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教育的味道
2015-03-13徐向阳余志权
徐向阳 余志权
李玲 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杰校长,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办学事迹曾在山东电视台、《山东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十数家媒体报道,主编有《走进名师课堂》等。
虽然我展开双臂,
也绝不能飞上天空,
会飞的小鸟却不能像我,
在大地上奔跑。
虽然我晃动身体,
也不会发出美妙的声音,
会响的铃儿却不能像我,
会唱许多歌谣。
铃儿和小鸟,还有我,
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这是一首大家熟知的童谣,许多人都对它作过解读,但像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这样作为办学理念的出处的,却独此一家。在儿童的视界里生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李玲校长在四年前来此就任后,就挑出了金子美铃的这首童诗,作为学校办学的蕴载和校报的报名、校歌的歌词。
北师大青岛附校刚创办四年,目前有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25个班的千余名学生。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是小区配套公立学校,所在的卓越蔚蓝群岛社区位于青岛城阳区,是一个从盐碱地上建立起来的大型生活小区。小区新建,周边配套设施不全,学校招生难度可想而知,所幸的是,学校有“北师大”和“李玲校长”这两块金字招牌,很快就迎来了畅旺的生源和极好的声誉,形成了良好的内外办学氛围。然而,同其他小区配套学校一样,学生家庭背景复杂,来自五湖四海,青岛附校同样面临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难题。如此情形之下,该以何种理念办学,才能引领学校更好地前进,自然成了李玲校长思考的重点。
2010年建校之初,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欣然为学校题词:“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学生享受幸福的童年。”如何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以李玲为首的教育团队潜心探索,并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白话解读中,走出了一条寻常却又新奇的办学之路。
“最不像校长的校长”
李玲校长在青岛市南区“成名”,原因是她推出的独树一帜的全员游泳课。青岛地处北方,本不适合长年游泳,然而,青岛又地处海滨,经年与水为邻,会游泳也算是多了一项生存本领。而且当时学生假期游水溺亡事件时有发生,这直接促动了李玲校长坚持推动学生游泳课的设立。久而久之,游泳竟成了学校特色办学的亮点,乃至在区里被仿效、被推广。
调任北师大青岛附校后,一起偶然的学生溺亡事件,导致主管部门对学生安全问题严加防范,如临大敌,甚至要求在沿河一带派专人昼夜值班看守。北师大青岛附校紧邻胶州湾,处处临水,这无疑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难题。自然而然地,李玲校长把当年推动游泳课设立的劲头又使了出来,带着50多名首届学生到处找场地学游泳。
当时学校设施尚未完善,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游泳,李玲校长想了很多办法。当地一位企业家得知此事后,被她的办学精神所感动,无偿提供了一个健身场馆的泳池供他们上课。泳池离学校有点远,游泳课老师只好带着学生“远征”求学。游泳课要下水,难免有个别学生因此着凉感冒,对此,有些家长不理解,但拗不过李玲校长的坚持。长时间下来,北师大青岛附校的学生游泳出了名,游泳成了学校的一张办学名片。
为什么非要上游泳课?除了为学生增加一项生存本领,还因为科学论证。早前李玲校长在推动游泳课的时候就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儿童游泳的复杂动作,是在大脑的支配下完成的。游泳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的功能,促进大脑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和智力发育。日本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参加游泳的婴幼儿由于从小在有水环境中活动,因此极少伤风感冒。事实上,儿童游泳已在欧洲流行多年。
开设游泳课给李玲校长带来了很多麻烦,然而她乐此不疲,因为她坚信,“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事情就大胆去做,一定不会错”。
李玲初上任时,学校图书馆新进一批图书。过目之下,她发现这些书根本不该进校园,给孩子们阅读有害无益,于是,她不管三七二十一,责令书商换书。尽管有人说情,有人威胁,有人利诱,但她不为所动,坚持退货,并最终在家长的帮助下圆满完成了图书馆配任务。
