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乡村社区营建模式探讨——互联网下的地域认同

2015-03-14SustainableRuralCommunityDevelopmentModeLocalIdentityWiththeInternet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遂昌县遂昌乡民

Sustainable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Mode — Local Identity With the Internet

李 孜 LI Zi

可持续乡村社区营建模式探讨——互联网下的地域认同

Sustainable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Mode — Local Identity With the Internet

李 孜 LI Zi

摘 要中国在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乡村社区衰落的问题,为了寻找契合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笔者深入遂昌县长期跟踪调研,通过分析总结遂昌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乡民如何结合新媒体工具与地域认同,再生社区凝聚力,进而实现可持续的乡村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乡村社区;地域认同;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

李 孜: 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助理研究员,li.zi@u.nus.edu

Abstract:China is facing a serious rural decline in the fast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find a mod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community to adapt to the information ag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rural e-commerce in Suichang County, and analyzes how the villagers employ the new media tools of the internet age and regional identity to regenerate the cohesion of rural community, and the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y.

Keywords:Sustainable Rural Community; Regional Identity; Internet; Rural E-commerce

0 引 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资源日渐拥挤的同时传统乡村优势资源又被闲置。大量乡村只余下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乡村发展十分受限,出现了日渐衰落的问题。因此,再生乡村生命力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各界关注的又一大问题。

在过去十几年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往往偏重于“自上而下”强力干涉的方法,过多强调发展经济,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风俗等乡村地域性的延续,甚至对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乡民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缺乏话语权。因此,乡民原本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同时又缺乏建设家乡的热情,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日渐薄弱,乡村凝聚力日益减弱,乡村空心化严重[1]。

而从乡村涌入城市的人口,只有小部分精英人群被城市所接纳;大部分乡民在城市还难以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地位,很难在城市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最终被城市所淘汰。在这样的背景下,回乡的部分乡民自发地产生了重新塑造乡村地域性和再生社区凝聚力的强烈诉求,这也引发了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思考:对乡村的历史、风俗和文化了解最深刻的绝不是规划师抑或是建筑师,而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将这些历史、风俗和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作为建筑与规划的专业者,只有放空自己,让使用者,让社区和社区的人能够参与,进入空间领域,将空间的论述,论述的实践,改造为生活的、身体经验到的空间[2]。因此,乡村生命力的再生,关键在于激发和引导乡民主动参与,表达意见,共同解决乡村发展的大小问题,再生社区凝聚力。

但不可规避的问题是,地域认同和经济发展往往处在博弈关系的两极,是否有一种模式,能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助益乡民实现地域认同[3]。回归到乡村营建的初衷,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乡民们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发展乡村经济、延续乡村地域性都需要尊重和保护乡民的诉求。而可持续乡村社区营建,就是要挖掘乡村地域性特点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历史文化传承、社区凝聚力的再生和地域认同的重塑。现在,互联网带给了乡民们新的契机。

互联网信息的高度流通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不仅能促使个体农户间的信息互通,还能链接城市和乡村,架通城乡信息的流动。因此,如何利用新的契机,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创造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互联网下实现地域认同是笔者探讨的重点。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新思路——农村电子商务

在互联网信息革命时代,卡斯特提出期望亚太地区传统经济组织的网络与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工具相互调和[4]。但,以互联网为媒介,是否能产生一种既满足个体利益诉求,还能产生一种地方与族群的认同感,促使乡民自下而上,由个体到群体,自发形成社区凝聚力的社区营建模式?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度流通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不仅能促使个体农户之间的信息互通,还能链接城市和乡村,架通城乡信息的流动。因此,笔者以浙江省遂昌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模式为例,分析通过互联网实现地域认同,构建可持续乡村社区营建模式。

1.1 遂昌模式的建立——“自下而上”的乡民全民参与

遂昌模式指以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为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上行及工业产品下行的模式,由当地遂昌网店协会与遂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及兄弟公司“赶街”公司共同运营。

1.1.1 从传统商业模式到网商的思维转换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拥有造纸、金属制品、竹炭等传统工业,遂昌土鸡、土猪肉、山茶油及冬笋等特色农产品和自然生态资源都较为丰富。由于物流运输和信息滞后等不利条件的制约,传统的商业模式已渐渐难以满足当地乡民的需求。

