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中的BDD
2015-03-13陈其庆
陈其庆
小雯(化名)来自武汉,是位19岁的姑娘。19岁,花一样的年纪,但小雯却没有花一样的心情。
在小雯17岁时,开始感觉自己的容貌出了问题。她的鼻子“失去了原来的形状,变成了鼓鼓囊囊的一个包”。这样的鼻子一直折磨着小雯。她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丑陋的人”。
刚开始时,小雯试着用化妆来掩饰丑陋的鼻子。为了掩饰住那可怕的脸,小雯每天不得不花上好几个小时对着镜子化妆。由于用的粉底太厚,所以整张脸就像戴了一个面具一样。
半年后,小雯觉得自己实在太丑,无法见人。于是,她放弃了学业,终日躲在家中不敢出门。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溜出去买东西,然后又匆匆回家。
在她18岁的时候,她开始尝试寻求整形医生的帮助。她共在不同的城市做过3次手术,每一次手术带给她的都是无尽的灰心和绝望。
到这里,看官们可能都很好奇一个什么样的鼻子才能把这样一个姑娘折腾成这样。其实,小陈也不知道,因为小雯的外观一切正常。她患上的其实是一种大家不太熟悉的精神疾病——躯体变形障碍(Body Dismorphic Disorder,BDD)。这一疾病的特点是患者会坚信他(她)的容貌存在难以接受的严重缺陷,但事实上这些缺陷根本不存在或者极为轻微。
一本美容外科的专业教材上有这样一句话:美容手术是用手术刀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诚然,美容手术有助于提高求美者的自信、改善求美者的社交能力、改善求美者的生命质量。这些都是有据可循的,但是手术刀在多数情况下毕竟替代不了抗精神病药物。BDD就是美容外科门诊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
由于BDD患者所感知的严重缺陷在实际中常常是不存在的,所以进行手术的结果只可能是患者的极度不满,而后者常会演变成法律纠纷,甚至会演变成暴力伤医事件。因此,国外很多整形外科书籍中已经把BDD列为美容手术的禁忌证。
BDD最初被作为一种疾病提出来还是在1987年美国修订精神病诊疗手册第三版的时候。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没有明白BDD的病因是什么。然而,下面的因素却有可能诱发BDD:
在儿童时期经历创伤性事件或情感冲突;自尊水平偏低;家长或其他人挑剔其容貌。
BDD患者常常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即使面对医生,他们也常常不愿意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BDD有时不易被发现。然而,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这部分患者会反反复复为了相同的问题寻求美容手术。当然,对于认为自己的缺陷不止一处的那些患者而言,每次手术也可能不同。在现实中,人们常常所说手术成瘾的那部分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BDD患者。
虽然BDD患者常常把手术作为第一选择,但他们所需要的其实是正规的心理治疗。目前的治疗对BDD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而来自亲友的支持会使治疗事半功倍。
这种对容貌近乎苛刻的要求不同于正常的“爱美”。你的朋友圈中有没有这样的家人或闺蜜呢?你的一句提醒可以把他拉回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