2011年,学校食堂在李玲尚未到任时招标了两万多元的餐具,然而收货时她却发现,中标方竟送来了二十几万的产品!更令她难以接受的是,先前送来的一批餐具部分已生锈。数次交涉未果后,李玲给其最后通牒,限时拉走伪劣产品。厂家虽恼羞成怒,但自知理亏,终究还是听从了学校意见。
不久后,学校开建自动录播教室,中标方在施工时有偷工减料行为,在李玲校长的严辞责令下,以亏本十几万的代价如期完工。
屡次“得罪”中标企业,让李玲校长难免招来一些非议,甚至有人说她不像校长。李玲心里打定了主意,只要对学生有好处,坚守“为学生”这个底线,她就做得心安理得。
刚调来青岛附校时,李玲对校园硬件不甚满意。因为是小区配套学校,开发商在建好交由政府后就不再维护,导致校园建筑时有修补,文化设施更是远不够用。此时,在政府投入尚未到位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学生的需要不能等待。”于是,李玲自己垫资十数万元,修建了活泼清新的“和”文化走廊,给孩子们营造了又一块轻松快乐的课余活动空间。事后,被李玲校长一心为孩子的精神所感动,开发商最终支付了费用。
在青岛市实验小学做德育主任时,因工作出色,她直接被提拔为校长。这种没有过渡的“荣升”让她一下子没适应过来,脸上整天依然挂着笑容,一点都不像个校长。有人好心地告诉她,做校长了,得把脸拉下来,严肃起来,不怒而自威,别人才会“服”你。
然而,她改不了做老师的习惯,天生的一颗教育心让她无法“装酷”。她愿意始终保持纯真本色,做一个“不像校长的校长”。
李玲常说:“学生的需求就是教育的行动!”因此她是校长却不像校长:她会蹲下身来给小朋友系鞋带;她会叫出学校里每个小朋友的名字;她会像个班主任般与家长畅谈……
有一天,她正在学校大门口帮着清扫地板,进来两个老板模样的人问路。出于一位管理者的本能,她多问了几句,来人见她拿着扫把,也不像个什么“重要人士”,就没好气地抢白了几句,言下之意是我找校长,跟你说得着吗?来人走后,李玲正暗自纳闷时,正在楼上商谈新课桌采购的王副校长请她去办公室拍板定夺。进得办公室,那两个老板模样的人一看原来这就是校长,登时尴尬得满脸通红。
李玲是数学特级教师,至今仍站在教学的第一线。这个“不像校长的校长”,最喜欢的身份本来就是“教师”。
“文化是一群人做事的习惯”
在北师大青岛附校教学大楼的门厅上,迎面可见一块文化主题墙,上面是22个“和”字的古今书法名家集字,下面是一篇200余字的铭文,诠释了学校“和”文化的内涵。
为什么是“和”字?事情缘起于与北师大校友的交流。建校之初,几位老校友就殷殷嘱托李玲校长,要在齐鲁大地上办学校,理念须有一定的深度,并以论语名句“君子和而不同”为引,建议以“和而不同”作为办学理念。
这和学校当时的情形倒是相应的:学生人数太少,且来源复杂,层次差距显著。如何让这些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坚持“和而不同”,因材施教、推进差异化学习是最好的办法。而这和顾明远先生为学校的题词不谋而合。
当时,李玲校长正好选择了金子美铃的童谣《我,铃儿,小鸟》作为开篇诗。朗朗音韵和美好的画面,让师生们对之喜爱有加,尤其结尾一句“大家不同,大家都好”更是引发了师生们的强烈共鸣。后来他们体会到,这正是对“和而不同”的最直感的解读。联想到北京奥运对世界发出的中国声音“和”,人们对社会谐然有序的期待,李玲和师生们越来越强烈地认同了“和”的理念。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师生、家长对“和而不同”仍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他们还是觉得“大家不同,大家都好”更为上口和直观,而几个北师大老校友们特别在意文化的“深度”,认为那太直白了,不如“和而不同”有内涵。
在要“深度”还是要“明白”的纠结中,李玲和老师们不断丰富着学校“和”文化的内涵。
2012年,李玲校长想引进自己“相中”的王香兰老师,主管部门一看资料,发现王老师超过规定年龄,普通话不过关,还是从区县“上调”过来,几乎每一条都堵死了她的路,于是驳回了学校申请。李玲校长好说歹说,最后以自己的名誉和校长职位担保,硬是把王老师要来了。
来到北师大青岛附校后,王老师把钻研多年的“生活化作文”引进课堂,并迅速收到“奇效”,在年底区里组织的作文竞赛中,她辅导的14个孩子全部获得一等奖!这14篇作文让评委们震惊,因为赛事举办多年来,他们从没见过这么生动、感人,且质量层次整齐划一的参赛文章。
王老师带着自己的作文教学梦想,把小蚕引进课堂,在窗台上开辟写作种植园,用50万字细致入微的养蚕日记,数百篇文采飞扬的种植小记,彰显了作文生活化的无穷魅力。因为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与众“不同”的魅力,当年底,她就被评为“青岛市最受孩子欢迎的好老师”。
这是王老师坚持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是李玲校长坚持“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的成功。“和而不同”,意味着认同人有差异,意味着不拘一格的用人眼光。
