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形式下的语文教学之路
2015-03-14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125000
谢 冰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125000)
高考改革的消息已经传得沸沸扬扬。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为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要提升。
据了解,2016年北京中考语文可能会从120分提高到150分。没有考试大纲,考试难度明显增加。可以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儿都不过分。这就为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语文教师也不能像过去一样“躲进小楼成一统”,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空间封闭,教学方法陈旧,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依据,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多讲滥练,大搞填鸭式,题海战,重文轻道,重知识轻能力,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高中各学科教学中,语文始终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学生对它的态度是复杂的。不止一个学生和我说:“老师,我知道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当我发现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学语文却没有一道数学题做对了带给我的收益要大,所以,我实在爱不起来,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得到了更差的成绩。有时我甚至恨这门学科。”语文教师也常常会批评学生:“你们现在学的就是太功利化了,对高考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这样说当然有其道理,但是我认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发现问题,更大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在课堂上解决这个问题。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语文教学应该何去何从。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把语文当成真正的一堂课来上的话,我们无论如何也吸引不了全班学生的目光。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只要掌握了公式方法,马上就能投入到应用实践当中。这也是当今急功近利的高中生忽视语文的最重要方面。所以,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他们什么,而是让他们从产生兴趣到热爱语文,最终能够日积月累地自主自觉汲取文化知识,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根本途径。所以,每次进入高中的第一节课,我都不急于讲新课,而是花费一节到两节的时间谈谈我所理解的语文。一位教育名家曾经说过: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原来语文充满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记录着人们的悲欢离合。如果我们想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因为词穷而抓耳挠腮,脸红脖子粗,该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语文有语音的乐趣,有语序的乐趣,有用典的乐趣,等等。如果语文教师能在上课的时候结合课文,穿插文化知识、历史典故的话,这个课堂将会多么生动,多么有趣味。我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是数理化劳累过后头脑休息的港湾,是学生们人生失意起落的温暖怀抱。我希望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释放一切喜怒哀乐,让心灵放飞,精神遨游。学生说:“老师,每次你讲完课的时候,我们都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中,久久不愿意出来,我们更愿意去接受它,去查证它,去学习它。”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辛苦不会白费。慢慢地,学生会热爱语文,主动去接受语文,学习语文,为高中语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注重课堂的美学渗透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把一堂语文课上得如此之美,如此赏心悦目。语文教师要具备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潺潺的流水,唧唧的虫鸣,啾啾的鸟啼是美;碧蓝的天空,皎洁的月光,参差的树木是美;漫漫的黄沙,干枯的胡杨,皑皑的白雪也是美。自然美为语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写景状物、鉴赏诗词都离不开对于自然美的感悟。赏析写景诗作和散文的时候,教师把字词和描写方法教给学生不是关键,而是通过对意象的欣赏和把握,让学生融入美的意境中去。一枝一叶总关情,由外在到内在,达到心灵上的净化和共鸣。我在上海听过一堂展示课,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原因是任课教师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上花费了三十多分钟去进行诵读。我个人认为这是值得借鉴的。以选修教材当中的《春江花月夜》来说,张若虚凭着这一篇诗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也称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那么,把它当成一篇课文,教师无论在课堂上怎么去把握,都会有损诗作本身的灵性和美感。我对这首诗的处理就是反复诵读,每一次学生读出来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要去反驳学生对于诗歌的体会,最后只要总结一下大家的想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即可。所以,教师怎样去介绍美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语文的美。而且,及时对他们的发现给予肯定,会增加他们鉴赏的热情。
每次我在开新课的时候都不会急于讲解内容,而是梳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到文章的时代环境中去。社会美育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一点来说,语文课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它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如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苏轼“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旷达,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语文课上就让学生分辨了万物的真善美,找到了人生的发展方向。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要循序渐进,直至学生形成一个审美习惯。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从而造就他们诗意的人生。
三、把握高考题的脉络,形成固定的模式
通过上面两步使学生形成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定的审美基础后,我们还要投入到亲身实践当中去,用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去把握高考当中出现的各类题型。任课教师在做题的过程当中要善于思考,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察答案,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讲解答案。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存疑,共同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去归纳问题。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重点把握的,什么是需要了解即可,让学生的学习有明确性。对于讲题的过程,教师也不要面面俱到,听学生的答题思路,稍作点拨,一定要让他们寻找正确的答题思路,举一反三。很多学生不学语文,不信服教师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语文博大精深,没有规律可循,索性自暴自弃。那就是因为任课教师没有钻研语文,对语文题缺少起码的认知和领悟,不会归纳和总结,总是就题论题,以偏概全,忽略了整体性。
解决的办法就是教师不要怕花时间去钻研高考题,把握各类题型大体上的解决脉络和方式,传授给学生精准无误的答题技巧。这样既不会占用大量时间,又使学生一目了然。
语文教师是最辛苦的,语文教育是任重道远的。当我们带给学生美和知识能力时,我们的成就感又是最大的。语文不是贵族的学问,而是大众的寄托,在当今高考教育的形势下,仅仅靠以上几点问题和措施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逐步扭转语文教学的局面。这些单单靠任课教师微薄的力量还远远不行,学校和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去进行有目的性的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出具备人文情怀的,为社会和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