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回族传统建筑营建特色研究*

2015-03-14StudyonConstructionFeaturesoftheTraditionalArchitectureofHuiNationalityinNingxiaHuiAutonomousRegio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回族宁夏

A Study on Construction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i Nationality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齐一聪 张兴国 范银典 QI Yicong, ZHANG Xingguo, FAN Yindian

宁夏回族传统建筑营建特色研究*

A Study on Construction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i Nationality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齐一聪 张兴国 范银典 QI Yicong, ZHANG Xingguo, FAN Yindian

摘 要宁夏回族建筑是边塞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与历史流变过程中创造出的一脉独特的建筑营建体系。文章基于规划、建筑、景观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方法,结合以“时空”背景的横向维度与“规划—建筑—装饰”的竖向营建逻辑框架,从聚落空间到建筑装饰整个营建过程分析回族营建体系在美学上的理性与智慧,归纳总结回族建筑独特的人居审美与艺术特色,为回族建筑的持续发展及相关文化艺术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宁夏;回族;伊斯兰教;建筑;艺术

*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2013BAJ03B00);

重庆大学“短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助项目(CYS14013)

齐一聪: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329018662@qq.com

张兴国: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银典: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Abstract: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i nationality in Ningxia has grown out of the multicultural blend and historic vicissitudes as a school of unique construction system.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aesthetic sensibility and wisdom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process ranging from settlement space to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distinct aesthetics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Hui architecture based on a crossover study among disciplines including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together with the horizontal dimension of the spatial-temporal context as well as the horizontal construction logical framework of “Planning-Construction-Decora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 basis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Hui architecture.

Keywords:Ningxia; Hui Nationality; Islamism; Architecture; Art

0 引 言

唐永徽二年,伊斯兰先民从中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广州、泉州一带进行商业往来,在过去的十三世纪中,其通过经商散布中国各地并以通婚进行了种族的延续,并且吸收、借鉴、影响了其他民族的文化,逐渐形成以伊斯兰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本土回族文化并发扬传承至今。宁夏作为回族群众高密度聚居的地区,从最早记载的忽必烈“回回军”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中,其建筑艺术形式也融合大量本土传统形式与大量创新,具有独特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1 研究综述

回族建筑的研究历史可分为社会学和建筑学两大体系,一大体系是最早产生于社会科学,又从社科体系中分出民族学乃至回族学(也称回学),白寿彝、马坚等几位知名的回族学者从早期历史学、文化地理学方面介绍了清真寺的艺术特色[1-5],20世纪90年代,张承志从文学、人类学角度解析了回族建筑在空间叙事方面的艺术特性[6-7],两千年以来大量的研究围绕美术学、艺术史方面侧重强调了建筑装饰方面的表达,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了记忆、技艺、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内容[8-14];另一大体系是以建筑学视角对回族建筑的分析与研究,最早是从中国营造学社的资料收集与测绘开始的。刘致平先生早在1945年便对成都清真寺进行建筑的测绘、资料收集与艺术形式的初步分析;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建筑学与考古学角度详细总结了中国回族建筑的结构、功能、布局等方面的特色,但对于艺术形式的论述并不多[15-17];21世纪以来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空前繁荣,大量研究从建筑学角度针对回族建筑进行独立与个体的解析,在构图、尺度、建筑美学等方面都给出了分别的描述,并通过定性的类型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建筑艺术研究,展示了文化圈属层次上的繁荣[18-23]。综上研究,可见已有研究成果缺乏从建筑、规划、景观交叉视角的综合研究方法,也缺乏从“回族聚落、街巷空间、建筑到装饰”完整营建体系的艺术研究,故而作者将从全局出发,运用交叉视角梳理回族传统建筑营造特色,希望补白已有研究的不足。

2 交叉视角下的宁夏地区回族建筑艺术解析

建筑艺术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及民族文化内涵,而且建筑艺术往往通过其特殊的语言——空间组合、形体、材料、比例、尺度、质感、色调、韵律以及某些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复杂的营建体系[24]。通常意义下的艺术,将视线植入对于美术、音乐等直观艺术的遐想中,但是对于建筑艺术而言,不仅仅是基于其独特文化的装饰构件,更多的是来自于历史传承下的文化积淀。回族建筑特有的聚落肌理、选址方式、结构形式、细部装饰等都是其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文章将从交叉视角来揭示回族建筑艺术体系的营造特色。

