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地图理念下的和谐城市规划管理策略

2015-03-14StrategiesonPlanningandManagementofHarmoniousCityUndertheConceptofGreenMap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脉城市规划理念

Strategies 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Harmonious C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Map

段焕娥 DUAN Huan’e

绿地图理念下的和谐城市规划管理策略

Strategies 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Harmonious C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Map

段焕娥 DUAN Huan’e

摘 要绿地图作为一种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近20年来在全球日益普及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参与。作为一种审视和表达地理环境的新视角,绿地图不但表达地理对象的客观存在,而且专注于环境健康、经济完整性和社会和谐等。文章通过分析绿地图理念与和谐城市的共识,提出基于绿地图理念的和谐城市规划管理策略建议,旨在通过城市环境与文化特质发掘、城市地理设计和增强社会参与等途径,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和人地和谐,塑造并保护城市的内涵美、意境美,促进和谐城市的功能与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绿地图;和谐城市;人居环境;地理设计

段焕娥: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讲师,duanhuane@mail.lzjtu.cn.

Abstract:As a kind of local comprehensive atlas that reflects community, humanity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the green map becomes increasingly popular and gives rise to wide participation all over the globe in the recent 20 years. Green map not only expresses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geographic objects, but also focuses on environmental health, economic integrity and social harmony, etc., as a new angel of surveying and express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harmonious c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ensuses between the green map concept and the harmonious city, aiming to improve the urban humanity charm and man-earth harmony, shape and protect urban connotation and conceptual beauty, and promote functionbenefit unity of harmonious cities by the means of exploring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trait, urban geography design and enhanc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etc.

Keywords:Green Map; Harmonious C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Geography Design

0 引 言

绿地图(Green Map)是20世纪90年代初诞生的体现区域景观魅力的特殊地图类型,是用一套世界通用的符号,将环境中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生态和文化信息标注在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地图上[1],帮助人们发现自身生活圈内可能被忽略的绿色资源及自然和人文环境韵味,从而以更健康、更环保、更和谐的方式生活。从城市文化角度审视,绿地图是城市生活中人文、生态、环境、历史的交集,它所涉及的“绿色”不仅是公园绿地、林带、自然湿地景观,还包括居民心目中特别的绿色理念和环保意识。因此,温迪·鲍尔(Wendy Bower)认为,绿地图“更像是一种理念、一种公共参与环保的方式”[2],是致力于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这一理念强调区域环境的生态和谐、人地和谐、社会和谐及居民生活圈的人文意境,因而与和谐城市思想的实质高度吻合。所以,基于绿地图理念,探讨和谐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绿地图的兴起与发展

1992年,绿地图创始人温迪·鲍尔在美国纽约创造出了“绿苹果地图(Green Apple Map)”,罗列了纽约市内从自然美景到文化资源等的143个最有趣、最具活力的城市景观要素,包括历史建筑、农产品集市、环境中心与博物馆、自行车道、废弃建筑等,甚至还标示了纽约市受毒物污染的高危地点。这种地图一经面世,立刻受到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喜爱,“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用‘绿苹果’一词来形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1995年,绿地图系统(Green Map System)以“全球化思考,社会化制图(Think Global, Map Social)”为核心理念,联合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基于沟通社区、经济与生态思路,通过绘制绿地图,发动人们认识和描绘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并已经发展成为可以向全球提供用户注册、技术支持、案例赏析、符号系统更新、项目分析与设计等全方位服务的公共平台。2012年,公开绿地图网站(www.opengreenmap.org)建成,部分绿地图作品被公开展示,包括纽约、巴尔的摩在内的世界众多城市都绘制了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图并建立了绿地图网站。其中,一些绿地图作品及其相关资料还被纽约公共图书馆整理收藏,作为重要展品展出。

到2015年5月,全球已注册36964个绿色生活网站,68国家注册了921个绿地图项目[3],其中大部分是城市项目。内容涉及环境、文化、生态旅游、能源与气候、食物、绿色生活、水资源、出行、废品回收,甚至摇滚乐等众多主题。另外,还有400多个绿地图小组活跃在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兰州的绿驼铃、北京的自然之友等中国的14个地区组织。2006年,自然之友出版了北京市第一份“绿地图”——“什刹海绿地图”。2010年,“广州河涌绿地图”以独特的视角在亚运会上展示了广州特殊的岭南水乡自然和人文特征及历史名胜、低碳生活等。这种独特的方式使和谐城市的理念深入社区,深入生活,极大地启发了居民对和谐城市的理解和行动。

2 绿地图理念与和谐城市的共鸣

2.1 绿地图符号凝聚了和谐城市的要素

绿地图符号系统最初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注重反映环境的活力、经济的完整性和社会和谐,通过符号系统突出区域文化特征,后来逐渐向着环境状态、文化特质和社会意识中的环境感知领域扩展。符号的种类、数量不断丰富,内涵逐渐明朗。到2008年,绿地图公共符号系统已经经历3个版本,符号种类和数量从第二版10类125个符号扩展到第三版的3个大类12个类170个符号[4],同时由各地绿地图组织自创的本土符号也在不断扩展(表1)。

