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盗梦空间》:诺兰之梦照进现实

2015-03-15陈文婷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

名作欣赏 2015年27期
关键词:克里斯托弗诺兰弗洛伊德

⊙陈文婷[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盗梦空间》:诺兰之梦照进现实

⊙陈文婷[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即尝试用潜意识的各种方法来解决或者间接满足内在的各种冲突和欲望。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了解梦是通向了解潜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盗梦空间》中关于梦境的勾画去了解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创作理念,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去解析诺兰之梦,并且更亲密地贴近《盗梦空间》本身的神秘。

《盗梦空间》 梦 精神 心理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的艺术创作。因此,我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分析的时候,应该关注作家的相关创作心理。精神分析美学也指出,要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量,这样才能很好地分析影视作品中作者的创作心理机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流动和作家本人经历之间的内在关系。事实上,很多影视作品创作者们的初衷和动机,往往也是为了满足自己本能的表达欲望,即通过移情的方式,借助其影视作品来宣泄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欲望诉求。

《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研究梦的经典教科书,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创作经历及其代表作无不使我们感到其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十分契合。诺兰曾在采访中表示,孩提时起,梦境就一直让他觉得神秘而不可思议,梦境给予他无限的想象空间。《盗梦空间》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他从十六岁就开始反复思索的问题,他会发现自己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半夜会自然醒来,然后又进入浅睡眠状态。在那种浅睡眠状态中,他经常认定自己是在做梦,之后,更多奇怪的想法随之而来。诺兰自己认为,《盗梦空间》的来源就是自己的重复梦,这其中有很多关于潜意识尤其是创造性潜意识的概念使他兴奋。他喜欢用电影描绘梦境的想法,尝试写相关的剧本,他希望在潜意识中创造出整个世界,构造他自己的梦的帝国,从而通过电影来展现他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此来宣泄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盗梦空间》的成功,也可以看作是诺兰把他自己的梦或者是盗梦的概念成功地“inception”进入受众的群体。当然,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贯穿在诺兰的其他作品中,如《致命魔术》和《记忆碎片》也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克里斯托弗·诺兰总是能以迷宫般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表达其创作思想,并以此行走在以好莱坞为大都会的电影江湖。

从影视作品的类型上来说,《盗梦空间》应该划分为科幻片。影片在梦的理解方面既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又表现了超现实的科学水平。影片中多次提到的“潜意识”,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有关于梦的理论知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的内容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愿望、某种冲动或者某种幻想。这些愿望、冲动或是幻想虽然被压抑于潜意识中,但其并非处于死寂状态,其会构成我们内心世界的冲突,并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左右着我们的梦,左右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影片中第一层梦境表达的环境刺激人的潜意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正是由于盗梦者们在飞机上口渴这种潜意识的诉求,导致了第一层梦见滂沱大雨,第二层梦见水漫金山,第三层梦见冰天雪地,第四层梦见水冲海岸,甚至第五层或是潜意识边缘层男主角在岸边被抓等等。这些层的梦境中的盗梦者们都深陷与水有关的境地,因此可以说,梦最能反映潜意识的存在。由于诺兰对梦的精神分析很有把控力,才使得《盗梦空间》的故事情节无论如何科幻离奇,也始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盗梦空间》的主题可以看作是诺兰带领观众对“梦境”与“真实”的探索之旅,也可以看作是对记忆的怀疑。这点早在诺兰十年之前的作品《记忆碎片》中就有所涉及,该片中关于对记忆的歪曲与造假同《盗梦空间》中的盗梦皆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看似荒诞的、被打乱了的、非线性叙述的主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接受。不同的是,《记忆碎片》中主角对于记忆的探索追寻仅是他的个人行为,而十年后的《盗梦空间》,诺兰用当下最流行的队员组队模式来“包装”一个任务,来“制造”一个盗梦小组,一起对“梦境”和“真实”这一主题进行探索。本片看似有很多人物,但追根溯源,影片中所有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心理所拼凑的其实质是一个诺兰所希望的完整的主角人格及其组成,而主角及其人格又可能映射着诺兰本身。主角科布在电影里强调的“某些想法就像细菌,在你的脑海里盘旋以致植入,然后越来越深入,最后主导你的行为”,这就是现实生活中,诺兰被重复梦所“困扰”而主导他创作《盗梦空间》的行为。科布的爱妻所表现的人格是沉浸在梦境而不愿抽离的固执守旧的人格;Ariadne所展现的是年轻活力、渴望改变的人格;药剂师约瑟夫代表了信仰;侦察兵代表了理智;齐藤又代表了人性中的欲望和自私;费舍尔则更多的是对事业的困惑和迷茫……这些人物的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因为他们在影片中都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他们的人性都可以看作是主角人格的组成部分,或者看成是诺兰对自己的剖析写照。电影本身或多或少都存在导演自我绘画的成分。