2.1 宁夏回族建筑独特的布局手法

2.1.1 “围寺而居”的规划肌理

回族聚落模式从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而在小聚居的居住格局中呈现出多元且独特的文化表征,所有的居住格局都离不开围寺而居的模式(图1-2),并由此又衍生出两种不同的空间格式格局。第一种里坊制聚居格局,伊斯兰教最先从海路传入,在今广州一代形成了“蕃坊制”,平面形态与中国古代城市中的里坊格局无异,即一种以清真寺为中心散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当时政府的管理,这种模式的设立是在里坊制与管理制度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种蕃坊制的典型实例是明代宁夏府城图(图3)。第二种就呈现同心圆的自由模式,以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回族社区为例,周边教民居住用房以清真寺为中心展开布置,道路的规划方式并未经过专业规划,但是不难看出所有路都指向清真寺,平面上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图形。同心清真大寺周边的规划肌理,是以同心清真大寺作为老城的中心地带以同心圆放射形态展开(图4)。同心清真大寺位于夯土的高台上,从空间上形成了绝对的制高点,而在回族群众长期并自主的营建模式下,形成了现有的状况,具有必然性和巧合性,必然性是指延续了围寺而居的营建模式,而巧合性更多是形态上的自由与同心圆式的图案意向。

图1 围寺而居的空间实体Fig.1 the space around the temple in the entity

图2 围寺而居的空间实体Fig.2 the space around the temple in the entity

图3 藩坊聚居格局实例——明代宁夏镇平面图Fig.3 a case of fence and lane pattern—in Ming Dynasty, Ningxia Town plan

图4 清真寺的亲水性实例——同心清真大寺选址Fig.4 a case of the hydrophily of mosque—Tongxin Mosque site selection

以上两种聚落格局形成的原因较多,通过剖析发现主要原因有:(1)宁夏地区的回族伊斯兰教“门宦制度①”是围寺而居格局形成的制度动因。这种制度要求教民对于教主是绝对的服从,而教主居住清真寺内,是教民都想与之交流的德高望重的智者,故而教民都想与清真寺、教主产生某种联系,便形成了“围寺而居”的空间格局;(2)伊斯兰教义是围寺而居格局形成的宗教动因。伊斯兰教规定所有教民必须完全服从教义的规定,从出生到绝世,一辈子的婚丧嫁娶都要在寺内进行,故而清真寺是陪伴教民一生的地方,是具有情感也产生引力的场所,从而产生了这种特殊现象。在这种引力的作用下更产生了新的回族民居形式——高房子②[25];伊斯兰教义规定一天需要进行五礼③,清真寺作为重要的礼拜场所,教民为了更快、更准时的到达清真寺礼拜,故在选择居住的时候经常会选择距离清真寺更近的地方。

2.1.2 特殊的选址

回族建筑的选址特点主要表现在清真寺、拱北道堂、回族民居三类主要建筑中,其都具有适应地理环境、满足宗教需求、抵御极端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其中清真寺对于选址具有较高要求,分别表现在亲水、居高、闹市三个方面,因为回族聚落的规划是清真寺优先选址后,其他功能建筑才随之展开布置。

清真寺对于选址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有以下几点要求。(1)“亲水性”(图4)。首先,较多的清真寺对于选址一般要求“临水而居”,这与伊斯兰教的长期文化习俗有关。由于伊斯兰教起源于较为干旱缺水的中东地区,人们对于水的渴望感与崇敬感,使其将水看做是圣洁之物,经过地域性的融合传到中国,这一特殊性保持至今。对于宁夏回族聚居的南部山区,虽地形地貌与中东沙漠地区不同,但降雨量稀少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其次,清真寺要求“临水而居”与宗教活动需要有关。清真寺将水视作圣洁之物,每天的宗教礼拜前准备“大净、小净”都与水分不开④。再次,清真寺要求“临水而居”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的心灵诉求。清真寺常用白色、绿色、蓝色等纯净的色彩装饰,宗教建筑的颜色规范同时诉说了伊斯兰教对于洁净之物——水的心灵诉求与渴望[26];最后便从“清真寺”三个字可以得出,清指的便是洁净、纯洁之物——水,因此当今很多新建的清真寺都会在寺内做水景加以诠释教义的深层文化内涵,(图5-6)。(2)择地势高处而居之。许多清真寺建筑在地势较高的或在建造时自己筑高台再建寺的地形之上,这样做是可以让围寺而居的所有教民可以仰视到其存在,从而从空间传递教义的情感交流。(3)择闹市而居,一般选择热闹的集市,城市的中心进行建设,这种双向的选择与教义、教民的意愿都是吻合的,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入世性,主张入世与出世并举,现世与后世相连,不与世俗社会相脱离,同时也说明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除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合,也做到了结合教义的理性选择,故而清真寺的选址特点对于回族建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5 回乡文化园入口水景Fig.5 the entrance waterscape in the Hui Cultural Park