表1 绿地图符号系统Tab.1 green map symbol system

从符号设计角度看,地图符号是空间信息与视觉形象的复合体。绿地图符号系统以各具特色,深入生活,充分展示本土的特别符号表达城市空间最本质、最典型、最具特色的地理特征和文化景观特色,并把人们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感受融入其中。它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城市居民对自己城市细节美、生活美的挖掘与提炼,所展示的不仅是地图符号的科学美、艺术美,而且包含了城市环境的生态美和人们对环境感知的意境美、情趣美。因而,它包含了和谐城市最深刻、最传神的内容,最能体现和谐城市的特色和魅力,也是和谐城市建设必须重点挖掘和体现的要素。

2.2 绿地图的文化魅力更能阐释城市人地和谐及其演变

地图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集中表现为地图的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实用性的高度融合。现代技术的发展在对传统地图简单向导和浏览功能提出挑战的同时,以高精度、大容量、交互式的现代地图取而代之。但在追求地图实用性和现势性的同时却逐渐忽略了其艺术性和对城市空间意境的阐释,使地图的艺术气质逐渐转变为实用的工具价值。格雷格·朱德曼(Greg Judeman)认为这是“信息可视化研究者和艺术家之间交流和合作受到了限制”[5]。而绿地图在追求实用的同时,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并通过个性化的符号和独特的地图风格展现出来,使其成为表达城市人居环境韵味的一种有效手段。

2.2.1 图画融合,突出城市文化的艺术魅力

地图都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杰出代表,中国古地图借鉴了中国画的水墨山水风格,不仅写实而且写意;西方古地图则融入了西洋油画的风格,充满着古典主义的意境。绿地图为体现本土而展示出来的图在画中,亦图亦画风格,以及源于本土文化象征并区别于现代地图图片装饰的相关整饰元素,使制图区域环境规划与设计的艺术性、文化性跃然纸上。在这一理念下,绿地图还强调地域文化建筑、名胜古迹、保护区等环境文化对象,注重环境的整体性及环境要素的空间组合所形成的特殊意境,在体现环境状态和及其空间分布的同时,高度关注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衬托关系,而不是仅仅体现绿地、林带等的环境存在。因此,更能够体现城市快速发展中,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创新。

2.2.2 寓情于景,表达社区环境的特殊韵味

绿地图以普通地理图为背景,在展示景观存在的同时,充分挖掘景观的内涵及其所代表的生态特色、文化韵味、地域风情、情感认知,实现了自然、文化、历史和生活的交互共生。尤其是以特殊的符号把儿童和老年人活动区、鸟类观赏区、深思区、本地植物等当地居民对环境的理解、感悟、关怀等情趣展示出来,使绿地图不仅是一种景观模型,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图谱。更加有利于从居民对社区的熟悉环境中发现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形成的特殊意境。

2.2.3 注重文脉,展示城市人居环境的变迁

普通地图对所有客观对象以相对均衡的详细程度进行表达,专题地图则突出表现一种或者少数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现象。因此“从地图上,人们可以了解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历史、人口等社会知识,也能了解地质、气候、降水、植被等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6]。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两类地图要么在均衡中弱化了特殊对象的文化或景观价值,重在体现空间对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地理规律;要么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分别表达在不同地图上,重点体现专题对象的分布、分级分类等。它们传输给读图者更多的是客观对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空间关系。而绿地图关注绿色生活的特殊视角则实现了在客观存在基础上,以对环境的人文关怀为主线,展示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迁,实现了人类对环境的情感认知和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与相互烘托,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冲击与警示等。因此,更能够体现长久以来人类对环境的伦理关怀,体现城市社区人居环境的变迁与传承。

2.2.4 广泛发动,积极促进绿色行动生活化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低碳生活理念的集中体现,本身缺乏对环境韵味和历史文脉的关怀。加之长久以来,人们对环境的优化和美化行动抱有明显的社会依赖心理,因此城市的环境和谐更多的表现为政府行为的环境目标,并没有成为每个社会活动主体(尤其是单个人)的情感意识和日常责任而实现广泛的行动,导致城市环境建设与破坏同在,管理与行动错位等诸多尴尬。而绿地图的绘制向来都强调大众参与,以个体对日常生活环境的依赖和情感认知为主线,充分展示本地居民对周边环境的理解、感悟和祈愿,从而实现了两个方面的重要突破:一是通过各行各业志愿者实地踏勘、交流访问、观察认知采集数据,实现了地图数据的客观性与景观价值的整合,以及地图空间模型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二是突破了地图可视化以客观性、结构性、实用性为目标的套路,把环境的生态内涵、区域特色、文化韵味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脉、社会意识、环境情感等文化形态凸显出来,实现了社会绿色理念与个体环境情感的整合。此外,在绿地图数据采集及地图绘制过程中,不仅促使志愿者、被采访者、读图者、区域管理者等对绿色生活理念深入分析和理解,而且使不同社会活动主体的环境意识、地域情怀、文化自豪感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绿色理念和和谐城市思想的日常化、生活化。

