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区·大家园
2015-03-16贺贵成
贺贵成
近年来,四川省各地以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为龙头,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整合社区资源,丰富工作载体,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社区大党委搭建大平台推进大服务”的城市社会管理新局面。
“大党委”让社区成为“温馨家园”
1月30日,记者在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街道上河街社区采访了刑满释放人员老王。
50多岁的老王,一谈起社区对他的帮助,情不自禁流下泪来,他说:“我回来后,心里自卑,一时难以融入社会。社区领导一方面找心理医生、儿时朋友等数十次开导鼓励,解开疙瘩,一方面帮助落实户口、申请低保,并介绍我到米凉面小吃店打工,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老王从小失去父母,跟随亲戚长大成人。因为缺少教育,他失足锒铛入狱。“2005年,他刑满后,我们发动个体户、党员干部、居民群众捐资捐物,帮他联系工作。”上河街社区党委书记黄巧介绍说。
10年来,老王当过保安、保洁员,现在正做收购废品的事情。他很满足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还做过两次手术,但现在自己也存起了四五万块钱,这一切都源于社区干部的关怀。他们把我当亲人,黄巧就像亲姐姐一样关心我。”他一边说着,一边又用衣袖擦拭脸上因感动而滚落下来的热泪。
当社区的人们谈起老王的变化时,都交口称赞“社区党委工作做得好、做得细”。
社区事务繁重,自身服务资源十分有限,工作往往“打拥堂”,服务群众“手长衣袖短”。为解决这一尴尬局面,2011年7月,上河街社区党总支积极落实市委全面推行五大体系,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的新要求,设置了政策宣讲、扶贫帮困等210余个服务项目和岗位,组织社区干部分别与市区部门、“两新”组织主动衔接,争取10个单位党组织、86名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共驻共建。
利州区嘉陵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赵波告诉记者:“上河街社区及时整合驻区单位、‘双报到单位党组织及社会组织,率先在全市成立社区‘大党委,吸纳代表性强的7家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成立了12个楼院党支部和36个功能党小组,组建了便民型、帮扶型、应急型等各类型共计23支志愿服务队,把党的组织优势转为服务社区建设和居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面对城镇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构成日趋复杂化、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形势,在用好一站式服务、上门服务、马上服务等传统做法的同时,建立“5+2”错时服务制,安排干部午休、双休日轮岗上班,实行全天候服务;推行分段式服务法,根据辖区矫正人员、空巢老人、务工人员子女、失业人员、残疾家庭五类困难群体情况,周一到周五分别组织相关党员干部、社会组织等开展“心贴心”的服务。结合区委“三千干部包万户”活动,组织有能力的47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02户。
上河街社区有残疾人139名,他们希望建立康复训练室,而社区本身无能为力。得知此情况后,“双报到”单位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市残联支持19套康复及办公设施,市中医院主动从上河街分院腾出100多平米房屋让社区使用,定期选派医生指导康复训练,并吸引社区附近的残疾人也到此参加康复训练,实现资源整合、多方共赢的效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岐黄巷、军粮巷、巴金巷等7条街道得到了整治,1230多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社区已成为居民群众、驻区单位、流动人员的温馨家园。
“大平台”让社区成为“共同家园”
故事还得从1年多以前说起。2013年12月7日早上,住在绵阳平武县报恩寺社区的73岁孤寡老人余长发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第二天,报恩寺社区的上百名志愿者,按照老人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了高山的松柏林里,送老人最后一程。
因为没有亲人,余长发老人一直是报恩寺社区的特别照顾对象。而让大家感动的是,余长发老人生前还有一个感人的心愿,就是在其去世后,用抚恤金设立爱心基金,专门用以帮扶社区困难群众。
余长发老人是报恩寺社区的一名特殊人员:他是白马藏族乡中心小学的退休教师,无儿无女,在社区租房生活,晚年体弱多病,无力照料日常生活。
社区了解情况后,决定对老人进行长期帮扶。社区主任李海燕经常从餐馆给老人买来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时常送去药品和生活用品;社区志愿者经常为老人打扫清洁,陪老人去社区照料中心;69岁的社区群众苏华先和爱人,不顾自身高龄,时常为老人按摩、刮痧、做饭。
一次,余长发突然生病,高烧不退,社区群众闻讯后将老人背至医院救治,通宵陪在老人身边照料,不仅为老人端水倒尿、擦洗身体,还用嘴给他吸痰,让同病房的人羡慕不已:“老人家你好福气,儿女个个这么孝顺!”老人流着泪说:“我没得亲生儿女,却有这么多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女,这辈子知足了!”
让李海燕难忘的是,余长发去世前曾专门嘱咐她和社区工作人员:“我这辈子没留下什么财产,去世后把抚恤金捐出来,帮助社区的困难人员,设立一个爱心基金,也算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吧!”