随着淘宝城市电子商务的发展,遂昌县的乡民渐渐意识到,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解决信息滞后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家的产品售卖出去,所以早在2006年遂昌就开始出现一些销售竹炭产品的个体网店。发展到2010年,遂昌当地的小网商如雨后春笋,数量迅速达到了上百家,也因此带动了当地物流行业的发展。

1.1. 2 互助共惠,共同成长的服务平台——遂昌网店协会

潘东明是遂昌县城郊白叶村人,早年在绍兴、上海等地创业,事业发展得十分成功。他是个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的人,所以潘东明选择辞职返乡,回到家乡遂昌工作。

当他看到遂昌当地网商数量成倍增长时,决定应好友潘君跃之邀于2010年一起成立遂昌县网店协会,为当地小网商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建立这样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为遂昌地区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内容包括网商培训(满足当地人开网店的需求)、协助供应商产品开发、网商活动的组织、协助网商建立公共数据包、促进网商融资和与物流快递合作、组织网商爱心和慈善活动。

潘东明作为精英乡民的代表,不仅将知识和技术带回家乡促进建设和发展,同时更重视将乡土人情带入到社区的建立和发展中去。他重视分享精神,通过网店协会建立一个地方和社区的学习平台,给乡民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乡民们整体素质(网商技能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同时促使更多的乡民主动加入到网商行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避免了遂昌乡民陷入单一逐利化发展经济的追求,使他们带有更多乡土人情味来发展经济。

1.1.3 由精英乡民领头的全民网络社区

在遂昌网店协会的助益下,越来越多的乡民认识和学习了电子商务,“赶街”项目正式启动,电子商务也从县城深度覆盖到了乡村。

图1 叶坞村村貌Fig.1 the scene of Yewu village

图2 叶坞村村口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Fig.2 rural e-commerce service center of Yewu Village

在距离浙江遂昌县城郊的叶坞村(图1),村口小卖部的老板娘李雪将门店空出了6m2左右的空间,放置一台电脑,一块电视屏幕,一个展示货架,两个快递筐,和Wi-Fi免费覆盖,这就是叶坞村的“赶街”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图2)。这个服务站为叶坞村100多口乡民在网上代买生活用品,同时收集农民多余的农产品,由遂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统一收购、品控、包装、送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到各地。自2013年创建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赶街”项目以来,遂昌县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个这样子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

到“赶街”项目的成立实施为止,由遂昌县网店协会、遂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成形。他们三者各司其职,分层次把控农产品上行和工业产品的下行。由精英乡民领头、乡民全民参与的网络社区基本成形。通过这个虚拟的网络社区,成功让城市和乡村接轨,乡民不离开家乡就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1.2 乡村文化价值的挖掘与线上推广——特色农产品的品控、包装和线上营销和乡村特色旅游

在当地,农产品上行通过网络平台销售,遂昌县网店协会负责人发现各村镇特色农产品的分散收购以及品质控制、包装和物流运输都缺少集中的管理。因此,2011年在遂昌县成立了遂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当地农产品的后台服务,包括:农产品特色价值挖掘和推广;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控制;农产品供应运输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的建设。这一套体系比较全面地保证了农产品的特色、质量、运输和管理问题,再将高质量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售。

在深度挖掘、包装和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的过程中,“文化认同”也潜移默化地在进行。不仅通过销售农产品本身,还通过互联网对当地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线上推广,很好地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价值,为乡民创收的同时,也有效地传承了地方特色文化。如从遂昌县乡村农户和合作社收集高山大米和番薯干(图3),经过品控、分装、包装设计、物流和微信营销从农产品变成了网货。这种农产品与地方文化特色结合的模式,不仅带给消费者深度体验的感受,也为乡民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们不需要再离开自己生长的地方前往城市就业,留在自己的社区也能拥有工作和未来。因此,越来越多的当地人重拾文化瑰宝,找回传统价值观并有效地实践,在无形中再生社区凝聚力,帮助自己的社区呈现出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遂昌网络协会联合遂昌县政府和阿里巴巴网站战略合作项目中共同打造了淘宝中国“遂昌馆”,整合现有的上千网店、旅游等资源,在淘宝网上与淘宝旅行频道进行遂昌旅游资源的线上推广和销售,推广乡村土特产和乡土文化旅游。线下则和遂昌县政府共同推进乡村社区体验和旅游的可持续模式发展,发动乡民集思广益,为每个村庄打造个性的特色文化品牌。在遂昌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各个地方村落的主题鲜明,并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乡民生活充分融入到乡村社区体验和旅游的过程中去,做精致深度的乡村生态旅游,在保持乡民和乡村原汁原味的生活环境的同时,让当地乡民能持续创收。

