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数字阅读的远方“开路”
2015-03-13邢明旭
邢明旭
在费曼祯看来,数字技术没准也能成为经典文学的救世主。
如今这个喧嚣的年代似乎离经典越来越远,即便是相对“稳重”的书业也不能幸免。各路打着“轻阅读”旗号的畅销书和网文充斥四野,让不少曾经辉煌的文学经典黯然神伤。
“草根文学”的逆袭成功与数字技术的推波助澜脱不开干系,但在美国开放之路全媒体公司(Open Road,下称开路公司)创始人兼CEO费曼祯看来,这个曾一手把“轻阅读”扶上王位的“罪魁祸首”,没准也能成为经典文学的救世主。
在这位前哈珀·柯林斯CEO的主导下,开路公司自诞生以来已与超过35家美国本土和国际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成为美国本土超过8万家独立电子出版社的电子营销伙伴,它充分利用其专有在线平台,通过优质的视频内容与社交媒体进行电子书营销,在作家和读者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目前,开路公司已经出版了包括威廉·斯泰伦、帕特·康罗伊等在内的传奇作家的经典作品,同时也推出了以玛丽·克里格漫为代表的多名“电子书新星”,总出版数量超过一万册。
在首届国际数字出版大会期间,费曼祯接受了《出版人》杂志的专访,并就公司创建背景、企业优势及未来战略等方面与中国出版界同仁进行了分享。
《出版人》:你2009年离开哈珀·柯林斯并创建开路公司,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哈珀作为全球大众出版界最大的出版商之一,当时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启动,针对作者及图书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也已渐露雏形,选择在那个时候“分手”的动机是什么?
费曼祯:我涉足出版业已近40年,从1997年与哈珀·柯林斯结缘到离开,我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11年时光,也让它从一个年营收6亿美元却并不盈利的普通“玩家”成长为年营收15亿美元的全球最赚钱的出版“巨鳄”,实现了我当初加入它时希望达成的目标,所以其实我们的“分手”非常自然,并无特别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对于数字世界长久以来都保有深深的痴迷。20年前当我在第一次见到杰夫·贝索斯(亚马逊创始人兼CEO)时——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来自西雅图、“妄图”颠覆传统出版业的普通小伙子——就对于他的宏伟构想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并对线上售书这一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离开哈珀·柯林斯后,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我将与数字出版结缘。
就这样,我和我的合伙人——一位哈珀的前同事兼电影制片人——共同创办了开路公司,并立即着手开始了对于优质图书电子版权的收购,接下来的一切便顺理成章。
《出版人》:重版书是开路公司关注的核心产品,选择这个领域是基于何种原因?
费曼祯:我一直认为在如今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那些曾经辉煌但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伟大作品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它们所具有的价值也应该被更多年轻人所赏识。
事实上我创办开路公司的原因之一也与这有莫大的关系。在一次看望我儿子的旅途中,我走遍大街小巷也没能在华盛顿找到我希望让他阅读的那本《苏菲的抉择》,而诸如此类的优秀作品显然不应就这么退出历史舞台。
《出版人》:中美两国市场在出版环境、全民数字阅读习惯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小差异,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开路公司未来在中国的商业模式会是什么?
费曼祯:事实上,我们此行的目的更像是一次“探索”,本意就是希望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了解中国的读者究竟对何种产品更感兴趣,而中国出版人又将往何处去。要知道,中国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仍处在萌芽阶段,网络文学组成了绝大部分的在线内容,而并不富裕的工薪阶层甚至教育程度偏低的人群构成了最主要的读者,但这些人显然不是开路公司的主要读者群,所以我们仍在不断摸索学习的过程中。
暂时的可行方式便是与中国渠道商进行合作,将开路公司旗下优质的英语文学作品推广至中国。
《出版人》:在数字内容发行方面,以Kindle和Nook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是开放之路在美国重要的渠道终端,但电子阅读器在中国的前景并不明朗,手握巨大渠道优势的阅读基地、整合盛大后的腾讯文学及百度文学为代表的网文渠道及电商渠道等等构成了复杂的中国数字内容分发核心骨架,开路公司是否对此有所准备?