克里斯托弗·诺兰创作了《盗梦空间》,而他的受众们成就了《盗梦空间》。诺兰自己都没有想到《盗梦空间》会如此大范围地被接受并且喜爱。该片上映阶段就被美国媒体称为“暑期神作”,上映以后又拿下多地的票房冠军,首周即告突破一亿美元,稳坐北美票房榜首长达三周之久……以上种种事实不仅证明了《盗梦空间》的叫好叫座,同时也证明诺兰的想象力完全被大众心理所认同并且喜欢,观众愿意为诺兰的天马行空买单。电影理论家麦茨讲精神分析与语言方法相结合研究观众心理有三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认同、窥淫和恋物。而其中的认同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首要因素就是摄影机的观点符合观众的观点,同时摄影机的视角很好地表现了导演的视角并且很快被受众群体所认同。另外,信息量巨大也是《盗梦空间》的一大特点,也正因为其信息量巨大,观众所掌握的信息量就很多,疑点也就越多。那些疑点随着影片的推进,受众可以在设定条件下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因此那些疑点的存在被诺兰很好地控制在受众可接受理解及心理承受之内。《盗梦空间》在注重受众智商可承受范围的同时,调动受众很好地参与电影,这使得受众观影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受众观影的时候渐渐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影片的结果构想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不仅是影片导演,同时又是影片编剧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对《盗梦空间》情节的把控力获得了大众的认同,他对男主角莱昂纳多的成功塑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新一轮令人疯狂的恋物文化。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和言行,对文学和美学的影响也十分深刻,在电影中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更是屡见不鲜。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作品中,几乎都带有某种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盗梦空间》可以算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范例。诺兰在该电影中探讨了许多富有深意的话题,譬如真实世界与虚幻梦境,潜意识与意识,自我逃避与自我救赎,爱情与使命的冲突,等等。诺兰对人生、人性的思考通过《盗梦空间》这一超现实的具有科幻主义色彩的电影手法展现给观众。《盗梦空间》最后的“陀螺”是否停下,科布是否回归生活,成了诺兰留给观众的猜想。这也正是诺兰要带领大家进行的思考。无论是梦境亦或是现实,科布的情感仍然牵挂的是两个孩子,他渴望见到的仍然是两个孩子陌生又熟悉的面孔。诺兰把电影的结尾定在回归家庭,这也许正是他想向观众传递的关于人生的思考,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令你魂牵梦绕的那个地方永远是你的家。

艺术作品可以为个体提供一个适应其需要的虚幻的环境或者是宣泄的对象,《盗梦空间》就可以看作是这样一个虚幻的环境,导演诺兰为其自身勾画了一个神秘的梦境去宣泄自己的情感。当受众痴迷于寻找梦境中答案的时候,抑或可以说是我们掉入了诺兰之梦,又或可以说是诺兰之梦照进了我们的现实。

[1] 张亚芬.《盗梦空间》(Inception)之梦境——意识与潜意识的同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

[2] 李城.心理叙事的影像建构——电影《盗梦空间》解读[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

[3]何苗.精神符号在电影中的选取、植入与传递——电影《盗梦空间》的符号学阐释[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

作 者:陈文婷,苏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克里斯托弗诺兰弗洛伊德
假死疑云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碟中谍6:全面瓦解》专访 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亨利·卡维尔/西蒙·佩吉
你老了,但你依然被需要
克里斯托弗·格蒂特英女王秘书另类“宫斗”被逐出皇宫
诺兰,拍一场没有敌军的战役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
神奇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