图6 回乡文化园内部喷泉景观Fig.6 the internal fountain landscape in the Hui Cultural Park

表1 拱北道堂分类表Tab.1 the classification of gongbei types

拱北与道堂的选址也较有特色,拱北指的是陕甘宁青伊斯兰教在门宦制度下将逝去长者、能者供奉、祭拜的一种陵墓建筑形式。道堂是兼有教众礼拜学习与教主掌管教务和日常事务的处所。道堂一般包括殿堂、清真寺、拱北、诵经堂等供修道场所及门楼、殿宇、牌坊、居室、堡寨、主宅、客房等附属建筑。在宁夏地区,除了单独的拱北或是道堂建筑之外,更多的是组合形式,常见的有三种组合方式:道堂拱北、道堂拱北清真寺、拱北清真寺,其都在亲水性上与清真寺一致,选址基本分为临水而居、依山依崖、以及背山面水三种形式;从与民居聚落方式远近的不同,分为“处于居住中心”、“处于居住远郊”、“处于居住边缘 ”,故而与民居的关系分别是中心、较远、边缘。(图7-9)。各类组合方式如表1。

回族民居选址具有较多特色,分别表现在“近水”、“就地取材”、“巧借因借”、“防御”、“应对灾害”,回族民居的选址方式作为一种文化阐述了伊斯兰教特殊的文化性,也反映回族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劳动智慧。回族穆斯林其伊斯兰宗教信仰要求信主独一除真主安拉之外,不相信其它神灵和神秘力量能保佑他们,可以说风水理论中的凶吉观、多神论与伊斯兰的宗教信仰有直接冲突。回族不信风水但其选址却与中国自古“背山靠水”的理想建筑风水模式具有相似性,更可以理解为伊斯兰教用自己的文化巧妙的延续了中国的山水文化,同时从中获取了科学的人居环境营建模式。

民居选址的主要原因是宁夏回族处于干旱缺水,冬季寒冷的极端环境,族群大多盘踞在南部山区,在选址上尽量靠近水源,保证微气候的舒适和生活用水的供需;而且借用高差地形,将清真寺建造在高处,建构教民的视线通廊,安抚民心;因经济发展闭塞,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使用生土加麦草的夯筑形式,既通过材料黏性加强整体强度,也可抵抗冬天寒冷的室外环境与春秋季较大的风沙等自然灾害;墙体尽量夯筑连通成组团结构,类似于蜂窝的形式,可以抗震也可以节省材料和人工;对防御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寨堡式民居,寨堡是出于防御目的一种民居形式,一是因为历史上宁夏府镇一直处于九边重镇的重要防御区划内,同时,清末民初西北地区土匪横行,为了保证生活与生产秩序安全而建立的防御性聚居。

2.2 宁夏回族建筑空间营造特色

回族关于空间营造的处理手法多元且创新,包含族群集体智慧和劳动成果的展现,作为文化展示窗口具体在空间上表现出,聚落的召唤、引导与叙事,建筑空间的高差、主次、尺度,细部装饰的精巧、工艺与内涵。