费曼祯:基于安卓及苹果系统的App是我们正在考虑的可能性之一。中国电子书低廉的售价对我们产品的销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们已与亚马逊中国开展合作,并在积极地同包括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及当当网在内的线上及线下渠道洽谈合作的可能。未来我们期待与运营商达成合作,利用其强大的渠道推送我们的产品,并直接在手机上进行营销。在“数字阅读”和“英语文学”的双重挑战下,我们在这片市场的未来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出版人》:开路公司是否有考虑过购买中国作家的重版书电子版权并利用你们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在这里复制美国市场上的成功?
费曼祯: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可能性,之前考虑到中文作品电子版权的归属并不十分清晰,我们并未对这种情况投入过多思考,但现在这种模式无疑已被提上讨论日程。
在我刚刚创立开路公司时,美国数字阅读群体的比例只占到总人口的约6%,而对重版书感兴趣的可能只有2%,但我们对此并不担心。没有受众,我们就自己打造受众,事实证明我们的做到了。面对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并不害怕挑战,我们需要挖掘适合的人才,在对“开放之路模式”(The Open Road Way)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针对这片市场的特点打造更加本土化的解决方案。
《出版人》:开路公司和其他数字出版公司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对于图书市场营销方面的重视,从为旗下作者精心打造的视频内容到各类社交媒体上针对不同节日开展的各类促销活动可谓煞费苦心,能否分享你在这方面的思考?
费曼祯:的确,市场营销是我们的核心。在我看来,如果说有哪件事出版商们永远做不到位,那便是营销。往往一本新书只有在出版前及刚刚面世时能够得到有限的关注,而之后无论走红或失败,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我一直对营销有着极大的热情,并希望寻找到更多喜爱我们作品的读者们。开路公司成立后,我立即招募了我在哈珀的老部下瑞秋·周——一位在营销方面有着惊人天赋的女孩,她着手搭建了我们的营销平台并让开路公司旗下的作者受益至今。
《出版人》:绝大部分出版社都配有完备甚至优秀的市场营销部门,为什么他们还会选择与开路公司合作?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费曼祯:“作者核心”是开放之路秉承的重要战略,因此作者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开路公司旗下作者在其作品获得60次下载后即可获得收益,90%的作者都在电子书出版的三个月后就赚到了钱。我们与合作伙伴采取净收益五五分成的模式,且所有营销费用由开路公司承担。
“五大”出版商不是我们的主要合作对象,对于一般规模的出版社来说,重版书往往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而这方面恰恰是开路公司长期关注且最为“拿手”的领域。一向被认为价值“已逝”的重版书在我们的运作下重焕青春,并为出版社带来可观的利润。除此之外,对于重版书的营销往往换来读者们对于特定出版社新书的关注,从而为出版社带来巨大的价值。
《出版人》:Facebook和Twitter是开放之路在美国最重要的营销渠道,但同类的社交网站和微博在中国的日子已经不太好过,相反微信和以豆瓣为代表的兴趣社区逐渐成为聚集流量和有效受众的重要平台,开路公司是否在本土化营销策略方面有所考虑?
费曼祯:就目前来看,Facebook和Twitter在我们的营销中仍然占有强势的地位,但它们永远不会是我们触及读者的唯一方式。
我们营销推广从一开始就定位在拥有共同兴趣的人群——博主及社区类网站等等,并与他们成为合作伙伴,使他们成为开路公司内容的有效分发渠道。最近我们推出了开路公司自己的一款聚焦悬疑主题的在线社区Lineup,并将该领域内关于图书、电影电视及新闻等信息汇聚成为一封内容颇为丰富的每日电子邮件在尽可能多的爱书人中间广泛传播,提升我们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