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政条件下陈云的对外贸易思想

2015-03-13孙道同郭秋琴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3期
关键词:陈云

孙道同+郭秋琴

[摘  要]文章从对外贸易要把侧重点放在关注民生上、要不断拓展外贸市场、对外贸易要坚持两条重要原则、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装备要从我国工业基础出发、利用外资要坚持“用得好、还得起”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陈云的对外贸易思想。

[关键词]执政条件下;陈云;对外贸易思想

[中图分类号]  F7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3-0018-03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陈云主管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财政经济工作,他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总结并形成了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适合我国国情系统的经济思想。对外贸易思想就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论析在执政条件下陈云的对外贸易思想及其实践,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对外贸易工作的侧重点要放在民生问题上

民生是国民的生计和生活。民生问题直接反映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核心。正因为如此,陈云认为必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要把外贸工作的侧重点放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处理好内销和出口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汇短缺,亟需出口商品、获得国家建设资金。陈云主张多出少入,量出而入,要把对外贸易的侧重点放在吃穿用上。1950年1月20日,他在致毛泽东的信中说:“我们考虑为保证民用,加速贸易周转,今年进口计划仍以民用品为主。”[1]同年6月,他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进口什么东西,要严加管制;出口的东西要放宽尺度……这样我们就主动了。”[2]1954年7月13日,陈云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关于商品的内销和出口的关系,除粮食、油料等物资特殊规定限量出口外,其他物资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内市场的销售应服从出口的需要。有些商品如肉类,应压缩国内市场的销售,保证出口;有些商品如水果、茶叶和各种小土产,应先出口,多余的供国内市场销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必要的出口,以换回国家建设所必需的工业设备。[3]1961年5月30日,陈云在外贸专业会议上指出,要保证出口,就一定要搞商品基地,我们要用一年半的时间把出口商品基地搞起来。

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要不断拓展对外贸易市场

国际国内的贸易市场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然而,对外贸易的国际市场是个大市场,国内贸易市场是不能离开国际市场的。为改善民生并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要不断扩展多元化的外贸市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的历史条件下,陈云领导的中财委积极贯彻中央确定的对外贸易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的方针。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比如“一五”计划建设就是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主干进行的。为了从苏联、东欧国家引进工业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外汇。为此,陈云提出了“内销服从外销”的主张。1954年9月23日,他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我们必须进口大量的机器装备,来建立我国的工业基础……为了进口机器装备,我们必须用出口物资去交换。”“全国人民应该自觉地节省凡属可以节省的消费品,以便供应出口。”[4]我国在“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就是按陈云提出的办法做的,比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短缺的困难。

然而,即使在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环境下,陈云也尽其所能地想方设法扩展对外贸易伙伴,争取与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对外贸易。1952年4月,我国派出代表团出席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召开的由49个国家出席的国际经济会议,先后与印尼、巴基斯坦、芬兰、意大利等国经济界代表签订了贸易协议;与11个国家签订了进出口总额为22373美元的各项贸易协议。[5]尤其要提及的是,在出席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时,中国进出口公司代表与锡兰(今斯里兰卡)冈尼加通加公司代表签订了购买橡胶10000吨的合同,建立了中国与锡兰市场间的关系。当时新中国并未与锡兰建交,这无疑是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的创举。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中断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因此,中国对苏联、东欧等国的贸易额急剧下降。而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逐步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对西欧国家的进口和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平均都在20%左右,最高年份达30%;对中国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比重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上升至20%;对日本、东南亚地区,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贸易也持续上升,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贸易也在进出口总额中分别占到6%和10%以上。[6]

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由此,中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重要转机。陈云敏锐地抓住中国对外经贸格局发生大变化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政策。1973年6月,他在约请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谈话时明确提出:“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东欧。”[7]陈云认为:“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8]陈云抓住资本主义经济发生新变化的契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出口结构的设想。陈云要求尽力保持中国港澳、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传统市场,积极开辟西欧、加拿大、美国等新市场,此外还要千方百计地打开美洲、大洋洲和其他地区的市场。

进入新时期,不断深化扩大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1979-1995年年均增长高达25%,1997年出口额达1827亿美元。[9]外贸出口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拉动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中国进口与引进能力,推动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三、对外贸易要坚持两条重要原则

对外贸易充满着利益的博弈,为此陈云提出,要坚持两条重要的外贸原则:

第一,要实行统一领导,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陈云在主管对外经贸工作期间,一贯主张要坚持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贸工作方针,要最大限度地维护作为最高利益的国家利益。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加大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往来,陈云特别提醒,进口技术设备要对国外市场行情作深入调查,货比三家,不论是西方的还是苏联的,谁的好、价格便宜,就买谁的。千万不能干只听外商花言巧语、花大价钱买次品的蠢事。1979年,我国开始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外贸经营由单一渠道改为多渠道,实行政企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些企业负责人目光短浅,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了自相竞争、竞相压价、肥水外流的事,不仅使国家利益受损害,企业也赚不到钱。针对这种情况,陈云反复指示外贸部门要高度重视此事,提出外贸“要坚持统一对外”、“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正确原则。