2.2.1 回族聚落的空间营造

回族聚落整体多为同心圆形式的围寺而居的模式,由于文化的引导产生了这种向心力,从而形成了丰富的街巷格局与空间尺度。在清真寺为圆心的形式下,所有民居不约而同围绕清真寺展开布置,因礼拜的方向必须朝向麦加的克尔白,所以清真寺均为坐东朝西,由于宁夏属于寒冷地区民居虽然环绕布置但不会改变坐北朝南的方式,只是空间认同与需求的效应在主要影响着这种空间方式。这种向心性不仅仅表现在周围居住的回族居民上,在回族聚居空间内的农田修种、道路设计均表现出一种“趋向”的形式(图10)。从视觉景观的建筑变化来讲分为远景,中景,近景,远景指的是在进入聚落之前就可以看到清真寺在空间上表现出的绝对高度优势,高大的邦克楼和穹顶,展示着强烈的宗教感和召唤性,邦克楼每日五礼前通过扩音的功能用声景传递提醒教民礼拜的时间;中景是指游走于聚落之中除了可以体验观察不同类型的民居,还可以感受尺度差异带来的宗教情感变化,往往在聚落不同入口都有大树、牌坊、水塘等标志物进行引导,开阔的空间入口标示的功能,在入口到清真寺的中景区域内通而不畅的环形路线逐渐从宽阔狭窄起来,视线也随着清真寺的显到隐使心理感受紧张起来;近景的变化最为复杂和多变,从狭窄的空间会忽然进入到开阔的清真寺广场空间,视线突然豁然开朗,内心的情感肃穆起来,宗教的气氛顿觉浓重。聚落空间的艺术处理原则可总结为:宗教召唤性、景观可视性、空间变化性、视觉体验性和路径叙事性等。

图7 处于居住中心Fig.7 in the residential center

图8 处于居住远郊Fig.8 in the outer suburbs

图9 处于居住边缘Fig.9 in the margin

图10 “围寺而居”意向图Fig.10 the intention graph of “dwelling around the temple”

这种特殊的空间风貌具有极强的宗教特点,在当今城市及至乡村都极具个性,其中被动式的规划设计手法应该被保留和传承,应作为宁夏地域性城市历史风貌、历史街区和回坊社区的文脉设计手法。

2.2.2 回族建筑特殊的空间功能与布局

清真寺多以邦克楼、大殿(穹顶一般坐落在大殿上)、洗浴房、阿訇室、辅助用房等,这在建筑空间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清真寺在明清以来多以院落式为主要空间形式呈现,这是伊斯兰教融合传统四合院民居空间的特殊产物,在院中大殿主要坐落在院落的几何中心,大约两层,邦克楼在其东边布置,高度大约三层,阿訇室、浴室等辅助用房均在大殿北边进行布置且多为一层,平面布局的模式加之竖向高度的特有比值关系,就界定出清真寺这一特殊的空间形式了。以同心清真大寺为例,作为中国回族建筑的经典,建于高台之上的同心清真大寺仅以其的崇高感就已令人震撼。其平面采用竖向排列的几何院落形式,在不断向上中增加了宗教的神圣感。大寺总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是寺门、照壁、井房、浴室。大寺的主体建筑礼拜殿、邦克楼、经堂则建在一座高达7m、面积达3500m2的砖包高台上。大寺正门南向,二门西向,布局灵活,游客行走其间转折有致。不像一般的中国院落,只能一个方向步步深入[27]。宁夏多数清真寺的平面布局往往不是一次形成,始建规模较小,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以及教民的增加而灵活增大使用空间。

宁夏回族住宅建筑, 虽沿袭中国传统的住宅布局和结构,其空间营造也有独特之处。由于回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某些较大的宅院或主人信仰虔诚的家庭,往往另外辟出一室作为自己诵经、礼拜的净室, 室内的布置也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此外, 宁夏回民过去还有睡炕的习惯。因此大炕便砌在临窗一侧. 后院中也同厨房等生活用房连在一起,牲圈便安置在后院的一角.这类房舍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布置又反映出宁夏回族建筑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民族生活习俗[28]。如宁夏纳家户民居,村落传统回族民居布局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占地面积小的独院式、以院落纵向为轴扩展的纵进式、利用四合院横向联系构成院落形式的横进式和建筑空间布局相对复杂的纵横交错式[29]。但每种形式的民居均由客厅厢房以及诵经房等组成,体现出回族人民宗教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生存方式。

2.2.3 宁夏城市空间景观营造——穹顶之美与天际线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一些消极的城市现象出现。从城市风貌角度来讲,欧陆经典、欧美风、西方柱式等一些国外风格灾难般的席卷了中国城市,当下“千城一面”到“万镇一貌”都显示出社会极端的浮躁之情。而在宁夏地区的城市中因为伊斯兰教文化的宗教理性影响而幸免于难,在城市中大量阿式或是中式的清真寺延续了宁夏本土的城市艺术风格,更加彰显了文化带来的城市艺术。清真寺的穹顶作为曲线打破了城市较为方正的天际线,宗教空间作为景观空间的理解也就成立。在清晨、黄昏清真寺的剪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轮廓的艺术性自然而然的显现,正如一剂解药打破了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以高差、曲线、连续等构图特性构筑了城市优美的画卷(图11-12)。

