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斋而名轩意味长

2015-03-13赵国庆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2期
关键词:归有光

摘 要: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归有光何以将自己小小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的研究一直停步在“项脊”上,对“轩”字意味的探究则极少关注。笔者认为,“轩”字不仅值得探究,而且归有光将书斋命名为项脊“轩”既合理够格又合情缘志,真正意深味长。

关键词:归有光 书斋命名 “轩”字探究 合理够格 合情缘志 意味深长

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归有光为什么要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而不是项脊阁、项脊窗、项脊室乃至项脊什么斋、堂、庐、屋、居等等?

看得出,这个学生爱动脑肯钻研,下了功夫,查了资料,很值得表扬鼓励。他提出的问题确实很有价值。对这个问题,此前的研究者要么忽视了,根本没有想到这里还存在值得琢磨的问题;要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项脊”的研究上,却忽视了对“轩”字意味的探究。经这个学生的提醒,笔者对此作了一番探索,现不揣冒昧,将之贡献出来,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名“轩”合理够格

(一)实在只是个“阁子”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作者开篇破题就明说“项脊轩”在成为“轩”之前是个阁子。“阁子”,是木板构成的小房子。古代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建筑物一般下土上木,甚至有全木结构的。这从文中“娘以指叩门扉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可约略得知。至于“小”,那可真的是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可能归家本来还有一个“北阁子”,“南阁子”应该是他家里人对这个阁子的习惯性叫法。这个叫法影响力太强太深了,以至于与归有光志同道合的妻子也随顺大家的叫法,称它为“阁子”:“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如果他的妻子不是“阁子”“阁子”这样叫惯了,以至于“归宁”时也时不时的这样称呼它,她的“诸小妹”是不会这样好奇地询问的。就是归有光自己有时也这样叫它——“乃使人复葺南阁子”——连自己都不知不觉随顺了众人的叫法,称它为“阁子”了,看来它实在真就只是个阁子。

(二)修葺改造成就“轩”

既然只是个阁子,归有光为什么要“强”称它为“轩”?又既然要改名,为什么不改为别的什么阁呀室呀窗呀斋呀等等呢?笔者认为,首先是因为从建筑学的角度讲,经过归有光修葺、改造后,阁子不再是“阁子”,而有了“轩”的形制。

“轩”在建筑上是怎样的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曾经名噪一时,其实它是以苏州网师园的明轩为蓝本的。据此,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建筑物。综合图片说明与词典解释,笔者认为,作为建筑物的“轩”,应该具备这些条件:首先本身得敞朗,其次得坐落在庭院中,再次得配以栏杆、长廊之类建筑物与之构成一个整体,最后还得融入自然、与自然合而为一。

归有光已经在阁子上动了大手术:“前辟四窗”。“室仅方丈”的小阁子其一面墙上竟然就开了四扇窗,可谓敞朗矣。当然,从建筑学的角度讲,小室而有四窗,仅仅满足了“轩”的一个基本条件:“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要使“阁子”真正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轩”还必须做其他工作。首先是要能借用现成的建筑,这对家道日益中落的归有光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好在归家原先毕竟是大户,所谓“官家印不如归家信”,归家在当时的昆山城里是数一数二的。因而“庭中通南北为一”的这个“庭”应该不会小,这正好可以借用来做“轩”的庭院;即使“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庭”院被分割了,但“往往而是”之“墙”不正好省却了归有光“垣墙周庭”的功夫吗?它也正好自然地划出了构成小“轩”的一个小院落。而且“往往而是”之“墙”抹上白粉后恰用来返照日影,使“室”洞然。不仅庭院是现成的,现成的还有“栏楯”。从后文“室西连于中闺”看,这些栏楯还相当有规模。这为“轩”的构成又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庭院、矮墙、栏楯、阁子、窗户,这些建筑物毕竟都相对死板静寂了些,缺乏鲜活灵动之感。因此,归有光“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错落交杂种下的植物,既相互映衬又能起借景美化作用,不仅达到了“增胜”的目的,而且还吸引来了“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小鸟。动静,明暗、光影……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怡人氛围。

现在,阁子不再仅仅是阁子了,“轩”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归有光完全有理由以“轩”命名自己的书斋了。

二、名“轩”合情缘志

当然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古人以“某物志/记”为题的文章作者往往会在文中介绍写作缘由,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属予作文以记之”;或者交代得名由来,如苏轼《喜雨亭记》开篇之“亭以雨名,志喜也。”又如袁枚《所好轩记》:“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或者两者齐备,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桑悦《独坐轩记》等。为什么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既不说得名由来也不讲写作缘由呢?