任职北师大青岛附校四年来,李玲校长延揽各种人才,建立起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些来自各地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带到青岛附校,为共同的愿景贡献才智,真实地诠释着“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
对这支队伍,学校的要求自然不同一般。李玲倡导教师“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人”,与此相应地,学校每学期末都会有一项“幸福指数”调查。
这让吕倩倩老师压力很大。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她觉得自己一没过人的技能,二没名校背景,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不可或缺”。于是,在校长和她交流时,她甚至悲观地表示:“您就直说我什么时候走吧。”这让李玲校长很是诧异,她觉得是自己对学校文化的解读不到位,导致老师们对自己的认识定位不清。
得知吕老师还没做过班主任,李玲校长建议她下一学年就提出申请,如果一年之后有学生或家长流露出不舍得她的情绪,说明她就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人了。吕老师听从建议,申请做了班主任,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陆续有家长给李玲校长打电话或发短信,请求学校下学年千万不要更换班主任,因为孩子们太喜欢吕老师了,换班主任会让他们不习惯的。
李玲校长很感动,因为吕老师终于通过努力理解了学校文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从此树立了职业的自信。
“做最好的自己”,让老师们竭力发掘自己最具优势的地方来引领孩子,而同时,学校绝不会以一位老师最具优势的地方来要求全体教师,哪怕他在这方面再优秀,因为“和而不同”,才是他们的文化标识。
“和而不同”,让北师大青岛附校的老师们养成了一种习惯:遇事不再“一刀切”,而是自然而然地去寻差异,找亮点,发现“不同”。
“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一群人做事的习惯。”在研读了大量文化论述之后,李玲校长对“文化”有了自己的解读。
如今在北师大青岛附校,不但有全国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创新班主任,还有大批高学历的新生代教育工作者。正是这一群人,在这一方梦想的乐园里,以“和”为旗,在一种共同的“习惯”下,培养着“不同”的学子。
“和而不同”,是他们的追梦之旅,也是他们的文化之路。
“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李玲校长是数学老师出身,思维严密,善于辩证地看问题。另外,假期在国外游学的经历,也让她对国际教育了解颇深,这让她在很多问题上都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
“大家不同,大家都好”本只是金子美铃的一句童诗,而李玲校长却敏锐地发现了其中宝贵的价值观,因此毫不犹豫并不遗余力地大加推崇。在她的影响下,北师大青岛附校的老师们自觉地突破传统育人观念,在差异教育的道路上大步行走。
一年级男孩李硕从小活泼好动,入读青岛附校后,选修了单口相声和主持艺术,性格更加张扬,但在纪律表现上就不让人满意了。奶奶看在眼中急在心里,特意找到班主任许岩老师,要她严加管理,不留情面。许老师却说:“这是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必刻意压制。只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并遵守文明礼仪,就完全可以随孩子的性格发展。”奶奶似懂非懂,却总是放心不下。
李硕表达能力很强,许老师就让他给同学们说相声、讲故事,带他去各年级“巡回演出”,鼓励他主持升旗仪式,参加市区讲故事比赛……同时,许老师每次都会认真聆听,给他建议、指导,包括怎样停顿,怎样有感情地说好每一句话,说话要有怎样的表情,有什么样的眼神交流等等。每次活动前,许老师都会仔细地给他修改稿子,仔细斟酌,直到满意为止。李硕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好。2014年的六一儿童节上,李硕作为最小的主持人主持了整台晚会,那灵动到位的表情、舒缓有致的语气、落落大方的仪态,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主持这个特殊的“舞台”,让这个老师们眼中的“皮孩子”发出了智慧的光彩。奶奶彻底信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逢人就讲“选对了学校”。