图11 夕阳西下的同心北大寺Fig.11 the northern Tongxin Temple under the setting sun

图12 “围寺而居”意向图Fig.12 the intention graph of “dwelling around the temple”

2.3 宁夏回族建筑结构营造手法

宁夏建筑的艺术形式中,结构也是一种巧妙的表达方式,宁夏回族群众在漫长的营建历史中吸收中国传统结构的精髓创造了很多新的结构形式,丰富了回族建筑的艺术宝库。

连柱成廊,柱廊的广泛应用是宁夏回族建筑的一大结构特色。连柱成廊,清真寺最初在中东兴起时,其建筑形式受到希腊建筑的影响,多使用柱子成廊再加饰以拱券的形式,而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庭院也多用连廊。宁夏地区伊斯兰建筑普遍采用柱廊和多排廊柱形式,利用空廊作为庭院、天井、敞厅与各种室内空间的过渡,使室内外空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既解决了通风采光问题,又获得了精巧通灵、幽静雅致的园林气息[30](图13-14)。

图13 回乡文化园的券柱式Fig.13 the pillar type in the Hui Cultural Park

图14 回乡文化园礼拜大殿室内环形柱廊Fig.14 the indoor annular colonnade of grand hall in the Hui Cultural Park

多于三次的勾连搭屋顶是宁夏地区回族建筑在结构艺术方面的代表。多次勾连搭常在传统宫殿式与中阿混合式的清真土寺中出现。这种屋顶原本出现在大殿空间不足且用地有限时,卷棚顶连接后面连续起脊的硬山顶,相交处的前后檐部搭接在一根梁上部,从而侧立面形成了硬山顶连续搭接的造型。后人对其加之砖雕、彩饰,赋予其更多的艺术性,将其从一种使用空间的实体上升至具有艺术特色的文化表达,勾连搭作为一种结构形式,也因其在漫长的发展中所融入的回族文化内涵而成为经典(图15-16)。

图15 纳家户清真寺勾连搭屋顶Fig.15 the interconnected roof in Najiahu Mosque

图16 同心清真大寺亚字形平面勾连搭屋顶Fig.16 the interconnected roof in Tongxin Mosque

富有民族装饰意趣的垂花柱也是宁夏回族建筑的结构艺术体系中最常用的手法。由于大殿内的西侧房有圣龛,而礼拜的教民需要朝向圣龛进行礼仪,因此为了达到大殿视线无遮挡的视觉效果,礼拜大殿通常不出现柱子而多使用减柱造、移柱法。减柱、移柱法在辽金建筑中多用之,如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大同华严寺的大雄宝殿,但其复梁结构最大跨度三间,而同心清真大寺却达到了三间半[31]。故而清真寺大殿内需要经常使用悬梁吊臂的结构手法,而悬梁吊臂的连接构件垂柱,在其下部柱头装饰雕刻艺术,就形成了垂花柱(图17),这种室内结构处理手法出现的原因有三点:(1)增加礼拜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人数;(2)开阔大殿内视野,使得教民可视升龛和宣礼的教主;(3)宁夏干旱少良木,为了减少材料而使用。垂花柱头经常装饰以红漆(图18),宁夏南部回族民居建筑的垂柱上,往往雕有吉祥动物,如凤凰、孔雀和莲花、云纹几何等图案,更有葡萄、香蕉等水果图案来进行装饰,这一做法来自于阿拉伯地区与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的共同影响,在大的结构体下进行艺术创作,这是回族民众的信仰表达,更是建筑艺术的升华。

图17 同心清真大寺大殿内部空间Fig.17 the interior space of the grand hall in Tongxin Mosque

图18 垂花柱的细部刻画Fig.18 the detail of the dangling pillar

2.4 宁夏回族建筑装饰艺术营造手法

回族建筑的装饰艺术堪称一绝,这是回族人民对教义、生活、历史、社会的不同解读,充分展示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操与艺术素养。

