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交口方言中“见”的语法化

2015-03-14尹国梁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5年18期
关键词:补语宾语语义

⊙尹国梁[山西大学文学院, 太原 030006]

山西交口方言中“见”的语法化

⊙尹国梁[山西大学文学院, 太原 030006]

交口方言中的“见”,以动词为起点,随着动词后宾语范围的扩大和语义的调整,“见”进入连动式结构做补语。其中“见”依附的动词经历了由感觉动词到知觉动词,再到普通动词的发展过程。

晋方言 交口方言 见 语法化

语法化的过程是渐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典型的表现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汇或结构形式演变成了没有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是一个较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语法形式出现后,旧的语法成分往往不会立即消失,它会与新形式并存一段较长的时间。任何语言或方言中都存在语法化的痕迹,本文主要分析交口方言中“见”的语法化进程。

交口县位于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中段,地处吕梁市最南端,是太原盆地通往晋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方言隶属晋语区吕梁片,我们尝试在对交口方言平面描写的基础上,结合历时材料对交口方言中“见”的语法化进行探究。

根据《汉语大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义项设置和交口方言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见”的动词用法归并为以下四个义位:

①看见、看到;②见面、会面;③碰到;④预料、知道、认为。

下面我们结合以上四个义项具体介绍交口方言中“见”的用法:

一、谓语动词“见”《说文》:“见,视也。”在殷商卜辞中已有“见”做动词的例子。上古汉语中“见”也多用作动词。如:“风雨如晦,鸡犬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郑风·风雨》)。由此可知“见”最初表示“看见、看到”的意思,这一用法在现在交口方言中也是常见的,如:

(1)你在街上见你二姨来没?

(2)你见王婆婆的牛来没?

(3)你见地边放的那把锄来没?

(4)我见你媳妇子的面色不好,怎么啦?

(5)我见小刘家院里的菜长得不赖。

(6)小六见王奶奶家的牛跑老李家菜地里了。

(7)你见没见你爸爸那件灰色的毛衣?

(8)我一进门,就见老李和他家媳妇吵架。

(9)你甚时候见老师了?

(10)咱也到北京见见世面。

以上例子中“见”的宾语可以是词,如(9)、(10);可以是短语,如(1)、(2)等;也可以是小句(5)、(6)等。从语义看,“见”的宾语可以是人或人身体的一部分,如(1)、(4)、(9);可以是动植物如(2)、(5);可以是无生命的东西如(3)、(7);可以是场景如(8);可以是抽象名词如(10);或事件行为如(6)。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见”后的宾语的范围比较广。

二、谓语动词“见”语义的重新调配从语法化的结果看,其最后呈现的是语义的虚化,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语法化开始的阶段表现为语义的重新调配,具体就是指词义的泛化、多样化和抽象化。交口方言中的“见”也遵循这一原则,“见”的意思也会从最初“看见、看到”有所发展。在交口方言里,这一发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语言总是存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语言环境的制约,因此语义也会因语言环境的变迁有所变化。句法环境是语言环境的一种,“见”的意思由“看见、看到”发展为“见面”、“碰到”就是这一驱动力促使。交口方言这一意义的说法如:

(11)今天下午,你和刘艳商量好在哪里见呀?

(12)咱们明早九点在十字街见。

(13)王老汉一出门,就见唠老李啦。

“看见,看到”是主体单方面“见”对象,其对象不确定的,并且不是为某种目的而“见”的,如前例(1)-(10)。当“见”的宾语是人的时候,必然涉及主体与对象双方,“见面”是主体与对象可能为某种目的约定相见,而且对象是确定的,如(11)、(12)。“碰见”则是主体与对象无意间见到,并且双方彼此看见了对方,如(13)。因句法语境的不同,“见”可解释为不同的意思。

2.语言表达具有主观性,人在说话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即说话人在表述中会带有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当语言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语言演变过程表现出来,就是语言的“主观化”。在“见“的语法化过程中表现为“见”的宾语由实到虚的转变,这一转变也促使“见”语义的发展变化。这里“见”的语义由“看见、看到”发展为“预见、知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见”的意思由眼睛切实的看见发展为依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做出主观的预知。在交口方言中有较少的表现,如:

(14)我见情况不妙,就赶紧走啦。

这个例句中“见”是“我”根据当时的形势进行主观判断而做出的“预见”。

三、补语“见” 汉语由单音节向多音节的发展这一趋势,也是“见”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见”最初是单字表示动词,随着语言的发展,“见”进入连动式,由此语法化的进程开始加快,其依附动词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具有逐次依类变化的特点,这在交口方言中有所表现。随着语言的进一步发展,语义的丰富,“见”逐渐依附在其他动词后面,具有补语性质,表[结果]义项。

1“.见”用在视觉动词后,表结果。例如:

(16)我眼瞅见二娃从后门跑啦。

(17)在镜子里就照见你进门啦。

(18)在镜子里看见我脸上起了一个疙瘩。

2“.见”用在其他知觉动词后,表结果。例如:

(19)一回家,在家门外就闻见家里的饭香啦。

(20)这酒品见香。

(21)你吃见我买的甜瓜甜不甜?

(22)我喝见这井水真甜!

(23)你听见外面打雷啦么?

(24)一早起来,我就听见外边乱哄哄的。

(25)你揣见这块布质量好不好?

(26)你摸见鸡窝里的鸡蛋啦么?

(27)我捏见袋子里装的山药。

3.“见”用在与认知有关的思维动词后,表结果。这比用在感官动词后进一步虚化了——由人的感觉器官实实在在感觉到的结果发展为经过大脑思维而后得出的结果。交口方言中的例子如:

(28)昨晚,我梦见一大条蛇盘着我。

(29)小王竟然能猜见这件东西花了多少钱。

(30)你觉见这件事是谁的错?

(31)我就料见王强不会来。

(32)我就算见这件事办不成。

(33)我预料见他两成不了。

(34)我约摸见这事没那么好办。

(35)我思谋见这事要闹大了。

这类型的动词可以是单音节的,如(28)—(32),也可以是双音节的(33)——(35)。

4.“见”用在与人有关的一般动作动词后,表示结果。这种现象不多,可能代表着一种趋势,如:

(36)你能探见柜顶的那把雨伞吗?

(37)我在十字街碰见老李家媳妇啦。

(38)这条石子路走见不舒服。

(39)宾馆里的床坐见绵绵的。

(40)我踢见桌子底下有个足球。

(41)我穿见这件衣服有点大。

(42)我试见这条裤子有点长。

(43)我用见这支笔挺好用的。

(44)我使唤见老李家的剪子可好用啦。

交口方言中“见”语法化经历了以下路径:谓语动词>结果补语。在补语位置,“见”依附的动词范围由与视觉有关的行为动词,到与其他知觉有关的行为动词,到与认知有关的思维动词,再到与人有关的一般动词逐层扩大,使“见”作为补语的适用范围随之扩大,正体现了“见”的语法化过程的关键环节。而语义的重新调整是“见”语法化的催化剂,加快了“见”语法化的过程。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60-166.

[2] 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106-111.

[4]李润.试论实词虚化与句法结构的关系——从“见”字的演变谈起[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268-275.

[5]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作 者:尹国梁,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言。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补语宾语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汉语、达翰尔语补语句之比较分析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现代汉语补语的翻译
对外汉语教学中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的对比研究
宾语从句及练习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小议宾语补足语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