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尼巴厘岛传统服饰

2015-03-14邓雅雯

人间 2015年34期
关键词:图纹伊卡卡门

邓雅雯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0)

印尼巴厘岛传统服饰

邓雅雯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0)

服装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从以前到现在的变化,在世界各地的每个地方的变异。传统服装描述了当时和当地的文化根源,也是现代时装的基础与元素。本文介绍了我国旖旎的巴厘岛传统服饰的特色、元素、风俗、文化、和礼仪。

巴厘岛传统服饰;印尼传统服饰;巴厘岛文化;传统服饰

一、穿衣风格的追求

先从一则田野故事说起。二零一四年二月初,我和朋友为了到寺庙参与Bali 岛人满月日的祭拜,特地向房东太太借了两套传统服饰 (Pakaian Adat)。出发前,管家细心地帮我们俩换服——我们的下半身被‘卡门’(Kamen) 缠绕地更显玲珑。房东太太给我们的‘芭雅服’(Kebaya) 几乎是半透明的薄纱,袖长及腕,管家细心地替我们拣选小背心,好搭配我们一蓝一灰的芭雅服;最后将腰带环腰之后,在身体右前方四十五度系上一个工整的结。

巴厘岛的传统服饰是为巴厘岛人穿着它参与寺庙庆典的祭拜,或参与生命仪礼之仪式与宴会的传统正式服装,而并非一般所广泛指涉的一切非西方的,源自当地的服饰。将在本文第二节对此做更详细的说明.

‘卡门’(Kamen)指所有男女用来围在下半身的布。传统上男性与女性都穿kamen,但男性在家屋中或较非正式的村落聚会,通常是穿管状(布的两端缝合)的沙龙(或称kamen sarung),换上片状的卡门则是为了参加宗教活动,或出席重要的场合;而女性基本上不论在家屋,村落或寺庙,在任何时候都可能穿着卡门。卡门通常宽一米一左右,长二米至二米半,两端并不缝合,故为片状。

‘芭雅服’是‘Baju kebaya’或简单称为‘kebaya’,是一种长袖,衣摆稍长以致盖住部份臀部的一种女性上衣,以扣合方式于前端将芭雅服双襟扣合。衣领通常呈V字形,较传统的形式则为深V字形,胸口再以一块矩形布缝于芭雅服右襟内侧,穿着时先以钮扣将此矩形布固定于左襟,再将两襟扣合。

当到了庙里,宁静崇高的氛围隔着庙门急速转换成嘉年华式的热闹气氛,小摊贩霸占了庙门前交通管制的马路,延展成一条贩卖饼干、零食与汽水的长龙,也贩卖游戏和玩具。许多巴厘岛人在踏出庙门后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和朋友、家人或男女朋友于此逗留、休息、约会,俨然成为一个大派对——这是一个社交的场合。

看着这些青春洋溢的年轻人,我们发现身上向房东太太借来的传统服饰 (pakaian adat) 似乎和他们的不太一样,倒是与中老年妇人身上的款式相去不远。年轻女孩子们穿的芭雅服大多是七分袖长,刺绣着美丽纹样的透明薄纱包裹着凹凸有致的身形。男孩与女孩们穿卡门时所采取的策略,是尽可能地露出小腿,部份男孩子甚至只遮住膝盖,长度不仅缩短了(见下左图),更娇媚的女孩子甚至还将卡门的布底边倾斜,形成有如侧边开衩的效果。低头瞧瞧自己,管家替我们穿的卡门与沙龙,底边与地面平行地垂在脚踝边,同时经过一两个小时的活动以及我们的漫不经心,它早已不再伏贴地缠绕着我们,反而松垮垮地令人沮丧(见下右图)。

我也注意到巴厘岛年轻人企图在小细节上凸显个人特色,例如在腰带上增加一些小缀饰,而且打结方式的花样也层出不穷,或是如同我在往后的田野日子里观察到的,年轻男女,特别是男孩子,喜欢在白天时候穿着传统服饰时戴上帅气的墨镜。 “keren”是他们用来形容这类年轻男女的字,那是“酷”、和“新潮”的意思。而后来我才逐渐了解,原来这些穿着方式,都是当前热门的当季款式,而一些特别的小细节,则是他们发挥的小空间,用来吸引同侪目光的策略,幸运者,或许就能成为下一个流行指标的创造者。

满月日过后的隔天,我和朋友便决定要像巴厘岛人一样,去添购一套属于自己的传统服饰——从芭雅服上衣开始——而且要流行、好看的,待二月低与三月初一连串接踵而来的年度宗教节日庆典,我们也能亮丽登场。但置装计画并不如想像的顺利。我们原是想购买已经剪裁好的芭雅服成品,但却发现选择并不如想像中多,才知道原来巴厘岛女人身上那些漂亮的芭雅服大多数是量身订做而来的。在我们寻觅了几间布店买下中意的布料后,我们去到了裁缝店,里面三位妇女正埋头对着缝纫机工作,靠墙的一侧则满满堆叠着五颜六色的布料。师傅说,她们这阵子要赶的工真的太多,时间实在不够用。原来大家都想趁着宗教节日前夕,给自己和家人添购新的传统服饰(Pakaian Adat),所以现在正是她们忙碌的季节。

