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2015-03-14赵丽霞赵丽萍胡莎莎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

赵丽霞,赵丽萍,胡莎莎

(浙江萧山医院功能科,杭州 311201)



·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赵丽霞,赵丽萍,胡莎莎

(浙江萧山医院功能科,杭州 311201)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1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A组(室性心律失常组,共89例)和B组(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共64例),分析它们的临床资料,尤其是分析心电图的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波峰-末间期(Tp-Tec)、波峰-末间期离散度(Tp-Ted)。结果心肌梗死急性期,A组患者Tp-Te、Tp-Tec、Tp-Ted均较B组延长,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Person分析,显示Tp-Te、Tp-Tec、Tp-Te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呈正相关,P均<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5、0.714、0.685。结论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延长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呈正相关,可尝试作为预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指标。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性;心电描记术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急性期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如果是恶性心律失常,那么发生后患者的死亡率和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大增。临床需要简便、有效的指标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为临床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被认为是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指标,而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被认为是反应TDR的一个不错的量化指标[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来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p-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源于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来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拟定的急性STEMI的诊断标准[2];②发病至入院时间不超过24 h;③首次发生STEMI。排除及剔除标准:①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室内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或心肌梗死前即已存心律失常,以及非心脏原因所致心电图发生继发性ST段改变者;②入院前1月内使用过可能影响T波波形的药物,如胺碘酮等;③4个以上导联T波不明显或影响T波终点判定者;④未获取足够的临床心电图资料而中途转院或死亡者。共143例纳入研究,按患者心肌梗死急性期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将研究病例分为两组,将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设为A组,为89例,其中男54例,女35例,平均年龄(67.3±10.7)岁;将心肌梗死急性期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设为B组,为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平均年龄(66.8±12.3)岁。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高血压、糖尿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心电图采集方法心电图的采集由本院心电图室高年资人员完成,在同一台心电图机(华泰心电工作站,参数:纸速50 mm/s,振幅10 mm/mV)上操作,截取患者平卧位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均为体表12导联心电图。患者纳入研究后即开始采集急性期心肌梗死心电图,并采集经治疗病情稳定回家时的心电图,即出院时的心电图为恢复期心电图。采集的心电图由研究者独自阅图。

1.2.1T波峰-末间期(Tp-Te)Tp-Te间期为T波顶点到T波终点的时限。采集过程中排除T波平坦、双向、基线漂移和干扰而无法测量的导联。T波顶峰即T波顶点,T波为双峰者取最高峰。以T波降支与等电位线交点为T波终点,交点不清晰时以T波降支的切线与等电位线交点为T波终点,如存在U波则取T波与U波交界最低点。以同一次心动在12导联中测得的最大Tp-Te作为该患者的Tp-Te间期。

1.2.2经心率校正的波峰-末间期(Tp-Tec)同一次心搏在12导联中的Tp-Te间期平均值,经Bazett,s公式矫正和RR间期矫正后获得Tp-Tec。

1.2.3波峰-末间期离散度(Tp-Ted)同一次心搏中最大Tp-Te间期和最小Tp-Te间期之间的差。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person分析数据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肌梗死急性期,A组患者Tp-Te、Tp-Tec、Tp-Ted均较B组延长,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rson分析,显示Tp-Te、Tp-Tec、Tp-Te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呈正相关,均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5、0.714、0.685。至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A、B组上述指标均较急性期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上述指标比较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AMI患者如在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就会导致死亡风险大增,因此对该类患者如能早期评估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较大而加以干预,那么对疾病的治疗和降低死亡率均有积极的意义[3]。目前尚缺乏能对此做出准确预判的公认指标,但随着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不断研究深入,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大被认为是主要机制之一[4]。在临床体表心电图检查中Tp-Te间期反映了心室肌不同部位的TDR,理论上研究AMI患者急性期Tp-Te间期的变化有助于了解TDR,进而分析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办法研究发现,AMI急性期Tp-Te间期延长与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存在密切的关系[5],可以尝试作为一种风险预示指标服务于临床。

AMI发生后,缺血心肌电活动减弱,这样和正常心肌之间形成了较大的TDR[6],如缺血部位进一步扩大,或是心功能不全的加重,TDR的离散性越发明显。另外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不一也会加大TDR。TDR延长表现在心电图则为Tp-Te间期延长,对心电图T波形成的研究发现,M细胞在2相平台期电位与心内膜细胞之间的电位差增大在心电图中表现为Tp-Te间期延长[7],这种电生理机制易导致出现2相折返终形成室性心律失常。具体而言如下:T波顶点时心室肌尚处于有效不应期,兴奋性接近于零,而T波顶点至T波终点的时限内,心室细胞逐步进入相对不应期,外界高于其阈值的刺激会诱发动作电位,之后经过心脏传导系统形成折返,这样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了[8]。本研究中,A组患者Tp-Te间期较B组长,与上述理论吻合,且离散度也大于B组也符合TDR离散性增加的实际。

Tp-Te、Tp-Tec、Tp-Ted这3个指标具有类似的临床意义,均提示TDR较大,并且离散度较大。本研究中,A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B组延长,提示心电图Tp-Te间期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而Person相关性分析也显示它们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5、0.714、0.685,这对临床早期依据Tp-Te间期值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有一定的意义,在这些指标增加较为明显时需要引起注意。而经治疗,A、B两组在恢复期Tp-Te间期、Tp-Tec、Tp-Ted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与心功能改善后TDR趋于恢复有关[9],但我们发现A组患者在恢复期这些指标仍高于B组,考虑与A组患者引起TDR的因素,例如: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恢复不如B组,以此可进一步推测A组患者可能在急性期时病情较B组为重[10],这一点符合临床实际。

表1 两组患者Tp-Te、Tp-Tec、Tp-Ted比较

注:A组为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为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同期比较,aP<0.05;与本组急性期比较,bP<0.05

综上所述,Tp-Te间期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等的一个指标,临床对Tp-Te间期延长明显者应加以关注,可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Chengming Y,De-Sheng L,Jun F,et al.The risk factors of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the early stag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2014,64(16S):1762-1786.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AMI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87.

[3]储红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安徽医学,2014,35(1):66-68.

[4]Arini PD,Baglivo FH,Martínez JP,et al.Evaluati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dispersion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spatial and temporal ECG indices[J].MBEC,2014,52(4):375-391.

[5]欧秀美,林秋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1):877-878.

[6]Piccirillo G,Moscucci F,D′Alessandro G,et al.Myocardial repolarization dispersion and autonomic nerve activity in a canine experimen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J].Heart Rhythm,2014,11(1):110-118.

[7]蔡少娟.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及QT离散度分析[J].广东医学,2005,26(9):1252-1253.

[8]吴鹏.体表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J].西南军医,2011,13(1):71-72.

[9]刘俊,侯煜,李晓枫,等.心肌梗死急性期QRS波增宽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发生的价值[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3,18(2):84-88.

[10] 王志刚.急性心肌梗死后ST段持续性抬高的临床预后[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119.

(收稿日期:2014-12-01)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5.03.024

作者简介:赵丽霞,主管技师,Email:zhaolixia88@yeah.net

猜你喜欢

心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用道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心性与现实
SUMMARIES OF ARTICLES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气”与船山心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