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美玉
2015-03-16李妍婕
李妍婕
一件件晶莹润泽的美玉,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7000多年的历程。在这悠久的岁月中,无论是杨贵妃含玉消暑,还是今人高价购买收藏玉器,国人对玉的崇敬和热爱始终未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一说,更体现了人们以玉德作为自己处世的行动标准和指南。可以说玉的物质属性已经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
玉器从最早的祭祀器物到具有实用价值的物件,再到人们平日佩戴的配饰,这一步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四川作为历朝历代的重镇之地,从这里出土的玉器能看出,古蜀国的文明进程特色鲜明。这些色泽温润、造型各异的玉石穿越时光隧道,沉淀千年又呈现在大家眼前。
从祭祀到礼器
1929年春,广汉南兴镇月亮湾一燕姓农民在挖水沟时意外发现一块色彩斑斓的玉石,后又挖出400余件,这是早期发现的三星堆玉石器。1986年夏,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接连发现了两个大型祭祀坑,先后出土玉器731件,其中以玉璋的数量最多,造型也最为丰富。
“玉璋是用于祭祀山川时使用的器物,也是古代蜀人的发挥创造。”四川省古玩收藏协会副会长瞿映华介绍,当时地处龙门山地震带的古蜀国人以执璋人像作献祭,请求山神保佑免遭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这种古蜀人精心制作的玉璋不仅展示出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与泛神信仰的精神崇尚,更体现出浓郁的古蜀特色。
2001年发掘金沙遗址时,出土的2000余件玉器,以礼器居多,最主要的壁、圭、琮、璋、琥、璜,合称“六瑞”。自周开始,蜀国统治阶级的礼仪玉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用上有了特殊的规定,那就是具有尊贵身份的人才能拥有。礼器居多表明当时的统治占主导地位的是王权,这个时期倡导的礼仪风范,已成为中华民族此后两千多年的文化精髓。
从葬服到官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玉器也渐渐失去了礼器的功效,转向做装饰品等。这时期四川出土玉器数量锐减,古蜀文化中丰富多彩的玉器在此时难寻踪迹。
不再承担祭祀功能的玉器,在汉代人心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那就是死后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人就可以永生。于是汉代玉衣厚葬之风日盛,分为金银铜三类,金缕玉衣唯有王侯才能使用。1995年,绵阳永兴双包山二号墓中出土了八块银缕衣残片,玉片有方形和梯形两种,四角均有穿孔,部分穿孔内还留有银丝。但是金缕玉衣的葬服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永生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以玉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据《唐实录》记载,这是唐高祖始定的腰带之制。因而带上的玉板均有一定之规,以十三为最高等级。1939年成都永陵出土了玉大带、玉册等玉器。“玉大带上的龙纹均采用浅浮雕加饰阴刻的手法,婉转流畅、生动精美,玉带尾上刻有铭文。”瞿映华说,从铭文中我们得知玉料在永平五年(公元915)曾经火焚,后被前蜀皇帝王建发现并命工匠制成玉带,它是中国玉器中唯一有确切纪年的玉带,非常珍贵。
从庙堂到民间
“玉器逐渐摆脱了神秘感,向世俗化发展是从宋元时期开始。”成都市收藏家协会翡翠专委会主任明宗信介绍,出土的玉器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且仿古之风盛行。造型以写实为主,简洁灵秀,出现了大量人物、花鸟形象的玉雕和玉带饰。1964年四川蓬安南宋墓葬出土有三螭纹玉璧、葵花玉饰、花鸟纹玉饰等;1981年7月广汉南宋窖藏出土有缠枝莲花玉饰、双鹅纹玉饰等;1980年成都营门口元代窖藏中出土有联珠纹带、镂空玉佩等,这一大批玉质精美,雕琢细腻的玉器,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而到明清时期,玉器发展进入了辉煌,大小玉器主要是装饰品和观赏品,无不精美绝伦,体现出简练圆熟、富丽繁缛的风格。1978年在成都龙泉王妃墓、凤凰山明墓、平武明代家族墓和枕留村明墓出土了一批做工精细的玉器,有玉带饰品、玉簪、玉珠、钗、玉佩、玉贴饰等。至于清朝的玉器,从雕工细腻的和田玉香筒,抛光讲究的白玉八宝镇纸,到小小的玉扳指、鼻烟瓶等,无不透露着民间生活风情。(感谢《收藏四川》编委会的大力支持)(责编:彭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