3 绿地图理念下的和谐城市规划管理策略

绿地图理念与和谐城市建设的有效结合,并不是几个符号、几幅地图就能实现的,必须基于绿地图理念,从环境本底、景观价值、人地和谐、历史文脉、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深入分析,把环境中最本土、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及其代表对象挖掘出来,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重点保护、体现和塑造,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城市历史文脉及环境特色的有效提升。

3.1 发掘环境和文化特质,细化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及目标

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和演变是当前城市发展最直观的表现,这既包括城市空间的外部扩张,又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的重组和更替。这一过程跨越历史,跨越城市不同的职能空间,包含着不同时代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成果及理念,甚至包含不同的文化区域。而城市规划理念从雅典宪章(1933)、马丘比丘宪章(1977)[7]到北京宪章(1999)[8]的不断更新中,对城市文脉和重要历史景观的保护并没有明确规定,土地和环境等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有所规定,但权利、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城市建设往往存在断裂历史文脉、破坏文化景观、打破良好的环境意蕴等多种多样的问题,导致城市环境和文化特质在不断的建设扩展中泯灭,这显然不符合城市和谐人居建设的基本思路。

从人类认知敏感性来看,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场地、纪念地、保护区、标志物、历史文化景观等更易于被人们重视并寄予情感依托而得到保护和建设。因此,必须从绿地图理念出发,仔细研究发掘城市环境和文化特质,提取最具代表性的环境和文化景观对象,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形成城市文脉的实质性代表,为城市空间的发展和更新提供参照和警示指标,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3.2 加强地理设计,实现绿地图对规划管理的合理约束

地理设计是一种思维过程,包含了在地理生境内对一件事物的创造[9]。它并不局限于陆地上的“中间绿带”,而是包括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方方面面,如物理、生理、社会、文化、经济、精神等。这一理念与绿地图的精神一致,也与和谐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等新型城市发展的呼声相吻合,它能够提升重要对象的景观地位,并对零散的、等级较低的对象进行整合和塑造,使人们发现地理对象的魅力和价值。因此,在城市研究和规划中,应该加强地理设计,把城市环境中自发形成的(如鸟类观赏区、老人活动区等)、零散的、等级不高的、被忽视甚至正在遭受破坏的重要环境要素的保护和塑造与城市规划和街区改造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区域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或地标而被重视,被关怀,并使绿地图成为城市和社区规划套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城市和社区规划建设评估的重要约束体系,体现规划的人本思想和人地和谐,文脉传承目标。

3.3 扩大民意征集,重视居民的环境和文化认知

民意征集是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了解民情民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他们确定城市规划方向和规划管理重点的重要依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受行政和政策等政治因素的强烈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社会认知和有效监督缺失,加之土地开发市场化机制的运行,利益因素成为开发商决策的首要条件,因而在城市快速扩张和内部空间演化中,环境问题、人地矛盾等问题突出。而基于绿地图理念的民意征集,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参与,激发居民的环境情感,获取最广泛、最真实、最有人情味的环境设计决策依据,从而促进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合情合理性和实效性。当然,这不是简单的问卷即可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从科学教育、项目宣传、条件和前景分析、社会协调等各方面协同努力,提高民意征集的可靠性、针对性和社会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 Greenmap.org. Green map impacts reinvigorating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DB/OL].[2015-05-10]. http:// www.greenmap.org/greenhouse/files/ Green_Map_Impacts_09.pdf. 2013-4-11

[2] 李琴, 张一阳. 专访“绿地图”创始人温迪·包尔——把地图变绿的人[EB/OL]. (2007-06-28) [2014-11-10]. http://www. bundpic.com/2008/01/3066.shtml

[3] Greenmap.org. Green Map Projects around the World [DB/OL]. [2015-05-10]. http://www.greenmap.org/greenhouse/zhhans/mapmakers/list/all.

[4] Green Map System, Inc. Green Map Icons Version 3[EB/OL]. [2013-3-20]. www.greenmap.org/icons.

[5] Greg Judelman.Aesthetics and inspiration for visualization design: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art and science[C]∥IV2004-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14-16 July, 2004, London: 245-250.

[6] 谢文. 让地图文化香飘四海[N]. 光明日报. 2009-12-9(02).

[7] 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看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J]. 中国科技信息,2005(08): 204, 212.

[8] 吴良镛. 北京宪章[J]. 时代建筑, 1999(03): 88-91.

[9] 威廉·米勒. 地理设计定义初探[J]. 李乃聪, 译. 马劲武, 校. 中国园林, 2010(04): 27-28.

(编辑:曾引)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314赵珂, 王凤贤. 人居视角地貌基本形态分类与山地聚落建设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四川省渠县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3): 71-76.

收稿日期:2014-11-29

作者简介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3-0067-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84

猜你喜欢

文脉城市规划理念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