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中学法制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15-03-13陈端春谷生然

中小学德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公德宪法中学

陈端春 谷生然

摘 要 当前中学法制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专业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只有站在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这一新的历史高度,提升法制教育地位、整合法制教育力量、创新法制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法制教育与公德教育的互动融合,才能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推进法制教育的进程。

关 键 词 法制教育;依法治国;德育困境;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2-0037-03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学法制教育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中学法制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善,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仍存在许多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明确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这预示着新形势下的中学法制教育既要重“制”更要重“治”。对中学生来说,“治”就是把学到的法律知识付诸实践、外化为行为活动的过程。因此,以有效的策略化解法制教育的困境,促进法制教育的知行转化,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法制教育的现实困境

法制教育同所有教育活动一样,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协调配合。但苦于法制教育的学科地位尴尬,学校的其他教学任务繁重,教育力量有限,教育环境日益复杂,所以法制教育步履维艰并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什么”的问题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法制教育的核心。当前中学法制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守法教育和警示教育,而不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规范。没有规范的法制教育教材,少有的法律知识也只是零星地分散在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当中。大多数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空洞、乏味,还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通管理规则、治安管理条例的老调重弹,而没有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两个角度为中学生梳理与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学生不清楚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益、规定的义务,或者说法制教育未能在“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以及怎么做”这一问题上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曾对1209名未成年犯进行抽样调查,在法律意识方面,有41.5%的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根本不了解”,高达55.7%的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根本不了解”,[2]所以近年来诸如“初中生杀害爷爷奶奶一审判处十二年”等新闻字眼屡见不鲜。

此外,有的学校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割裂开来,也没有针对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身心特点与认知状况变化的实际及时更新法制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生觉得法律遥不可及,与自己的生活脱节,就不可能有行动上的自觉性。

总之,中学法制教育在“教什么”这一问题上缺乏系统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二)“如何教”的问题

教育手段和方法是法制教育的桥梁。目前中学法制教育主要通过班主任德育工作、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及很少的法制讲座或主题班会来开展,没有专门的法制课程,更没有实践类的“第二课堂”。上述调查也指出,有高达59.2%的未成年犯选择学校没有开设法制课程,仅有9.9%的人选择学校长期开设了法制课程。[3]即使开设了法制课程的学校也多数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还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层面,不注重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的结合,学生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法制教育课程仅仅是走走形式而已,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法律是他们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

(三)“谁来教”的问题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对待法制教育的态度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中学往往是重智育轻德育,而法制教育在德育中就更加边缘化了,并未得到学校领导层面的足够重视,往往只是上级布置了任务或者学校出现了实际的法律问题时才进行“运动式”的法制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也未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就抱着“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态度敷衍了事,这直接导致了法制教育地位的丧失。另外,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程是由思想政治课老师担任的,他们法律素养参差不齐,法律实践经验欠缺,教学往往是轻描淡写,有的老师甚至为了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而减少或放弃法律知识的教育。比如,高中政治选修教材《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一书由于考试很少涉及,所以老师基本不上,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

二、改善中学法制教育的有效策略

鉴于中学法制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要站在依宪治国、依法治国这一新的历史高度,从影响法制教育的因素出发,探寻更为合理的法制教育策略。

(一)法制教育的地位与内容要体现和遵循宪法价值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核心价值是对基本人权的保障和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不懈追求。马克思说:“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4]法制教育是普及宪法价值、传递法律规范的主渠道。因此,要维护宪法权威,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秩序、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权的作用,就必须提升法制教育的地位,优化法制教育的内容,使其切合宪法的价值追求。

美国早在1975年就把法制教育正式列入了社会科课程范围。[5]我国可以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专门的法制课程,并编写一套规范的法制教育教材。宪法以人权和民主为最终归宿,所以在教材的编排体系方面,可以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两个角度,梳理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识。教材的内容安排尤为重要。第一,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首先要呈现出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游行示威法、禁毒法、反传销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人民调解法等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规范,以指引他们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办事。第二,要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主旨。公民意识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和公德意识,其核心是权利与义务意识,这是与宪法价值一脉相承的。教材呈现的内容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与公民身份,明白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了解政治参与的途径,并由此指引他们自觉参与法治实践活动、维护自身权益、履行义务、遵守禁令;还可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形势需要和本校实际编写校本读物,拍摄法制教育影音制品。此外,国家要加快立法步伐、弥补法律漏洞,以不断充实法制教育内容。

(二)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生成法律的情感认同

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法律,信仰法律,以法律为行动指南,就需要整合法制教育力量、改进法制教育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法治实践活动中去,在情感体验中生成对法律的情感认同,最终完成法制教育知、情、意、行的转化。

在法制课程的具体实施上,要改变过去“坐而论道”的做法,可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是开展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这可以借鉴杜郎口中学“三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多互动少灌输,积极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此外,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去掉法律的“神圣化”。在校内,可以开展法律讲座、团日活动,组织观看法制节目、MOOC课堂,举办模拟法庭、主题演讲、有奖征文,成立由学生牵头、老师指导的法律援助中心,充分运用微博、微信、QQ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介传播法律知识,提升其参与积极性;在校外,可以指导学生以全国宪法日、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开展公益宣传活动。也可以借鉴美国的法治教育创建“课堂中的社区”和“社区中的课堂”,让社区的法律资源进课堂为学生分享真实有趣的经历,向学生展示社区中司法机构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同时鼓励学生进社区充当法律志愿者。[6]还可以组织中学生参观各类国家机关、少管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劳教所、拘留所、看守所等特殊场所。这不仅能激励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主动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还能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奉献的喜悦和法律的光辉与权威。

此外,要变总结性的教育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不能再以分数论优劣,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过去那种平时评价流于形式,毕业鉴定凭主观印象胡编乱造的做法,把学生参与的法治实践活动真实记录在其档案当中,并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让学生意识到做与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是有区别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促进法制教育与公德教育的互动融合

如果说法律意识在规范中学生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的是他律功能,那么公德意识发挥的则是自律功能。没有公德意识,法律就形同虚设;没有法律的保障,公德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只有促进法制教育和公德教育的互动融合,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公民。首先,法制教育要以公德教育为基础。要以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生的社会公共生活。用生动而鲜活的事迹鼓舞学生求真、向善、尚美,引导他们以礼待人、乐于助人、遵纪守法、主动维护公共秩序,也就是要肃清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其次,公德教育要以法制教育为保障。法制教育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更要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情感认同的生成。此外,对于中学生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可以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参考文献

[1]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EB/OL].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10/24/c_1112969836.htm.2014-10-24.

[2][3]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5][6]沈英.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的社区参与:内涵、实施及特色[J].外国教育研究,2005(1).

责任编辑 戴双翔

猜你喜欢

公德宪法中学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在多解中学创新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太没公德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浅探
三十而立:“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