、营销型人才、运营人才”的出版生力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单纯案头型编辑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出版社更需要“专家型编辑”,“事实上,从出版人才结构学的角度来审视,专家型编辑与复合型出版管理人才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前者更为基础,更为根本”。⑤
第二,重视数字出版,统筹规划跨媒体出版,有效实现多种媒体互动。在出版理念上,现代音乐专业出版社应当学习万叶书店“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万叶书店在民国时期能做到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实现海外发行,很不简单。互联网时代,未来的出版必将是纸质媒体与数字媒体共存。目前,国内涉及音乐产品的出版社,少数开展了一些数字出版业务,“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为例,这些音乐专业出版社所出版的数字产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电子书为主,另外一类是以音乐音像资料和乐谱为主”,⑥大多数出版社还是以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模式为盈利的主要来源,并未设置专门的数字出版业务部门,也未将跨媒体出版列入其发展战略。虽然多数出版社已组建网站,但产品类型和业务功能单一,他们对新型跨媒体出版形式并不看好,跨媒体出版面临多重困难,主要有领导层意见不统一、经费不足、缺乏技术骨干、发行渠道不完善、盈利艰难等。专业音乐出版社要想在数字出版领域探索出清晰的盈利模式,以下途径可供参考。首先,出版社全体在意识上重视跨媒体出版,尤其是领导层,应以实际行动在思维、资源、人力和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次,编辑应该积极参与跨媒体出版,熟悉图书的数字化过程。再者,出版方应多作读者调研,以消费者为中心,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把出版社网站打造成为读者喜欢的音乐文化社区,充分发挥网站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作用,做好三者之间的沟通。
除了数字出版,如今的音乐图书出版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新命题,比如现代作品(西洋乐和民乐)层出不穷的新技法,古琴特殊记谱的需求(减字谱的制作),等等,就要求音乐出版社学习钱君匋老一辈音乐出版人刻苦钻研的精神,钻研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打谱软件,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而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自我研发适应民乐记谱需要的打谱软件,以满足新的打谱需要。此外,印刷技术日新月异,也要求出版社紧跟印刷工艺的演变,比如采用3D印刷技术提高画面的质量,或者采用按需印刷,不仅追求音乐图书的美观大方,还要追求“低成本、新面貌”。
第三,出版社给自己重新定位,在从事乐谱出版的同时,担任作曲家经纪人的角色,积极进行作品市场营销。近年来,随着与国外一些资深专业音乐出版社(如德国朔特出版社、汉斯·思考斯基出版社等)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认识到,专业音乐出版社要想更好地承载制作、复制、传播优秀音乐文化的重任,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借鉴万叶书店的出版模式,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首先,出版社应当成为作曲家的代理人。“人民音乐出版社是国内第一家实施‘签约作曲家’操作模式的出版社。人音社2010年《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开始与作曲家签约,郭文景是第一人。”⑦在选择签约作曲家之前,出版社需要全面考量作曲家的资质、国际影响力及作品演出情况。一旦签约,出版社作为作曲家的版权代理,应负责监督作品在世界各地所有演出、录音等使用情况和租谱费缴纳情况,并支付作曲家所有应得利益。其次,开展乐谱租赁业务。乐谱租赁在西方国家音乐出版社是一项重要的业务。目前,国内仅有人民音乐出版社一家在做“乐谱租赁”业务(从2007年开始)。“出版社采取国际通用的‘乐谱租赁’方式,将所有乐谱的总、分谱以较低价格(约为4000元人民币/月)租给国外交响乐团使用,以实现国内优秀作品‘走出去’,并有效保护版权和防止浪费。租赁获得收入60%归作曲家,40%作为制作费用。”⑧尽管“国内有偿使用乐谱处境尴尬”⑨,但基于中国已加入《伯尔尼公约》多年,有偿使用乐谱应该成为国内乐团自律的法则和共识。再者,挖掘新生代作曲家。除了经营传统优秀作曲家的作品,出版社还应把前者的收入前瞻性地用于积极挖掘新生代力量,培养有潜质的新人,在成功打造新作曲家的同时,也能为出版社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从而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不断推陈出新。
从国家文化产业主要行业的市场总量来看,音乐产业在比例上属于体量较小、特点较为突出的专业行业。尽管音乐图书出版目前在整个音乐产业中的市场规模排名倒数第二,音乐图书出版份额仅占整个图书市场的1%,但它仍是文化产业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音乐产业地位的提升让音乐专业出版有了一个良好的生长土壤,但如何适应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数字化转型,民国万叶书店体制上的灵活、决策者的亲力亲为、思维上的创新性,及其先进的出版经营模式,均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们还应结合时代背景,重新思考当下音乐图书出版社的定位,走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主动迎战互联网时代新兴的数字出版课题。
注释:
① 谢泳.钱君匋和万叶书店[J].书城,1998(10):27.
② “朱咏葵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绘谱专家,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音专大提琴专业,一生致力于绘谱工作。有人评价朱咏葵绘谱是‘妙手奇功,精雕细刻’。”引自黄大岗.我国第一个音乐出版社(下)——钱君匋和万叶书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3):45~46.
③ 黄大岗.我国第一个音乐出版社(下)——钱君匋和万叶书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3):46.
④ 黄苗子.钱君匋的无声诗∥钱君匋的艺术世界[Z].司马陋夫、晓云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395.
⑤ 郝振省.出版文化理性研究[Z].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46.
⑥ 胡亮.小众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以音乐图书为例[Z].编辑之友,2013(12):27.
⑦⑧ 解瑂、秦文琛.国外出版社是作曲家的代理人[N].中国艺术报,2012-5-14(6).
⑨ 李红艳.中国乐团普遍使用手抄或复印乐谱 国内有偿使用乐谱处境尴尬[N].北京日报,2010-9-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