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文本 习得能力

2015-03-13李桂玉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本能力

李桂玉

【关键词】文本 能力 《窃读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075-02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应包括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要让学生在教学内容中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和感染,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选入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其对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教师教语文要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师如何做到以课文为例子,寻找到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呢?下面笔者以《窃读记》一课为例浅谈自己的做法。

《窃读记》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节选自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作品。课文以“窃读”为线索,叙述了“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重点描述了“我”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的两个场景,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我”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文章善于通过心境独白、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品读课文,我们能真切体会到小女孩窃读时的担忧、恐慌与痛苦,体验到惊喜、快乐与满足,这也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在教学中,笔者紧紧扣住作者自语式的独白,表现窃读时的百般滋味,以及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等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一、阅读理解,领悟方法

【教学片段一】

(一)交流感受,品读滋味

1.师:同学们,读书有千百种滋味,通过刚才读课文,你能感受到林海音躲在书店里窃读是一种什么滋味吗?(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师:虽然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窃读的滋味,但是,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就能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生画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3.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师: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是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引导体会: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渴望。)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把“我”比作一匹饿狼,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体会到作者虽然很舍不得,但是却有一种读书后的满足感和充实感。)

(4)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师: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为什么安心又担心?在这样的心情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师:下雨天作者很高兴,为什么还要装着不高兴的样子,这不是很矛盾吗?

……

(二)再读滋味,领悟方法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表现窃读滋味的句子,交流讨论:上面的句子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作者窃读的滋味?它们对表达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好处?最后悟出文章的写作方法:从一系列动作描写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读书时的快乐和对读书的渴望,正是有了这样前后矛盾的想法和感受,才充分地展现了作者窃读时的复杂心情:既高兴又害怕,既紧张又满足,既疲惫又轻松。

理解是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语文教学中的理解不仅仅指理解思想内容,还包括学会运用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内容的分析、作品主旨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感悟上,还要突出语言文字应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通过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语言的表达方法,再重点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学生逐步学会表达。

二、创设情境,尝试方法

【教学片段二】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作者抓住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将窃读的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课文中还有许多地方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需要我们认真去揣摩、体会。

2.师出示句子:“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引导学生想象练笔: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合理想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者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了?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让学生在反复、多次的操作中,对文章的写作手法了然于心,并将这样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窃读记》一文中对作者窃读时的动作、心理描写得十分深刻、到位,是学生积累素材、模仿写作的范例,在学生领悟了“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三、拓展延伸,运用方法

【教学片段三】

在讲授了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有偷偷地干过什么事呢?窃听过吗?窃吃过吗?窃视过吗?窃笑过吗?窃玩过吗?……如果有,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景下进行?请你以《窃

记》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写出当时的动作、心理活动。

学生的写作过程就是对课文中语言的内化和模仿的过程,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提炼,真正实现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学会创造性地独立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运用的最终目标。学生尝试运用之后,还不一定就能够完全掌握,教学还要把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训练表达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冲破狭窄的课堂“围城”,让语文课程的触角向外延伸,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

总之,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教师要以文为本,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习得语文学习能力。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文本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幽默是一种能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无人机飞行能力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