这确实有点不合常情。怎么来解释这种异常现象呢?笔者觉得,这与归有光的伟大志向尚未实现有关。

前面已经提到,归家原先十分显赫,一度曾有“官家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当年何其雄阔!但是后来日渐败落,“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分崩离析的场景惨不忍睹。“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个中酸楚身历其境者不忍言说。光宗耀祖,人之常情,哪个读书人不想?振兴家族的责任虽不能说是天然地落到了归有光身上,但作为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归有光却主动地承担起了这份重任,否则他不会“竟日默默”“读书轩中”,以至于“大类女郎”的,因为当时归有光才十五六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

其实归有光的这一志向在文中早有表述,虽委婉含蓄,但依旧清晰明了。在本“志”末尾,归有光以曾经昧昧一隅但最终却名扬天下的蜀清、诸葛孔明自比,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此其志不在小”;他虽自嘲为“坎井之蛙”,但这种自嘲背后却分明要读者读出自己高度的自信。更重要的是,这个结尾是以模仿“太史公曰”的“项脊生曰”的形式出现的:此时“风华正茂”的归有光“书生意气”十足,我们虽不能断定他也希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扑面而来的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勃勃自信、郁郁豪情还是可以领略得到的。

唯其自信,归有光才会觉得项脊轩能够多次免于火灾是因为“殆有神护”。那么归有光默默地祈盼神灵护佑什么呢?护佑他能实现志向。什么志向?振兴家族乃至名扬天下的志向。

但是,归有光毕竟家道中落,毕竟7岁丧母,毕竟写此“志”时尚未考取秀才,种种伤痛促使他不免内敛些,不免含蓄些,所以他没有明确交代此“志”的写作缘由,也没有清楚点明此“轩”的得名由来。只等功成名就、踌躇满志之时他就可以“开诚布公”了。(古人不往往如此吗?)可惜的是,归有光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非但不顺畅,简直可以说异常坎坷!直到20岁,他才考取秀才。因此,他18岁作《项脊轩志》前半部分时,连个生员都不是!即使补作后半部分时,他也还在“八上公车”的艰难路途中。因此,除了“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浩叹之外,他还怎么好意思明说明示呢?

三、名“轩”意深味长

无论是典雅宏丽的高堂,还是简陋窄小的斗室,斋名往往是主人情感世界的映射。斋而名“轩”,更是这样。“轩”有“高”的意思,如“轩敞”“轩昂”“轩然大波”等,这层意思是“阁”“窗”“室”“斋”“庐”“屋”“居”等等所不具备的(至于用“楼”“堂”“台”等又显然与“项脊轩”本是阁子这一点不符)。尽管“轩”本指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但饱读诗书的归有光不可能对“轩举”“轩特”“轩秀”“轩昂”“轩峙”“轩眉”这类褒义词语不熟悉。以“轩”名斋,隐约透露出家道中落的归有光复杂的内心世界:曾经的兴盛荣耀令他神往自豪,但早成明日黄花;现在的衰败离析使他痛苦无奈,只好期待它尽快结束;将来的中兴再起催他振作奋发,需要有个东西来抒发来表白。器宇轩昂、轩然霞举、鸿轩凤翥、驷马轩车……这些词语读了哪个不令人心驰神往、意气风发?“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的归有光正日思夜想着能早日挺拔秀出,多么需要用内涵丰富的这个“轩”字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啊!就让内心的一切寄托在“轩”字上吧!

更何况归有光身上还寄托着全族人的期望:归家子弟“读书久不效”而归有光九岁即能属文的事实凝聚成祖母等家人的殷殷期盼;太常公执以上朝的象笏,成了对自己最好的激励之物;修葺后的阁子俨然读书人的天堂——这一切形成一股合力,激励鞭策着归有光。通过苦读而后鸿飞高举,想象轩昂自若乃至轩盖如云正是少年归有光的理想,怎么可以不“轩”一下呢?那就从命名书斋开始吧——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的书斋我做主”——于是项脊生的书斋就叫“项脊轩”了。

参考文献:

[1]归震川.归震川诗文选·前言(“昆山三贤丛书”)[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之《家谱记》及《归氏世谱后》[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6,637-638.

[3]陈从周.说园[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4]沈新林.归有光评传·年谱[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5]贝京.归有光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8.

[6]田干生.《项脊轩志》的写作时间及主题考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03).

(赵国庆 江苏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215300)

猜你喜欢

归有光
到底是谁手植枇杷树
归有光的美丽与哀愁
《项脊轩志》:人生过处唯存悲
归有光传记文研究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不可忽略的“家道中落”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被塑造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