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
2015-03-13金白颖
金白颖
英山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
金白颖
(黄冈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英山民歌的生成环境是英山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英山民族的音乐形态很有特色,极具地域风格,表现了英山人民的情感面貌和性格特点。
英山民歌;音乐形态;生成环境
英山位于湖北省东北部,是黄冈市所辖县之一,它不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生活。英山民歌以其秀丽婉转的曲调、富于生活化的歌词艺术把英山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充分地体现出来,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英山民歌是鄂东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文材料的收集过程中,笔者力求掌握所有涉及“英山民歌”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省黄冈地区分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等书籍资料,文中所涉及谱例均源自上述书籍。
一、英山民歌概述
乔建中认为:“音乐活动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比其他文化现象更为密切的关系。……各类音乐(例如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或者说与地理的关系之深浅、疏密也就存在着差别。其中,自古以来就以口头方式创作、流传的各类民间音乐(或称民俗型音乐)同地理环境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也最为久远。”[1](P259-260)由此,将英山民歌置于流传地域的地理环境中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山民歌的生成环境 英山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北接安徽金寨、霍山,东邻岳西、太湖,南连湖北蕲春、浠水,西与罗田接壤,是鄂豫皖三省边境的腹地中心,全境处于群山的环抱之中。
英山有着丰富的资源。在1449平方公里版图面积上,群山绵延,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山城锦绣,不仅“蚕吐丝、树结油、蜂酿蜜、叶泡茶、根入药”物产富饶,更是产茶大县,被誉为“中国绿茶之乡”。英山人民自古便有边劳动、边唱歌的习惯,正如一首民歌中唱的“青青茶园十里长,茶园一片好风光,茶叶迎风翻碧浪,茶花开放十里香。”[2](P74)
(二)英山民歌概貌 英山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唱群体。英山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歌”的习俗,农民张口就唱,就地而演,民歌传唱广泛根植千家万户,成为农村生活的“扩音器”,当地人物风情的“活化石。”
英山民歌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的民歌都反映了鲜明的时代背景。封建社会时期,由于长期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苦难生活,加之水旱灾害频繁,英山人民常常背井离乡,逃荒避难,这种生活和斗争在英山民歌里得以充分体现。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英山人民从心底感谢共产党,创作出了一批讴歌共产党、人民领袖、工农红军的民歌,如《太阳出来照四方》《火红日头出山来》在当时广为流传。
英山民歌追求个性的解放,以生动的描写、通俗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和优美的唱腔显示着一种清新的美,一直是当代作词、作曲家创作的源泉。特别是上世纪末以来,英山民歌花枝绽放,从大别山走向全国大舞台,屡获大奖。根据英山民歌整理、创作的《叫一声我的哥》、《大别山情怀》、《梦里常回大别山》、《好大的大别山》、《大别山,英雄的山》等歌曲,先后获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屈原文艺奖”,多次获鄂东第二、三、四届鄂东民歌大奖赛金奖。
(三)英山民歌的分类 英山民歌按体裁可分为以下九个类别,分别是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生活音调和近现代民歌。
表1 英山民歌体裁分类统计表(100首)
由表1可知:英山民歌中灯歌数量最多,山歌、小调和田歌数量也较多,居次,其它体裁的民歌数量相对较少。这样的体裁分类特点与英山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英山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以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省黄冈地区分卷》中共收录有100首英山民歌。笔者拟选择调式、节奏节拍、结构、旋律以及衬词(衬句)等音乐要素描述英山民歌的音乐形态。
(一)英山民歌的调式 作为民歌曲调的基础,调式调性是其地方风格和艺术特点最本质的要素之一。笔者对山歌、田歌、灯歌、小调等100首英山民歌的调式进行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这100首英山民歌中以徵调式最多,占到了66%,其次是羽调式和商调式,宫调式略有涉及。笔者在研究中还发现,英山民歌的终止形式比较单一,80%的歌曲终止音都结束在主音上,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地域风格。
表2 英山民歌调式统计表
(二)英山民歌的节奏、节拍 英山民歌中常用的节拍有2/4、3/4、变化节拍等,有规律又变化无穷。
表3 英山民歌节拍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英山民歌中,大多数为2/4拍,其次有3/4、4/4等节拍。其中,灯歌和小调作品绝大部分都是2/4拍,节奏比较规整,便于打击乐伴奏;而田歌(主要是畈腔)则因为旋律具有高腔的特点,音调高亢、悠长,旋律起伏大,致使节奏极为自由,演唱时拍子与规范记谱并不一定严格统一,从而大量表现为变化节拍和散拍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山人民自由浪漫、豪爽大气的性格特点。
(三)英山民歌的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综合谱例分析,英山民歌的旋律有如下特征:
1.音域较窄,多使用八至十度之间的音域。在100首民歌谱例中有63首民歌使用的是八至十度的音域,旋律线较平稳,集中表现在灯歌、小调、儿歌和生活音调中,而田歌(畈腔)以及少部分风俗歌则音域跨度比较大。
2.从旋律的进行来看,mi-sol-la-dol是最常用的旋法,其中89%的民歌都出现了此旋法且使用非常频繁,旋律朗朗上口。
3.大量使用装饰音,其中倚音、颤音以及滑音是最为常见的三种形式,这种手法使英山民歌的旋律更加饱满,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例如:英山雷店民歌《天上大星对小星》。
谱例1:
此曲中出现的大量装饰音,不仅大大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还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英山民歌的结构形态 英山民歌的结构普遍比较短小,乐句比较规整,有时也根据歌词来划分乐句。较长篇幅的叙事体裁常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谱例的分析,总结出英山民歌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结构:
1.由单一乐句构成的结构形式,结构图示为[A + A]。可以由一个乐句、两个乐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乐句组成,一般有比较完整的终止式,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这一结构的代表曲目有:《摇儿歌》、《英山是个好地方》等。
谱例2:
2.由两个对比乐句构成的乐段结构,结构图示为[A + B]。这种结构通常上句向上扬、下句向下抑或者上句向下抑、下句向上扬,上下句的旋律也有两句相仿的[A + Aˊ]式。这一曲式的代表作品有:《缎子鞋儿绿线帮》、《长工歌》等。
谱例3:
3.由五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结构,其结构图示为[A+B+C+A+B]/[A+B+A+B+B]/[A+B+A+A+B]等等。英山民歌中最常见的曲体形式,通常在第一句或上下句的旋律基础上发展后面的旋律。代表作品:《歌儿好唱口难开》。
此外还有少量的六句体、七句体、八句体等,其排列方式有方整型排列和开放式排列。
(五)英山民歌的衬词、衬句 英山民歌中的衬词衬句运用非常丰富,英山民歌的衬词、衬句绝大部分出现在曲中或曲尾,曲头部分涉及较少。见表4。
表4 英山民歌衬词、衬句运用情况统计表
综上,英山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一个细小的分支,也是湖北民歌的缩影。本文对英山民歌的解析建立在原始民歌的搜集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案例分析过程所采用的归纳统计方法,得出的结论和显示的规律性,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适性,可以为更深入、具体地研究英山民歌音乐形态特点提供一些参考。
[1]乔建中.土地与歌[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2]黄冈地区文化局,黄冈地区群众艺术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省黄冈地区分卷[Z].1986.
责任编辑 张吉兵
J642.22
A
1003-8078(2015)02-0020-03
2014-11-17
10.3969/j.issn.1003-8078.2015.02.06
金白颖(1975-),女,宁夏银川人,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
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戏剧与影视学”阶段性成果;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14705;黄冈师范学院2013年度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02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