“老人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藏乡教育事业,培养出了很多人才,自己省吃俭用、甘于清贫,却在生前多次给甘肃等地震灾区捐款,退休后还在家中义务为社区的孩子补课。”已是党支部书记的李海燕向记者介绍说。
2014年初,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社区成立了以余长发名字命名的爱心基金,用以帮助社区的困难群众。余长发捐出的1.9万元,到2015初记者采访时,已帮助了残疾人、孤寡老人、重病患者共15人,已支出4500元。
这是报恩寺社区近年来认真落实省委和市委“双报到四服务”要求,着力从源头建立机制,打破社区党支部单兵作战、力量薄弱的窘境,实现辖区力量抱团,长期志愿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
报恩寺社区实行“一区一队一岗”服务机制,明确报到党组织及在职党员各自任务职责。“一区”,是将社区划分为8个党员服务区,根据各自实际自主选择服务区。“一队”,是报到党组织结合自身优势和社区群众需求,建立起医疗服务、维权服务、法律咨询、义务家教、水电气维修等专业性较强的党员义工队,到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常态化。“一岗”,是结合社区群众需求,在社区设置政策咨询岗、矛盾调解岗、私人医生、家庭教师、景区义工、事务代办等个性化服务岗位,根据在职党员服务意向、特长优势引导认领不少于1个的服务岗位。制作了帮扶群众连心卡,将单位在职党员的联系方式登记在上面,发放给要联系的居民,同步建立了预约服务登记平台,实现“电话一打、党员到家、服务满意”。
社区党员群众通过互征意见、互通信息、互帮互助,实现党建工作的“双赢”局面。“自活动开展以来,为社区解决活动阵地、服务设施、办公经费等实际问题32个,提供帮扶资金50余万元,开展各种服务活动150余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00多件,服务居民群众和社区流动人口2万多人次。”李海燕说。
“大服务”让街道成为“和谐家园”
“上班工作心不专,有空就把手机玩;思想游走不在岗,推三阻四想捡懒;遇到问题就躲闪,工作缺乏责任感;说到底,须加强理想和信念……”
2月3日,天气寒冷,人流量较大的海椒市广场,成都市锦江区莲新街道莲花社区心连艺术中心,10多名心连艺术团的团员正在公开演出。
“这组《群众路线刻心间》的音乐快板,词是我创作的,经过团员们共同修改完成的,就是想用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揭露当前某些机关存在的僵化作风,让群众来参与监督,促进作风改变。”65岁的韦桂英婆婆向记者介绍创作这组音乐快板的初衷。“现在群众都感受到机关作风的转变,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她开心地说。
“说起‘五个特殊课堂,可以说每个都颇具特色,比如我们开设的‘舞台课堂,让群众能灵活地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知识。”莲新街道党工委书记唐勇告诉记者,街道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的特点,通过整合辖区文化类社会组织资源,组织“心连”“锦星”等6支专业群众文化队伍定期到辖区人流量较大的海椒市广场等地进行公开演出,将教育实践活动基本内容、查找“四风”问题、街道特色做法等自编、自导、自演成通俗易懂的节目,通过大道理讲通俗、小道理讲透彻的接地气方式,把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变为群众乐于接受、一听就懂的“大实话”。
“打快板,说建设,今天说‘精品城区我们建。”别看台上演员都是社区的大爷大妈,说起快板来却一板一眼,贴近生活的内容,精彩的演绎,群众自编自导的节目受到了辖区群众的认可。观看快板节目的一名社区居民说,这样的宣传方式很不错,让学习充满了趣味。
去年以来,莲新街道的“舞台课堂”活动,坚持每月演出一场。目前,已有2000多名群众通过“舞台课堂”受到了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舞台课堂”仅仅是莲新街道开辟的“五个特殊课堂”之一。这“五个特殊课堂”具体包括“舞台课堂”“院坝课堂”“拇指课堂”“网络课堂”和“无声课堂”。
开设“五个特殊课堂”的显著特点是:“舞台课堂”灵活学,“院坝课堂”生动学,“拇指课堂”便捷学,“网络课堂”互动学,“无声课堂”延伸学。比如,“网络课堂”针对辖区流动党员多、院落多、居住分散等情况,充分利用街道远程教育站点、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党务公开网、党员QQ群等网络平台,让广大党员群众在家里也能同步学习,外出务工党员保证学习不掉队,切实扩大学习教育覆盖面。调到自贡上班的张先生说:“离家虽远,但可以和邻居们在QQ群里交流,时而收到街道发来的短信,感觉很温馨。”又如,“拇指课堂”充分利用手机信息的送达优势,为机关和社区党员干部开辟学习教育“微课堂”。专人负责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文件材料、知识要点、工作动态等编辑成一条条简要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方式发送到大家的手机上,让广大党员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动动大拇指”就能随时随地快速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受到了党员干部的普遍欢迎。
“‘五个特殊课堂宣传有特色、有力度、接地气,贴近老百姓,学习不枯燥。”这是锦江区委组织部的评价,而百姓积极地参与更给这个冬季带来了一丝最暖的情意。 (责编: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