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害怕突然的安静?
2015-03-13小明
又是一个没有老师监堂的自习课,多么幸福啊。班里的同学正在热火朝天的谈天说地。笑笑扭着脑袋和身后的小明聊得正欢:“小明小明,你知道吗?上节课我终于明白啊(a)啵(b)呲(c)嘚(d)是怎么回事儿了,这点东西困扰了我十来年。”突然,笑笑猛地将身子转了回去,而原本喧闹的教室也变得鸦雀无声。大概沉默了十秒,并没有什么异样,小明想到笑笑刚才紧张的样子,突然哈哈大笑。教室里又继续沸腾起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突然让人害怕的集体沉默。按照通常的经验,在原本安静的环境中,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声响会吓人一跳,可是为什么突然的宁静也变得让人毛骨悚然呢?
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们一定知道,心理学刚刚在莱比锡大学独立的时候,研究的是一些看上去比较枯燥的东西,比如盯着一个小球,如果掉落了就按一下按钮,又或者在你身上放一块小东西,问你觉得它有多重。那段时间,人类的感觉是心理学比较关注的课题。
感觉:是人脑对于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这句又臭又长的定义怎么理解呢?比如我们面前有只斑点狗,我们能看到它身上的线条、颜色,这是因为狗的外形作用在我们视觉器官上;我们听到它“汪汪”叫了两声,是由于狗叫的声音作用在了我们的听觉器官上。狗的外形、叫声就是它的个别属性,而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就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但这还不够,感觉器官产生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只有成功被我们的人脑接收到,我们才能看到和听到,才算是有感觉。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人脑呢?假如一个人脊椎受伤而身体瘫痪了,用针扎他瘫痪的部位,因为感觉不能通过神经传到人脑,所以他感觉不到疼痛,这样当然不能算作有痛的感觉了。除此之外,感觉还包括触觉、嗅觉、味觉、痛觉等。
既然人们能产生这么多感觉,那假如一下子把这些感觉都撤走,人会怎么样呢?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就对此疑问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被放进一个专门的实验室,在这里他们要带上护目镜限制视觉,还要带上耳罩限制听觉,手臂被带上套袖和手套,腿也被固定住,限制其触觉。虽然这还不能让所有的感觉完全消失,但是人的大部分感觉都被很好地限制住了。
实验结果:短短几个小时志愿者就感觉到了焦虑和害怕,甚至有的人已经产生了幻觉。而三四天之后,志愿者们产生了许多病理心理现象: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焦虑,紧张……
通过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发现,如果没有了外部刺激带来的感觉,人们会痛苦万分。实际上,人们在漫长的进化中发展出对多种刺激的感觉,就是为了很好的在环境中生存。如果我们没有感觉,看不见危险的场景,听不到野兽的嚎叫,扎到钉子也不知道疼痛,那后果不堪设想。只有依靠多种多样的感觉,我们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身的机体和外界的环境,并不断调整自身以与环境相平衡,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生存、生活。
当然,人类的感觉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它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感觉的适应性。
