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化学课堂生命力的不竭动力
2015-03-13李丽花
李丽花 张 莉
(江苏省口岸中学 江苏 泰州 225321)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多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活起来了。如果能机智有效地驾驭一堂课,洞悉并抓住教学中瞬间闪现、稍纵即逝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其作用于有思想的生命元素,那么平淡的教学就会迸发出极大的魅力与活力来。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思考并探索化学课堂的活力呢?
一、精心预设,把握生成,提升化学课堂的生命力
经过精心预设的课堂,固然是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但不免缺乏了些许的灵气。生成性课堂诚然添了很多活力,但不免显得有些杂乱无章。那么,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独具慧眼地发现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对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观察力、洞察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程,在化学世界中充满了无数的未知因素,即使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地事先想好课堂上的所有变化,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情况发生。
案例一:(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阶段)笔者在所任教班级讲解一份练习题的过程中,有一道选择题(题意:给出四组实验,选择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一组),其中有一个图如下所示,选项中有关该实验现象的描述为: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这个是正确选项。
但当我分析完这个题目以后,在笔者脑海中突然出现一个问题: 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结构中,26 题是一道实验题,在这类题的考查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及应用问题,其中书写是基础,但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看到这道题,笔者想何不就以这道题为例,让学生练习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及配平的技巧呢。接下来,笔者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写酸性高猛酸钾溶液中发生的反应(要求写离子反应方程式)。自然书写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反应物、生成物的选择,溶液酸碱性的影响,特别是涉及到需要添加水或氢离子的时候,学生就比较茫然了。还有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的应用。经过老师的提醒,学生的动脑分析,终于写出了正确结果,学生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处处留心皆“生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能处处留心,那么这些“生成性”的小精灵就会不约而同地跳出来,使我们的化学课堂充满无限的生命力。
二、立足教材,推陈出新,激发化学课堂的生命力
教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一切教学过程、方法等都是围绕教材及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受中学化学知识结构的影响,化学教师更习惯于“授人以鱼”的教学模式,把化学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钻研教材,在教材所提供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个有心人,使既定的知识不断呈现出新的气象,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化学课堂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案例二:“化学”必修2 第四章第二节中,有关“证明海带中碘”的实验,其中有灼烧、过滤、萃取等基本实验操作, 由于这些实验都是之前学过的基础实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比较好,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实验过程、实验原理的解释,对每步操作所用仪器没有再进行专门强调,然而在今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阶段,在一些模拟题中考查到该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时,其中有几次考到“灼烧”海带时所用的仪器,题中给出的基本都是“蒸发皿”,尽管老师解释了不只一次, 学生仍不只一次选该选项,使笔者很是困惑,学生怎么不知道用“坩埚”这个仪器呢? 后来通过与一些同学的交流发现,原来“坩埚”在高一阶段学习的时候,教师就没强调过,更没展示过这个仪器,而现在即使教师强调再多次,学生脑海中根本就没这个印象,难怪学生不认识了! 鉴于此,笔者后来就在班级上展示了一下坩埚,本来笔者认为只是给学生展示一下仪器而已,没想到当老师把坩埚拿出来的时候,学生中沸腾了,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有些同学说像“小酒杯”,有些同学说像“小锅”……,顺势笔者还给学生讲解了一些坩埚的种类及用途等知识,不仅强化了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这次的经历,笔者不禁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双基的夯实,更应该做个有心人,深度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一些内容,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些正是学生的兴奋点,也就使化学课堂的生命力得到充分展现。
三、联系实际,寓学于乐,充分挖掘化学课堂的生命力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 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大到尖端科技,如:纳米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等,无不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时时留心,处处注意,寓化学课堂教学于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化学课堂的生命力。
案例三:“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对于元素周期律的介绍中, 微粒半径的比较及相应的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比较,都是大多数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举些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电子层数的影响可以用穿衣服来形容, 衣服穿的越多,体积越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影响可以用压缩海绵来形容,压的越紧体积越小;经过这样的形容,笔者相信学生再理解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比较时就会轻松容易很多。再比如:学业水平测试阶段,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物质名称等等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丢三落四、写错别字、画蛇添足等现象, 尽管老师强调过不只一次, 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一些易错点也进行了总结,但这些错误还是屡禁不止。针对这样的现状,记得有一次课堂上,笔者跟学生开了个玩笑,说“如果这些方程式、化学式有嘴会“说话”的话,你们让它们缺胳膊少腿,它们早就提意见了。”学生听了会心一笑,笔者相信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能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更能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时刻警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提升学习效率,使化学课堂焕发无穷的魅力。
“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千彩”,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讲给学生听, 同时又不失幽默感,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之中,使化学课堂充满无穷的生命力。
事实上化学课堂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只要我们平时处处留心,就一定能使化学课堂的生命力得到尽情的展现,使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也会极大地被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