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大事”
2015-03-13徐四英
徐四英
【案例】
这天是英语单元测验,没做一会儿,小强就说肚子疼去了厕所,可长时间没见回来。英语老师去找他,却在拐角的电脑室窗前发现正看得入迷的小强,原来电脑室里正在上信息技术课,老师正放映着动漫的制作过程。英语老师想想他英语成绩本来就差,平时不积极学也就罢了,现下竟连考试都不顾了,这还得了。英语老师很生气,于是把他带到办公室,途中不小心有些身体的触碰。这下英语老师更恼怒了,说他逃避测验,旷课,还想动手打老师。回到办公室,英语老师强烈要求我这个班主任上报学校,予以严惩。
自觉无辜的小强自然极力解释:“我没说谎,我确实是肚子痛,而且在厕所蹲了很久,在电脑室窗前才看了几分钟。刚才老师拉我时我甩了一下手,是不小心碰到了他,我绝没有想打老师的意思。信不信随你们!反正你们老师说了算,随你们怎么处理吧。”
办公室里的其他老师都很愤怒:这是什么态度?简直目无尊长!还说谎,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看着这一切,心里暗暗思量。这个小强,在很多老师眼里就是个“坏孩子”,几乎每隔几天就被科任老师投诉。上学期找他沟通过多次,有时狠狠批评,有时温言软语,他也跟我痛哭涕流地保证过,但收效甚微。
这不,才开学两周,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拿出心理园地的办公室钥匙,让他先去那儿等我。
小强离开后,老师们还在愤愤地议论,认为这孩子道德品质有问题,没有责任心,没有担当精神,这次一定要给他处分。这么大的事,可不能像平时一样批评一下写个保证就过去了。
我反复掂量,真的一定要处分吗?处分是教育他的最好的办法吗?
确实,这孩子不招老师喜欢,但仔细想想,其实也就是学习成绩差,不爱学习,平时会犯一些小错误而已,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品质或道德问题。
理智告诉我,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事情已发生,追究他是否说谎已没多大意义,惩罚他也只是表面上挽回了老师所谓的尊严而已,他并不会因此就改变,而他和英语老师势必走向对立。
想到这些,我心里立时有了决定。
我来到心理园地,见他表情沮丧,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也许想到事情可能很严重,一见我,他就急着问道:“老师,您也不相信我说的,是吗?”
我告诉他:“我相信啊,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你啊。而且等英语老师平静下来后,我想他也会相信你的。因为他一直都说,你虽然成绩不咋样,但聪明热心。开学那天,你们几个跑上跑下搬运全年级的英语辅导资料,他可是表扬了你好几次,说你不斤斤计较,肯付出,有男子汉风范。”
他非常意外,甚至有点吃惊,看了我一眼后没再出声。
见此我继续教育了一番后,去教室里把试卷拿来让他就地做完。
在他认真答题的时候,我找到英语老师,把一些想法和他进行了沟通,达成了一致意见。
后来,小强主动来找我,说他愿意接受任何惩罚。我说我很懒,懒得惩罚,因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心向好的。这事你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不需我这个班主任出手。
小强听出我的意思后,很诚挚地去向英语老师道了歉,并保证以后努力学好英语。后来的几次考试证明,他真的做到了。这以后,小强成了我的得力助手,更和英语老师成了“哥们”。
【反思】
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了,我仍在庆幸当时没有选择错误的解决方式。很难想象,当初我要是听从老师们的建议,给小强申报一个“处分”了事,也许就会把一个好苗子给彻底毁了。仔细想想,这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给我两点体会:
一、要相信学生
研究表明,当学生出现不当行为时,他们会为自己找借口。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合理化”。社会心理学也认为,人一旦面对责难惩罚,找借口澄清和自我合理化一般会多于内省和自责。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把学生说谎认为是品德问题,并急着将其公之于众,希望用惩罚来达到教育目的,就会让学生失去做好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严重地损害其自尊心,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相信学生,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让其满怀信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如此他们才会乐观地看待世界,热爱生活,热爱同学和朋友,健康快乐成长。而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所在。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这个“相信”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我们要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有巨大潜能,现在的不好不能决定以后的成绩。我们要做的,是去引领他们认识什么是对的,怎样做才能更好,激起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另一方面,我们要找到学生心里的那个玄关——闪光点。通过注意、放大其优点来督促其努力变好。
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犯错是习惯问题,认识问题,而非人格问题、品德问题,如此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偏离正确方向。
二、要允许学生犯错
很多老师把“教育无小事”中的“小事”理解为“小错误”,于是在教育中盯着这些“小事”不放,而且经常把“小”事化“大”:值日生某次忘记扫地,酒认为不负责任;迟到了找借口,就认为这是不敢承担的表现;顶撞老师,就认为是没家教没修养;某天作业没完成,就会认为是懒惰、学习没理想。于是,我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对学生讲道理,甚至予以严厉惩罚。殊不知,当我们把教育中的这些“小事”仅仅理解为学生的小错误,我们的教育就犯了大的错误。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年人尚且如此,遑论成长中的学生。学生成长就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犯错才让学生有了改变自己的空间,犯错才使学生逐步成长并经受挫折。所以,不允许学生犯错,就是不允许学生成长。
电影《三个火枪手》里男主人公达达尼昂在离开家乡到巴黎闯荡时,他的爸爸对他说:孩子,你要大胆尝试,不要怕犯错误,这样你才会成为最优秀的火枪手。到巴黎后达达尼昂果然处处犯错,最后成了最优秀的火枪手。
有些老师害怕学生发错,极力阻止学生犯错,甚至把学生的这些所谓错误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在某一天原生态地呈现给家长,让家长无话可说,同时也让学生讨厌至极。这种不当的处理方式非但不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本质、体验到犯错的后果,反而让学生身心受害,走向老师期望的反面。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在教育中关注了太多的“小事”,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忽略了我们真正应关注的“学生心理的发展”,忽略教育的根本。
教育中,规矩自然是重要的,原则自然是要坚持的,但除了批评惩戒,我们是否应该有更好的办法呢?有时睿智地处理问题,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是老师赢得学生信任,获得学生尊重的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施以教育,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
广东广州 51063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