2.4.1 色彩

回族建筑中,一般以蓝绿白黄等色调居多,在具体运用时,多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结合。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如果延续中国传统建筑以红色为主流的宫殿庙宇色彩,在宁夏地区是很难忍受的。在西北地区,人们最渴望的是水和绿洲,而绿洲又是和水直接相关,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有绿洲。而水是无色的,无色即白色,照于蓝天之下水也就成了蓝色,绿、白、蓝均和水有关,均是清冷凉爽的调子,这与伊斯兰教清净纯一的教义相合(图19)。宁夏固原、海原、西吉、大部分的清真寺因墙面、屋顶为青砖、灰瓦构造,色调多是青灰色调,即使在屋顶上采用了琉璃瓦,也多是蓝绿色琉璃,以冲淡过于炫耀的气氛[32]。

图19 宁夏同心伊斯兰经学院Fig.19 Islam Institute in Tongxia, Ningxia

2.4.2 雕刻艺术

宁夏地区的雕刻艺术主要包括砖雕与木雕两大类型。因为宁夏为西夏古国国都,西夏木雕历史悠久并还有作品存世,故而回族也受到地域影响而学习雕刻技艺,用于建筑装饰,如董府、马月坡寨子也都以精湛的雕刻艺术而出名,如图,这些建筑群中常见的窗棂格有绣球纹、古线纹、万字纹、云头纹和花卉。在门扇的装饰上,上方为镂空的各种图案,以保持室内的光线,下方多刻有动物、山水景物[33]。砖雕作为回族建筑中一种独特的艺术,俗称“硬花活”,使用凿子和刨子在青砖上雕刻出各种形态的砖雕图案。回族建筑中忌出现人像,而主要以花鸟、《古兰经》经文、几何图案为题材,精工细作[34]。如清光绪年间制作的宁夏同心清真大寺照壁上的砖雕,刀法精妙,中间为著名的松月图“月挂松柏”源于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两边为一副汉字对联,整个照壁比例得体,图文并茂[35](图20)。

图20 同心清真大寺照壁砖雕Fig.20 the brick carvings art on the screen wall of the Tongxin Mosque

宁夏回族的雕刻艺术所用材料不同,但其手法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1)复杂且平衡,伊斯兰教民间艺术家们在形式上采用复杂的装饰纹样来反映伊斯兰艺术崇尚繁复、不喜空白的审美特征[36]。其雕刻图案丰富多样、秩序井然。(2)巧妙的转化,中国传统纹饰中常用人物、神兽,因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不容许这样的形式出现,从而回族建筑的脊饰远看与中国传统装饰相似,近看却被巧妙的转化成植物、花卉等纹饰。(3)文化与隐喻,这种传统图形多是以具象形象出现,通过采取借喻、谐音和暗示的方法,获取心理愉悦[37],雕刻图案中会经常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句与阿拉伯经文作为主要表达对象,暗喻着回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3 结 语

宁夏回族建筑艺术的特色创作与情感寄托,强烈的展示出伊斯兰回族人民在与历史博弈中扬长避短的处世之道,也呈现了文化的选择、融合、创新、所造就的这个不平凡的民族智慧。文章通过建筑、规划、景观的多学科交叉视野发掘了从规划肌理到空间设计,从建筑形制到细部建筑营建特色,其主要表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参与与自主、融入文化共建繁荣的自觉与自省、满足宗教需求的选择与诚恳以及符合时代观念的延续与拓展,这些特性无一不体现出回族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当下乡土建筑正在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中消失殆尽,这是挑战也是转折,如何传承乡土文化的基因、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位建筑师的历史责任,也是职业道德的操守与坚持。

注释:

① 门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对于在中国伊斯兰教中苏菲派别的一种制度称谓,即“门宦制”清初产生于河洲、循化等地(今甘肃省临夏回族州、夏河县以及青海同仁县地区)。“门宦”据史料加载很有可能是“门阀”“宦门”的前两个字组合而成,最早出现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河洲知州杨增新的《呈请裁革回教门宦》的呈文中,他写道“甘肃之回教门宦,隐然与封建制度也”。

② 高房子,一般情况下,回族民居多为一层,但在离清真寺较远的回族社区边缘出现了以两层为主的民居形式,此种类型多在二楼朝向礼拜方向进行室内设计。

③ 五次礼拜,时间分别为:凌晨5点、下午一点、下午四点半、下午六点以及晚上九点,分别叫做晨礼(Fajr), 晌礼(Duhur),晡礼(Asr), 昏礼(Maghrib), 宵礼(Isha),又分别称为:邦不达、撇尼史、低格、沙目、礼一次。

④ 大净、小净,凡作拜功或捧摸《古兰经》必须先行洗备大小净,因为无大小净,绝不可以作拜功或捧摸古兰经,这是伊斯兰教的法例。

参考文献:

[1] 白寿彝. 关于回族史工作的几点意见[J]. 宁夏社会科学, 1984(01): 8-14.

