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练习与实践”栏目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2015-03-13张羽青吴新建张贤金叶燕珠
张羽青 吴新建 张贤金 叶燕珠
(1 福建省建瓯市房道中学 福建 南平 353105; 2 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25)
“练习与实践” 栏目是沪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每一章节的最后一个栏目,该栏目是检验和评价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达成情况的重要依据,也是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该栏目既是教师宝贵的教学指导资源,更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阵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教材栏目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该栏目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过于关注教材内容的设计,将“练习与实践”栏目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有的不分轻重,题题落实;有的习惯在一个章节或专题教学完成后集中处理解决;有的对实践型题目抛开不做或在课堂教学中一带而过简单化处理;更有甚者直接把习题留给学生自行处理;二是弱化了“练习与实践”栏目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在很多化学教师看来,“练习与实践” 栏目主要着眼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课程的重点和强化对某些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记忆或理解(即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没有充分发挥出习题所应具有的、潜在的其它教育功能。如:利用其中的习题,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其中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其中的习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实践功能。其结果是浪费了“练习与实践”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大大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为此,有必要更新对教材中“练习和实践”栏目的处理理念,把握教材设计的科学逻辑,对“练习与实践”的内容进行充分地挖掘与利用,从而达到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活用“练习与实践”栏目,进行课前引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节课的引课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为此,很多教师是绞尽脑汁, 力求新颖的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引课活动,但很多看似热闹的引入之后, 学生的反应却很冷淡,兴趣索然。笔者认为利用教材“练习与实践”栏目的题目直接引入新课是值得探索的一种引课方式。
例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思考教材P46 的第9 题:“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呼吸作用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能立刻想到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操作,并运用事先准备的试管、吸管和澄清石灰水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从现象到结论,再到文字表达式的出现就在师生的互动中一气呵成了。
除了引用课后的某一题来引课外,笔者认为通过评讲”练习与实践”栏目的题目来引入新课是更常用的一种手段。例如,第二章第1 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后, 笔者布置学生完成了P37 的1、2、4、6题。第二节课一上课笔者就请学生进行题目分析:第1题是考查氧气的物理性质;第2、6 题是巩固氧气的化学性质;第4 题是氧气用途的应用。笔者顺势引出这节课的内容:那怎样才能获得氧气呢? 这样的引课方式不但让学生回顾了上节的知识点,又清楚地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再比如“自然界中的水”一节,学生课堂上完成“练习与实践”栏目1、5、2、7 题后,教师就可在第二课时用 “怎样检验过滤后的水不是纯水”来引入新课。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练习与实践”的内容进行精心的挑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把它们灵活地用在一些章节的新课引入中,不但能发挥它的教学功能也能解决教师引课难的问题。
二、活用“练习与实践”栏目,进行课中巩固
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呢? 灵活运用“练习与实践”栏目题目,进行当堂巩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并实施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章的练习设计。
第一课时(时间:5 分钟)章节 课时 练习内容 设计意图第二章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1.教材P37 第1 题 让学生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教材P37 第2 题 让学生学会观察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化学性质3.教材P38 第6 题 让学生学会书写文字表达式第二课时(时间:8 分钟)2.教材P38 第7 题1.教材P37 第5 题 让学生简单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2.课课练P13 第6 题 让学生了解双氧水制氧的实验简单易行3.课课练P14 第7 题 使学生知道实验室制氧有多种方法,不同的反应物往往选择不同的实验装置,性质不同,收集方法就不同第三课时(时间:10 分钟)1.课课练P14 第2 题 让学生体会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课课练P14 的第3 题 对比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3.教材P45 第2 题 学会观察、描述二氧化碳化学反应的现象4.教材P46 第7 题 巩固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通过练习让学生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并作出正确的判断1.课课练P13 第5 题 用练习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制氧的原理、装置选择、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时间:10 分钟)第二课时(时间:15 分钟)1.教材P46 第9 题 通过设计实验引入新课,培养学生的兴趣2.课课练P16 第4 题 让学生体会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3.课课练P16 第5 题 进一步巩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4.课课练P16 第6 题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把所学的二氧化碳的知识运用于生活1.教材P53 第1 题2.教材P54 第5 题 从化学视角让学生认识水的组成第三节自然界中的水第一课时(时间:6 分钟)3.教材P54 第2 题 了解生活中水净化的基本方法4.教材P54 第7 题 让学生巩固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注意事项1.教材P54 第6 题 让学生了解硬水检验的简单方法第二课时(时间:15 分钟)2.课课练P17 第4 题3.课课练P18 第8 题 让学生认识水资源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对“练习与实践”题目的灵活选择和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完成练习内容,既通过练习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
三、活用”练习与实践”栏目,进行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练习与实践”的内容时可以把一些题目稍加改进,演变成课堂小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评讲教材P60 的第8 题时,笔者在课前准备了四瓶无色无味的气体:氧气、空气、二氧化碳、氮气,并提供了紫色石蕊、澄清石灰水、小木条、酒精灯等仪器和试剂。让学生小组讨论所需的试剂和操作的具体步骤,并选派代表上台演示。明显的实验现象替代了教师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了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利用不同的性质可以鉴别不同的物质;同时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一个实验要顺利开展还要考虑到可行性、可操作性等。再如,评讲下册教材P67 的第12 题时, 笔者请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鸡蛋放入水中,观察现象。接着让他们倒入适量的浓盐酸,再观察现象。大多数学生惊喜地发现杯中有一个“会跳舞的鸡蛋”。这时笔者再稍加引导让学生讨论书本的问题,学生在充满好奇的情景中不但领会了这个实验背后的化学原理,又把物理的浮力运用在化学实验中。既让学生体会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又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练习课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这样由“练习与实践”栏目的题目改进的随堂实验在练习讲评课上的使用,大大改变了教师一味讲解的枯燥局面,让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活用”练习与实践”栏目,进行课外延伸
沪教版教材“练习与实践”栏目的最后一题,往往是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题目。对这些题目教师要心中有数,针对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的现状,适时地进行课外延伸。
例如,在“常用的酸碱盐”一节,笔者就指导学生根据教材P50 第10 题的内容提示在家里完成 “叶脉书签”的制作,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品,通过评选把优秀的作品展览在班级的公告栏。在教材P131 的第5 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我们学校的自行车车棚是钢架结构,使用不久就会生锈。为了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我们怎样应用有关金属锈蚀的知识来防止车棚的钢架锈蚀呢? 让学生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和向有经验的人咨询后,整理材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最后设计出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还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有些“练习与实践”栏目的题目比较适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调查、了解你所在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及其危害,讨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污染”;“通过调查或访谈等方式,了解学校所在地区与化学有关的生活活动,并将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情况, 提出有关的建议”。这些题目就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信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图书馆、互联网等)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总之,“练习与实践”栏目是一座内容丰富的资源宝库, 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中间桥梁。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容,灵活运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化学课堂,使化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1]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九年级教科书·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