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出真知:普通百姓成“挖洞”专家

2015-03-15杨定青

生命与灾害 2015年4期
关键词:普通百姓挖洞防空洞

实践出真知:普通百姓成“挖洞”专家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随着全国性的“挖洞”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凡事充当急先锋的上海,这次又走在了“前头”,到1969年底,上海市区共挖掘各种防空壕沟和掩体50万平方米,架设防空警报器100多只,可疏散人口达20多万。面对成绩,申城各界群情激昂,自1970 年3月份起,为了进一步响应中央“一号命令”,上海各企事业单位、各街道居委会等就以单位包干的形式,以自建为原则,组织动员群众,因地制宜,修建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人防工事。一场声势更大的“挖洞运动”就此展开。

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第一个新年的到来,由“加强战备,防止敌人袭击”的紧急动员令引发的危机总算过去了,人们这才发现,在匆忙和慌乱中挖掘的,这种既没有水泥基础,又没有钢筋支撑的防空洞,总体上十分粗糙和简陋,那个时候,空袭并没有降临,严冬却悄悄来临,这些简易的防空壕和掩体也很快地渗水,坍塌,在冰雪和寒风中废弃了。“砖头、渗水、保持干燥”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这些问题自然难不住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年轻时曾在上海糖烟酒公司当工人的叶怀国,当时也参与了防空洞的修建。

“我们工厂也在车间的地下挖洞。”叶怀国说到这段历史,脸上不禁浮现出些许自豪。

叶怀国的自豪不无道理,当时刚学徒出师的他,在挖防空洞方面却成了厂里公认的“专家”,成为不少老师傅的“师傅”。

“当时厂子要求我们做的是八五砖,八五砖就是根据长八寸、宽五寸的尺寸来做,我们先用木头做出一个模子来,有了模具和原料,要多少砖都不是问题。”叶怀国时至今日依然能凭着记忆做出当年的模具,“不过摆砖晾干可是有讲究的,一般说来呢,砖都是斜的,一片一片码好,中间呢有条缝,这条缝都是用来透气的。垒至上一排就要交叉九十度,一个一个地放。上面再罩上塑料布,大概放上一个礼拜,那个砖就干了,也变硬了。”

“开挖很苦的。你要日夜上面抽水,一不小心水就会冒出来。一旦水冒出来,就影响这个工程了。还有开挖的时候要连续挖,不能停的,把下面压住了,上面才能开始,开始搞周围的工程。后来有一部分技术还是我们自己弄起来的,后面推广了。”叶怀国口中所谓的技术,其实就是“我们在一个角落里面,挖一个比这个地平面更深的,大概有一米到一点五米一个深缸,把地面的地下水全部引到那个深缸,那个深缸的地方放有一个潜水泵,每天个人来巡看,看到水多了,就打开开关把水抽掉,让这里的地保持干燥。”

接下来如何保持防空洞建造期间和建成后的干燥问题呢?这个问题没少让叶怀国伤脑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总算让他想到了办法。“我们当初是这样的,上面先铺上沙、小石子,铺好以后浇水泥,浇一层并不是太厚的,水泥浇好以后呢,就将油毛毡铺在石板上面,拿柏油浇上去,与油毛毡浇成一个整体,一直浇到连墙壁都浇上了,然后再浇水泥。这样一来就有个隔水层了。考究的呢,用两到三层油毛毡,这样就做得更好了。”

“此外,我们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些诀窍”。说起他的那些小窍门,几十年过去了,叶怀国至今依然如数家珍,“比如砌顶部时,用木头做一个圆的模型,支在两墙之间的顶部,在模型上面立着砖。砖的上部泥灰多,下部泥灰少,自然形成圆顶。待泥灰干了,将模型向外拉,继续砌。这样的顶子,可以承受上面很大的压力,不会突然坍塌。”

“其实啊,我爸过去在自己家里造过房子。水泥的配方啊,或者砌砖头的那些质量啊他都心中有数,我就不耻下问请教父亲,学会了这些,我自然变成了整个工地上的总指挥。” 叶怀国最后道出了深埋心底几十年的小秘密,自信而开心地笑着。

“深挖洞”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烙印,已然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心灵鸡汤”。而今说出他们的故事,望共勉之。

(本文由杨定青整理)

猜你喜欢

普通百姓挖洞防空洞
挖洞越狱
人类挖洞太疯狂
防空洞纳凉有讲究
挖洞
大数据
多波无损检测方法应用于室内堤防空洞缺陷检测模型试验研究
PPP融资对于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谁说贪官不知耻?
防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