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隐性目标显性化策略

2015-03-13唐秀克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例隐性笔者

唐秀克

【关键词】隐性目标 显性化

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018-01

数学教学中的知识目标是显性的,可以通过数学检测手段加以验证,但数学思想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合作意识的塑造、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等,都属于数学教学中的隐性目标。隐性教学目标是更重要的教育教学指标,标志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水平。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忽视隐性目标的挖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在课例挖掘、合作学习、数学活动等环节采取可行的措施,使教学隐性目标显性化,提升隐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一、课例挖掘,显现探索精神

数学课例是教师引导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课例讲解,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实现能力迁移。一般情况下,课例有典型性,能够发挥导航的作用。在处理课例时,教师常常采用传统教法,将课例按照步骤进行分析解读,让学生明白操作原理,知道操作程序。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教师能够改变课例传授方式,深挖课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教学目标显性化。

例如,在学习《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的综合运用》时,笔者设计了一组课例:①ab2-2a2b-ab,②a2b2-4ab+4,③a2-1,④a3-a。

课例出示后,笔者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并在学生研究之前提出几个问题:你如何确定多项式中的公因式?你认为a、b可以代表什么呢?你认为a(a2-1)分解彻底吗?你能够画出因式分解知识结构图吗?这几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开始思考,有些学生还自发讨论起来,教室里充满了探讨研究的气氛。有一个学生列举因式分解知识结构图示非常有条理:

课例一般是由教师讲解学生配合完成的,而笔者是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探究。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一步一步走进课例核心。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成为课例研究主角,学生在探索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课例消化,并将这种能力实现了无声转化。教学隐性目标被凸显出来。

二、互动学习,显现合作意识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也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对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合作学习多数被固化了,小组讨论成为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唯一选择。这样的合作学习定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所以,教师不妨探索更多形式不一的合作方式。如两人对话合作、三人考评组合、四人分组对抗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在课堂教学重要组织形式,几乎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够看到合作学习的影子。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时,笔者设计这样一道课例:有一列火车通过一座桥,桥长为1000m,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全部过桥,一共用时1分钟,这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40秒,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课例一出,很多学生都感觉有困难。笔者没有分组讨论,而是先让学生独立设置未知数、组成方程组,然后让同桌互换研究成果,存在差异和疑问的展开辩论;如果没有达成共识,将问题提交到学习小组,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搜集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对遗留问题进行集中处理。这样的合作学习,合作对象由少到多,合作层次由低到高,合作中虽然有分歧,但合作进程很踏实,协作精神得以展现。

三、数学活动,显现情感体验

开展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经验、学习体验中获得数学经验积累,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活动是数学认知、验证、体验的行为,学生在活动中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建立链接,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生获得的感知是直观、全方位的,教学隐性目标也会呈现显性化。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面积到乘法公式》时,笔者让学生制作很多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然后对(a+b+c)2这个公式展开计算。学生一边制作纸片一边计算。特别是对(a+b+c)2这个公式展开充满兴趣,在整个推演过程中,学生对这个公式记忆更深刻了。同时,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个隐性目标在具体活动中也得以显性化。

数学教学隐性目标显性化策略方法众多,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课堂教学隐性目标显性化。特别在课例问题挖掘、在自主合作学习和数学活动方面,需要加强细节管理,突出学生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全面提升数学素质。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课例隐性笔者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老师,别走……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课例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