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怕”

2015-03-13祝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周树人古文写作文

祝涛

1992年至1996年,笔者曾教过几年高中语文,问学生语文学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他们直言不讳地告诉笔者: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到了二十年后的现在,每当和学生谈及这个话题时,他们依旧老调重弹,笔者不禁内心怵然:搞了这么多年的教改,这些困惑怎么就一点没能消除呢?

事实上,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已极为重视这个问题:人教版教材中,共选编古诗词、古文115篇,师大版教材中共选编古诗词、古文也不下100篇,这些优秀篇目,若老师能按大纲要求施教,学生到高三毕业,阅读文言文的水平肯定能提高。这方面王力老先生早有经验之谈,他说,若背诵《古文观止》中50篇古文,就可阅读文言文无障碍,背诵100篇古文,就可以写文言文。何况是一百多篇呢?

那为什么读得不少,反倒怕起来了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言文语境与当代中学生的语言产生了矛盾——言、文对立。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后面的“文”指文体。古人通过“文字化”加工,导致文言的晦涩和特殊的语法现象,再加之“五四”新文化运动像疾风扫落叶般把文言文赶下文化历史的舞台,给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造成了断层,这就给现代中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立起来一道高大屏障。为了解除屏障,许多教师遵循传统的串讲方式将教学焦点集中于“言”,因为教师串讲的是口语化的语言,而文章本身是古文,这自然造成了口语化的语言与文字化的语言之间巨大的反差,也给中学生语言感官上造成一落千丈的反差,学生听课觉得索然无味,言不明则文不通,其结果越讲越糊涂。也有部分教师主张淡化文言知识的灌输,将注意力转向“文”,倡导诵读、整体感知,其结果往往是囫囵吞枣,使得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贫乏。这类教师无奈之下只得转向前者。语文教师左右而求索,始终突破不了文言文教学的瓶颈——文言文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言、文关系究竟如何处理,成了多年来不可破解的大难题。

至于“二怕周树人”一说,笔者作为从“鲁迅热”的年代中走过来的人,倒不难理解。鲁迅先生当年写作,是以文学巨人的高度审视中国社会的,他面对的是愚昧、落后的中国劳苦民众,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试图拿起笔开一剂“济世救民”的良方,因此他的作品揭示的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暴露的是国民的弱点,以唤起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贫民百姓。不能不说,他的作品是潜入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惊天之作。所以说:鲁迅代表着他所处时代的文化,更代表着他所处时代的精神。从鲁迅那种丰富的精神修养中,读者必然会嗅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

顺着以上思路深究,不难发现:文学是人学,文学以反映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为主要目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又要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人的命运也同样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因此,文学作品是决不可能离开政治环境的。

然而在今天的中学生心目中,文学就是文学,不能和政治纠缠在一起,以此标准衡量,他们认为鲁迅的作品政治色彩过浓,这就是当代中学生怕读鲁迅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鲁迅是中国把衣着褴褛的穷苦大众请进文学殿堂的第一人,没有人会怀疑鲁迅笔下塑造的文学形象,也没有人会怀疑鲁迅所占据的文化地位。一些所谓的专家认为近一个世纪以前的文化、文学内涵,已跟不上今天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步伐,甚至某些人公然说鲁迅文学已远离这个时代了,其作品只能拿来作为纪念鲁迅的贡品而已。

近几年虽没能将鲁迅的作品赶尽杀绝,但也删削了不少。这些错误的信息就诱导部分中学生开始厌弃鲁迅的作品。既然鲁迅作品已经很少了,为什么还有中学生说“二怕周树人”呢?为了深究,笔者多次跟学生谈及这个话题,直到前不久,才恍然大悟,原来自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削减后,“周树人”已经成了一切具有政治色彩浓厚的作品的代名词了,他们一看到此类作品,就感到头疼。

关于“三怕写作文”的话题,自己从学生时代一路听来,已近半个世纪了,那么究竟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呢?

其一,笔者常常会看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引导不到位,训练不得法,不自觉地给学生创造可依赖的环境,他们从遣词造句,到安排文章结构,再到选材立意,都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快餐”——读范文,提供写作中可能用得到的词语、警句,牵强附会地设计一个写作套路等。学生的思路、才情完全被教者的“快餐”绑架了,于是写作时自然产生为难情绪和畏惧心理,写作源头在这种消极心理的支配下完全枯竭。教师有意设障碍让学生怕,学生又怎能不怕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到了高中又何尝不怕呢?

其二,学校不合时宜的管理和过重的课业负担掘断了学生的写作源泉。写作素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大量阅读书籍,而现代中学生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原因是学校每每出事故,都蒙受家长的围攻,教师也因此受到唾骂,那些有趣的踏青、野炊、远游等活动谁敢开展?于是许多“全封闭式学校”就应运而生。学生像关在笼子里的鸟,缺乏观察,见少识短。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绝,写起作文来空洞无物,抓耳挠腮。二是课业负担重,学生无暇顾及课外读物,仅凭课本知识,已是少得可怜了,满腹空空,胸无点墨,写作文像挤牙膏一样,又何尝不怕呢?

(祝 涛 甘肃省山丹县老军学校 734100)

猜你喜欢

周树人古文写作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鲁迅31岁才谋得一个铁饭碗
写作文的烦恼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刘西洁作品
写作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