什么是感觉适应呢?简单举个例子,当你刚带上手表的时候,手表沉沉的坠在手腕上,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总是能在触觉上感觉到它。但是时间一长,你就慢慢地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这就是感觉适应。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感觉的定义:人脑对于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里面着重强调了它是人脑的一个反应,也就是说感觉适应并不代表你的感觉消失了,实际上你的皮肤依然被手表压迫着,只是人脑对这一刺激暂时习惯了。所以当戴了很久的手表被摘下去,原本感觉适应的平衡又被打破,我们便会觉得很不舒服。感觉这种看似是因为人脑在偷懒的特点,实际上对我们的生存意义重大,因为这可以更好地觉知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应这变化莫测的环境。
当然,人的感觉除了能判断有无刺激之外,还能感受到刺激的变化,比如说我们拎着一个10千克的篮子,当里面增加或者减少了1千克的东西,我们会感觉篮子的重量变了。如果这个变化太小我们会觉察不出来,比如你放一张卷子在篮子里。对于人的听觉来说,一般情况下只要声音有一分贝的变化我们就能听出来的。
因为人不是器械,可以一口气不喘连续地说话,而且在词和句中还有一定的停顿,难免会遇到某些人说话的停顿恰好赶在了一起。这时候声音响度的锐减被我们感觉到,原本感觉适应带来的平衡一下子被打破了,不适感油然而生。
“不适就不适嘛,干嘛大家一下子都不说话了呢?”因为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我们都知道在大自然中的许多动物和昆虫都有着优秀的听力,因为在自然环境可谓是危机四伏,随处都可能跳出一只你的天敌来拿你打牙祭,这要求我们随时聆听周围环境的一草一动。照常理来说,为了听清楚周围的声音当然应该噤声,越安静越安全,但事实上却并非完全如此。
因为需要和同伴进行交流或者向异性求偶,许多时候生物必须制造出很大的声音来才能让其他同类听到。但是在这么做的时候,听到呼唤的不单单是同类,天敌有可能也会闻讯而至。如果在一个环境中,其他生物比如小鸟,都在唧唧喳喳开心地叫着,显然是它们也觉得现在环境中没有危险,才敢如此肆无忌惮,这时候我们的神经自然也可以放松一些。从这个角度想,我们在听关于鸟欢快叫声的录音觉得很放松就不奇怪了,因为嘈杂的声音有时代表了一种安全。
但是,当周围出现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大家都必须学会噤声,一方面停止暴露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仔细确认是否真的有危险。如果连这一点基本的警惕性都没有的话,这个生物能活到今天绝对是一个奇迹。
尽管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远离了野外,但是危险的情况在人类社会中依然存在,这种对环境警惕的本能依然在我们的血液内流淌。就像在所有的恐怖片里面,越是悄然无声的场景越让人起鸡皮疙瘩,好像下一秒就会出现一个可怖的镜头。
回到刚才那个人声鼎沸的教室来,对于嘈杂的声音,我们的听觉本已经适应,但是偶然的声音锐减,就像手表被摘下去了。我们本能地因这一变化感到不自在,加之上自习聊天本就是违背纪律要求、会受到批评的,所以我们立刻警惕地闭上了嘴。共同确认是否有危险:老师来了吗?
幸好,只是一场虚惊。所以大家可以继续开心地聊天。但试想,如果你是那个天(xiān)赋(tiān)异(bù)禀(zú)的孩子,对环境的变化浑然不觉,依然在那里陶醉地侃侃而谈,结果老师真来了,那你恐怕只能去办公室和班主任继续促膝长谈了吧,够幸运地话,还可能是年级组长甚至是校长。
虽然说人离不开一定的感觉,而且嘈杂的环境有时候代表着安全,但是这不是鼓励大家在自习课时候我们就一定要乱糟糟。因为自习课的目的是学习,而学习需要注意力集中的环境,聊天的声音难免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所以自习室应该尽量保持安静。
“那要是自习太安静了,我因感觉剥夺产生惊慌、焦虑、幻觉怎么办啊?”千万不要以此为借口在老师教育你的时候反驳。和感觉剥夺实验里360°全方位感觉剥夺相比,自习时仅仅是没有声音一种听觉刺激而已,所以它远不能让你产生实验中那些可怕的不良后果。更近一步说,一节自习课的时间仅仅是一小时左右,和实验中几个小时、几天的时间长度相比,这简直就是毛毛雨。虽然长时间的感觉剥夺让人们产生各种不适,但是科学家发现短时间的感觉剥夺,可以让人们高度紧绷的神经得到极好的放松,而且冥想的效果特别好。
所以说,自习课的时候,请一定将自己调为静音模式,这样不仅自己学习的效果更佳,也是对其他专心学习的同学尊重,而且极其安全,在后门爬窗户看着你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你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