2011年暑期,在城阳区教育干部培训会上,李玲代表学校做报告,声言要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赢得热烈掌声。而当与会者得知他们只有53名学生时,全场一片哗然。面对质疑,李玲校长肯定地说,今天我们为53名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未来我们为500名乃至上千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对于如此雄心,了解她的人都会报以掌声,因为他们相信她能做到。今天,北师大青岛附校在读学生已超千人,而他们的办学理念一以贯之,一千多名师生在这块乐土里尽情展示着“不同”的风采,因为他们深信“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2013年,已退休在家的曹桂乾老校长千挑万选,最后决定把孙女送到北师大青岛附校,原因是她被李玲校长的演说所打动,也被她的魄力所感染。李玲校长开阔的眼界,独特的管理方式,创意频现的治教治学策略都让她折服。这位从教四十多年,见惯各种教育大场面,学子遍天下的老教育工作者相信自己的眼光和直觉。
李玲校长说:“要让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游泳,每一个学生都会跳绳,每一个学生都会打排球。”为什么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考100分、学业优秀?这打破常规的办学愿景和目标让曹奶奶觉得很新奇。更新奇的是,学校在小学一年级始就按兴趣爱好分班。在她的了解范围内,这是任何一个学校都不曾尝试过的,很多家长甚至闻所未闻。而北师大青岛附校却这样做了,并且效果很好,学生体健品优,学习兴趣浓厚。
果然,很快地,看着原本怕极了下水的孙女竟然敢在水中畅游了,曹奶奶对学校的崇敬之心油然而起。尤其让她感慨的是,学校不是只看重某些孩子的成长,而是不落下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痴迷的乐事。这是真正的其乐融融的“和悦之家”。
在北师大青岛附校的展览室里,曾放置着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桥”。它们有的是废纸做成,有的是木料结构;有的长达数米,有的可爱袖珍;有的古色古香,有的时尚鲜亮……熟悉学校的人都知道,这是他们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作业,是孩子们的项目性学习成果。
当初,作业交上来后,由于占地太大,不便保管,老师们原本打算将之丢弃。李玲校长知道后,马上阻止了这种可能伤害学生学习热情的行为,并在后来外国友人来校参观时,将之作为礼物赠送。在得知这些“桥”全部出自孩子之手,代表了每个孩子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后,外国友人都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一特殊的礼品。
在李玲校长看来,这些“友谊之桥”正是“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形象解释。这些“桥”也许有“手艺”上的差异,但“桥”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没有高下之别,它们都是孩子们智慧的凝聚,是独一无二的少年心性的表达。
为了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培养丰富个性,学校特地设立了五级校本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基础必修课、能力拓展课、社团活动课、兴趣选修课和德育微型课中寻找、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天赋所在,找到最合适的发展、成长和表现平台。
学校先后成立了“和之风”帆船队,“和之韵”花样跳绳队,“和之行”领袖社团,“和之声”小记者团等等二十多个社团,其中的一些社团如今已取得斐然成绩,远近闻名。“大家不同,大家都好”正在北师大青岛附校一日日变成现实。
1990年,80高龄的费孝通先生在谈及不同文化时曾总结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家不同,大家都好”正是这种文化观的形象释义。推而广之,北师大青岛附校在育人上推崇“不做第一,只做唯一”,这无形中也让就读于此的学子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胸襟。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青岛附校都要组织一场名为“一个都不少,与生活连接创意无限”的儿童作品展。展出前,李玲校长会一一对照学生名册,看看是不是“一个都不少”。曾有一个孩子因为生病没法交作品,李玲当即吩咐老师把孩子作业本上的画作交来,装裱后当作参展作品。
“一个都不少”是北师大青岛附校办学理念的生动诠释,它让家长们感觉到,在这里确实不唯成绩论英雄,人人不同,人人都好;在这里每个孩子都会被珍视、都会被深爱。
曾有一位家长评价说,北师大青岛附校的哪项活动出自李玲校长之手,她一看就知道,因为它们有一种特别的教育的味道。家长的评价让李玲反观自身,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确实,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但它并不高蹈在上,而更是具体而微的行动。这些行动,正是教育者心灵和品质的折射。
把教育做出教育的味道,让教育生发出教育的气息,这是李玲校长愿穷尽一生的追求。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