所幸辗转通过朋友协助,三个礼拜(一般而言只要三个工作天便可完成的)过后, 我们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芭雅服,而且还是依照裁缝师傅建议我们的最新潮流去制作——V形领,七分袖,袖口是稍有弧度的喇叭状且开衩至手肘,衣摆前端偏长,后端则稍微往臀部位置斜上。布料虽不是性感抢眼的透明薄纱,但简单的米色与白色布料, 却也绣着低调但美丽的花朵纹样。待芭雅服完成,再加上卡门与腰带——这是我的第一套传统服饰。

不止传统服饰具备流行的特质,就连传统织布也有相同的现象。巴厘岛传统织布的种类非常多,不同种类的布不仅制作技法不同,有不同的生产中心,而且布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与象征意义也有所差异,然而其中的‘嗯嘚克’(Endek)织布,却在现代化发展的脉络下,包括观光化、工业化,以及资本化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其他织品的独特方向。

嗯嘚克是一种使用‘伊卡’(Ikat)技术的巴厘岛织布。伊卡织布是一种制作工序繁复、费时的织布类型,它最主要的特色在于──织布的图纹是在经、纬纱上机织作前便已决定的。经、纬纱在安装上织布机之前,由织布工作者先透过特殊的技法,将一束束的线材染上他们所要的各种颜色,然后才再将线材上机进行“织布”的程序。是先染在经、和纬线上的颜色,透过织布工作者的双手,在经、纬线交织成布的同时,图纹亦逐次浮现,而不需要藉由变换色线等其他技法来呈现图纹──这就是所谓的伊卡织布(Tenun ikat)。

伊卡的原文‘Ikat’字面意义为“绑”,因为使用伊卡技术的织布,其图纹的呈现全靠绑染或扎染(tie-dye)这道工序。所谓的绑染或扎染,是先将一束束的经纱或纬纱,依照希望呈显的图案纹样,以宽短绳扎绑后浸泡进染缸,那么未扎绑宽短绳的部份会染上色(通常以这作为图纹样式中最大范围的底色)。由于扎绑的部份不会触碰到染料,故待颜色干了之后,再将宽短绳解开,未上色的地方也就形成了图纹。若希望呈现特别多的颜色或层次,则织布工作者必须重复进行染色、干燥、再染色的程序;若希望图案精巧细致,则更须讲究绑染部位的准确与扎实。待完整图纹染在线材上以后,「绑染」的步骤才算完成。当染好的经纱或纬纱准备妥当,上机织出的布匹自然便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纹样。

二、生活中的“传统服饰”(Pakaian adat)

在巴厘岛一项特别的视觉经验,是不论是在乡村或都市,几乎每天都可见到穿着传统服饰(Pakaian adat)的巴厘岛人:每个月的满月日、新月日,每座庙宇每两百一十天的庙庆,巴厘岛人每两百一十天的生日,和他们各式各样的生命仪礼(甚至包括大学、研究所的毕业典礼),在庙里筹备祭典等相关事宜的男男女女,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团、乐团在排练和演出时,更加不能忘了还有那些在公家机关服务和旅游观光业的员工,在接待外宾和访客时,也是会慎重地换上巴厘岛的传统服饰。

平时巴厘岛男性在家将下半身围着布并赤裸着上半身修整庭院,或女性下半身围着布行走于早晨的市集,一切早于西方服饰进入巴厘岛之前就存在的这些服饰穿着。然而,这样的穿着并非此处我冠上引号所指的‘传统服饰’(Pakaian adat);印尼语‘Pakaian adat’ 的字面解释为“符合规范(Adat)的服饰”。虽然‘Adat’一般翻译为‘传统’,但较完整的解释是“受当地文化长久以来的不成文的传统规范而约束着的”,‘Pakaian adat’应为能巴厘岛人穿着它参与寺庙庆典的祭拜,或参与生命仪礼之仪式与宴会的传统正式服装。

要穿得入时、穿得好看、穿得新潮,是巴厘岛人穿传统服饰(pakaian adat) 很注重的一点,我相信这是由于巴厘岛印度教频繁的节日庆典,巴厘岛人须频繁地穿着‘传统服饰’所造成的结果。换句话说,由于巴厘岛宗教生活实践的情况,使‘传统服饰’形成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加速、刺激了‘传统服饰’得消费。然而这并不是由于服装的破损而促成的消费,而是藉由时间宣告服装的衰亡,是人为的废弃与淘汰。这不正是流行的特质?

巴厘岛人对于传统服饰(pakaian adat)的消费,透过宗教节日前夕裁缝师傅繁忙的制作订单,说明了这样的行为不只是对于传统服饰实物的消费而已,而是对于象征流行的符号的一种消费。

J523.5

A

1671-864X(2015)12-0134-02

姓名:邓雅雯,女,籍贯是印度呢西亚-雅加达城市,出生日期1991年12月5号,在上海市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的服装艺术设计理论专业就读。

猜你喜欢

图纹伊卡卡门
青铜绘画·兽面图纹、水陆攻战图纹
“古币”会挖沙
蟒洞逃生记
凌絮裙摆
凌絮裙摆
唐朝美女卡门
卡门教会我们的
奶牛卡门的朋友
冯·卡门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