对比线下旅游推广,互联网为乡村社区体验和旅游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推广平台和更加丰富的形式以及客户自助选择的体验。保留乡村本土化的理念,延续历史文脉,保留甚至重新利用家园浓厚的乡土性与原真性。

1.3 参与互联网下的乡村营建

2013年初,我们成立了“乡村营建社”智库,联合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规划设计,农创旅游,互联网行业和政府决策部门等的专业人士,研究和实践可持续乡村营建模式,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通过社区营建促进共荣、共创、共享、共生。2014年6月,针对农村电子商务促进乡村营建的新情况,笔者和一群热情的年轻同仁们一起,搭建了“i-village爱咱村儿”平台,参与实践。我们以遂昌县为基地,上山下乡,深入到乡村社区,村民家中,通过访谈,会议和参与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的每个环节,为村民“打算盘”,为当地电商企业出主意,为政府理关系,真实了解了各方参与主体的诉求。

图3 自然公社团队利用遂昌本地的大米、茶、红薯干等特色农产品结合当地手工艺制作的伴手礼Fig.3 the local gifts made by Natural Community using the local handicraft and specializ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ch as rice , tea , dry sweet potato

图4 笔者一行为遂昌县大柘镇车前村的村民做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培训Fig.4 the training of rural e-commerce for the villagers in the Cheqian Village

做为遂昌车前村特聘的乡村规划师,笔者和“爱咱村儿”团队一起,试图通过当地的朋友和一些村委会委员,义务组织村民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图4),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培训,开展从发展少公害的农作物,到传承乡规民约,保存旧屋,发展社区旅游的讨论会和自发共建活动,在给村民打算盘和与当地村民共担当的过程中,笔者一行逐渐融入社区(图5)。同时,乡民们作为营建工作开展的主体,自己动手设计与营建了当地的开放空间景观和民宿,对自己家园固有价值的认知即自我意识逐渐复苏,社区凝聚力也由此聚合,社区因又呈现出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车前村的村民更积极关心村民个人权利,各项农村政策,自发地参与到关乎个人与社区的各种讨论与行动中,将村发展和自己的利益挂钩,争取村道路,水利等扶持政策和资金。村委会范书记带头建了村的微信推广平台,发布旅游和活动信息,增加村的影响,争取到乡村旅游示范村,车前村成功举办乡村摄影节,打造最美摄影村。在村民修新房时,笔者一行对传统建筑提供评价,和村民沟通,尽量维护乡村既有风貌,提出经济合理的规划设计及未来旅游运营思路。由此,在乡村建设,媒体推广和旅游服务体系建立上,笔者一行和村民一起尝试和创新。2015年4月27号,车前村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发起“深山古迹-车前村民宿设计大赛”,在世界各地邀请10到15位建筑师和设计师来车前村调研和现场设计土坯房(图6-7),并由专家评委和村民代表来现场打分,评选和颁奖,这让南宋毛氏始祖避祸隐居而建的“桃花源”残留的残墙荒草院,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通过众筹,聚集智慧,传承当地民风,加强地方认同和社区凝聚力。

图5 遂昌县大柘镇车前村的村民对笔者一行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和社区共建表示欢迎Fig.5 the villagers of Cheqian Village welcoming u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e-commerce training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图6 三栋作为黄泥老房民宿改造的样本之一Fig.6 one sample of the old yellow mud house renovation