[2] 白寿彝. 关于编写新型回族史的意见[J].回族研究, 1991(01): 4-6.

[3] 白寿彝. 《回族史论稿》序[J]. 回族研究, 1991(04): 7.

[4] 马坚. 中国回教概观[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35.

[5] 张承志. 心灵史[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8.

[6] 张承志. 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论思考[J]. 回族研究, 1999(01): 65-67.

[7] 马燕. 回族装饰艺术审美风格略论[J]. 青海民族研究, 2004(01): 35-38.

[8] 陈育宁, 汤晓芳. 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J]. 西北民族研究, 2007(04): 15-21, 199.

[9] 马燕. 试论回族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3(04): 86-90.

[10] 苏和平. 试论我国的回族伊斯兰教建筑[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2001(03): 55-61.

[11] 陈育宁, 汤晓芳. 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J]. 西北民族研究, 2007(04): 15-21, 199.

[12] 薛正昌. 宁夏砖雕与砖雕艺术[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70-75.

[13] 刘伟. 回族雕刻艺术[J]. 回族研究, 2008, (03): 130-135.

[14] 马东平, 何志霖, 马沛霆, 等. 回族砖雕笔谈[J]. 回族文学, 2007(05): 49-56.

[15] 刘致平. 成都清真寺[J]. 营造学社汇刊, 1945, 10(07-2).

[16] 刘致平. 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17] 刘致平. 广州的先贤古墓和清真寺[J]. 中国穆斯林, 1958(04): 14.

[18] 李卫东. 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9.

[19] 燕宁娜. 宁夏清真寺建筑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20] 陈莹. 宁夏西海固地区传统地域建筑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21] 齐一聪, 马冰洋, 燕宁娜, 等. 回汉之亲——析宁夏清真寺与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的融合关系[J]. 宁夏工程技术, 2013(03): 277-283.

[22] 齐一聪, 张兴国, 马冰洋. 地域视野下的宁夏本土清真寺建筑特征解析[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 28(05): 50-54.

[23] 齐一聪, 康琪, 陈宙颖. 宁夏回族建筑遗产保护分类及价值辨析[J]. 华中建筑, 2014(03): 158-162.

[24] 马燕. 试论回族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3(04): 86-90.

[25] 刘成有. 论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征[J]. 云南社会科学, 2002(01): 53-58.

[26] 李茹冰. 甘肃回族穆斯林传统民居初探[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3.

[27] 刘新奕. 宁夏回族建筑特征初探[J]. 宁夏工程技术, 2007(12): 399.

[28] 陈华. 同心清真大寺[J]. 中国民族, 2012 (06): 86.

[29] 薛敏. 宁夏回族村落的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32-33.

[30] 杜天蓉. 宁夏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研究[D].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09.

[31] 刘策, 陶京天. 宁夏同心县城清真大寺的建筑艺术[J].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03): 79-82.

[32] 李卫东. 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9.

[33] 刘伟. 回族雕刻艺术[J]. 回族研究, 2008(03): 130-135.

[34] 刘伟. 宁夏回族建筑艺术[M].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144.

[35] 刘伟. 回族雕刻艺术[J]. 回族研究, 2008(03): 130-135.

[36] 张勇. 宁夏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D].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2009.

[37] 薛正昌. 宁夏砖雕与砖雕艺术[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70-75.

图片来源:

图1-2、11-20:作者拍摄

图3:作者根据《明代宁夏府志》舆图改绘

图4-10:作者绘制

(编辑:刘志勇)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310舒波. 传承与分离——以建筑学专业两个毕业设计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3): 51-54.

收稿日期:2014-05-17

作者简介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3-0044-07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TU252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回族宁夏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宁夏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