第二,要注意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对外贸易中,为了进口机器装备、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的零部件,我们必须用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去交换。陈云多次明确指出:“农产品是老百姓的血汗,这些东西出口以后,必须换回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使对外贸易有利于我们将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对于我们自己可以制造的东西要采取保护政策,不能像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那样摧残自己的工业。”[10]

对外贸易要保护民族工业的独立性,利于其发展壮大,就要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陈云提出必须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一是要保证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这是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最重要的问题。1955年9月23日,陈云在主持国务院第十九次全会时指出:“出口的东西要讲信用。”“出口的东西规格、质量要好,不仅从经济上来说应当如此,从政治上来说也应当如此。”[11]1961年5月,他在外贸专业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出口商品一定要保证质量,对外国做生意不能出门不认货,要包换包退,建立信用。要树立这样的硬牌子。”“因此对出口的商品,一定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不合标准的一律不准出口……只有这样我们的出口贸易才能巩固和发展。”[12]

二是要鼓励我国的出口商品在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上下功夫。1973年7月13日,陈云指出:“外汇的主要来源是靠发展生产,扩大出口货源,提高产品品质,改进包装装潢,多搞高档货……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绝不做投机倒把买卖。”[13]

三是要根据国情和国力培育有特色的商品出口。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就力图增加我国传统特色产业茶、丝、桐油的出口。他特别重视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出口,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1959年6月,陈云了解到原来只负责生产的苏州刺绣合作社已改建为带有研究功能的刺绣研究所,便再次前往参观。他向所领导详细了解近年来产品出口的情况,高兴地为苏州刺绣研究所题词,指出:“苏绣是一种很高级的工艺品,但是我们还希望它成为大量的出口品。只有大量出口,才能更大量地发展它。”[14]按照陈云的指示,1960年苏州刺绣研究所派人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进行考察和表演,展示了苏绣产品的魅力,并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苏州刺绣在研究生产、组织管理、生产销售等方面都运行有序,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成为我国大宗外销产品。

四、引进先进技术装备要符合我国国情

在新时期,陈云充分肯定对外开放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的方针,但他同时提出,工业引进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引进必须从我国现有的工业基础出发,要在现有基础上填平补齐,成龙配套,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引进什么。1978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说:工业引进项目“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拥而上。一拥而上,看起来好像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15]1979年9月18日,他在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的汇报会上强调说:我们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除了要上若干大项目以外,着重点应该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上。我们国内现有企业的基础是不小的。要在这个基础上引进新技术(软件),或则填平补齐,或则成龙配套,用这些办法来扩大我们的生产能力。”[16]改革开放后,我们大规模的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了避免和尽量减少引进工作的盲目性,陈云多次提醒有关部门注意,引进设备,重要的是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五、利用外资要坚持用得好、还得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不少国家愿意借外债给我们,陈云对如何利用外资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指导意见。1981年9月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陈云在发言中再次提到利用外资这件新事,强调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利用外资。他认为:“外资的利用,怎么利用法,利用多少?我们脑子里头要有个框框。哪些东西对我们有利,可以很快滚动,就先利用起来。哪些东西必须利用,就是利息高一点,如果我们转动得快,对我们有利,我们还是要搞。”[17]对于利用外资,陈云的基本态度是,借外债是必要的,但“要用得好,还得起”。所谓“用得好”,就是外债借到了要十分谨慎地使用在最关键的项目上;一切引进项目,都必须有专家参加,作出几个比较方案,择优选用,定案时宁慢勿急;必须集体商量,不能由一个人说了算。所谓“还得起”,就是在借外债时,要充分考虑国内资金的配套能力;如果国内没有配套的投资力量,硬要借外债进口设备,即使设备很先进,也只能闲置起来,形成浪费;借外债还要有还本付息的能力,争取尽可能多的优惠贷款,努力降低资金成本。陈云还对利用外资出现的问题颇为忧虑地说:“借外国人那么多钱,究竟靠得住靠不住?……外国商人说借钱给你,有真有假,这件事也不要看得太简单。”“有些同志只看到外国的情况,没有看到本国的实际。我们的工业基础不如它们,技术力量不如它们……不按比例,靠多借外债,靠不住。”[18]

参考文献:

[1][10][11]陈云文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0.9.660-661.

[2][3][4]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253.257.

[7][8][12][15][16][18]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7-218.219.158.237.267.252.

[5]王红续:雷任民与莫斯科经济会议[J].百年潮,2001(4).

[6]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下册)[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4.7.

[9]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编:伟大的转折 光辉的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1.

[13][14]陈云年谱(下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78.23.

[17]陈云传(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618.

作者孙道同系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郭秋琴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卞吉赋

猜你喜欢

陈云
陈云“审问”新收录机来历
陈云:我能长寿得益于戒烟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陈云与于若木:“老实人合得来”
My plan for new term
陈云拒礼
秒杀团杀与媚杀!双十一女白领酿血案谁之罪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另一面的陈云
陈云令人起敬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