图7 车前村黄泥老房Fig.7 one old yellow mud house in Cheqian Village

2 互联网助力下的地域认同

互联网更新了发展乡村经济的模式,成功构建了虚拟的网络社区。网络社区与现实的乡村社区共同发展,相互助益。就如遂昌模式,它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完备的电子商务网络社区,为当地乡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2010年到2013年,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影响逐步增强,网络零售中的网购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比例从2.91%上升到9.42%,网销额占GDP比从0.58%上升到2.39%。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助力遂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该模式实现了整个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重构,同时实现乡民回乡就业,帮助乡民不离开家乡就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甚至引以为豪的更好生活(比城里人更多的拥有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物等)。网络社区发展为现实的乡村社区带来了经济发展,同时却不干涉和阻碍乡村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经济发展带动乡民回乡就业,为乡村社区带来了发展原动力。工业产品的下行和农产品的上行,在帮助乡民接轨城市生活的同时,也振兴了当地产业。这样,网络社区与乡村现实社区就有机地相互叠合、融入,网络社区将现实社区带入市场,衔接更多资源;乡村现实社区以有限的资源响应了以遂网协会为代表的回乡能人们和本乡能人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乡民凝聚起来加入了这场社区的革新,实现了这个社区凝聚力的再生和延续。

遂昌模式的发展,促使笔者开始思考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复制于其他乡村营建,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又如何实现地域认同?关键需要解决以下几点。

2.1 激发和引导乡民主动参与

费孝通先生以“差序格局”[5]来解释乡民的利己和利他的行为准则,所以乡村的发展可以理解为因乡民动机被激发带来的积极的新的生活方式。因此,乡民的自发主动参与是实现地域认同的关键。互联网带来信息畅通,乡民自发掌握决策和话语权。用这样的方法聚集社区凝聚力,也增强乡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2.2 乡村社区文化的挖掘和转化

遂昌模式给了笔者良好的启发。将社区文化转化为可消费的体验旅游的形式,抑或是将特色农产品通过品控、包装再通过线上销售,都在带给当地人经济收益的同时,成功地将当地文化转化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地域认同”,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3 乡村社区生活和自然生态价值的挖掘

乡村社区的发展与内涵提升还应从乡村生态景观恢复,地方产业再造,风土民俗延续作为基本立足点[6]。除了文化价值的传承,社区营造也应该重视对社区生活体验、自然特色、生态资源的挖掘,不是仅仅停留在田园风光等表面层次,而是扩展到传统农业文化体验和生态文化教育等层面,为乡村社区营造提供更为丰富的内涵。

把握住以上三点,利用丰富的新媒体技术及电子商务带动地方经济的同时,有意识地挖掘地方特色产品和文化,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借助互联网思维,成功将地域经济的和地域文化有机结合,使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样,乡村社会不再是独立边陲的“他乡”、“异地”,而将成为地方地域认同建立的核心之一。通过对遂昌县的互联网助力和自发社区凝聚力。

3 结 语

可持续乡村营建的关键在于激发当地群体的力量和发展自身的意识,让当地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挖掘地方特色产品、传承地方文化、保护地方生态环境,自发乡村社区凝聚力。并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电子商务架通城乡空间,刺激经济生产要素回流活化乡村的运行机制,激发乡村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调整,建立农特产品、乡村文化、乡村生态环境等具有稀缺价值意义的要素由乡村向城市流通的电子商务渠道。以这样的模式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了当地经济,同时使地方经济和地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振华, 闫琳. 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J]. 中国名城, 2014(03): 17-23.

[2] 夏铸九. 再论设计与社会变迁[J]. 建筑文化研究, 2012(00): 262-288.

[3] 赵晨. 要素流动环境的重塑与乡村积极复兴——“国际慢城”高淳县大山村的实证[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3): 28-35.

[4] 曼纽尔·卡斯特尔. 网络社会的崛起[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66-518.

[5]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6] 王竹, 王韬. 主体认知与乡村聚落的地域性表达[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3): 8-13.

图片来源:

图1-5:作者拍摄

图6-7:车前村村委会提供

(编辑:苏小亨)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305徐洪澎, 吴健梅, 徐小惠.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北欧木建筑地域创作分析[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3): 23-27.

收稿日期:2015-05-15

作者简介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3-0018-05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TU984

猜你喜欢

遂昌县遂昌乡民
遂昌县完成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规划设计工作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浙江遂昌县红星坪村:从负债2万元到创收30万元的乡村振兴路
何鹤
2018中国(杭州)国际少儿漫画大赛遂昌展
新荷初绽
路遇乡亲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五行遂昌 一诺千金 绿色崛起新遂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