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审读报告 提高图书质量
2015-03-12缪立平
缪立平
“2014年度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选活动”日前在京揭晓。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增订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灌溉水利用效率的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华书局《全元诗》等三部书稿的审读报告获一等奖。
本次活动旨在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出版质量专项年”活动,促进精品创作生产,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合举办,由总局出版管理司、中国编辑学会、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指导和支持。本次评选活动在全国尚属首次,受到各出版单位的肯定与好评。经过严格的评审环节,本活动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以及优秀奖37名,涉及社科、科技、文学、少儿四个门类。
中国版协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张福海、副巡视员袁越伦,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版协科技委秘书长张敬德,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党委书记黄晓新、副院长范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张兴野、社长沈元勤、总编辑咸大庆等出席颁奖仪式,将近70家出版集团、出版社的相关领导、获奖代表以及媒体代表参加会议。
颁奖仪式之后,活动主办方举办了“规范审读报告 提高图书质量”研讨会。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交流了中国出版集团在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杜贤围绕全面提升出版质量,介绍了人卫社的“九三一”质量控制体系;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林清发介绍了集团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三个转变”;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耿相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也结合本单位实践介绍了各自的经验与措施。出版人一致认为,当前产业在聚合、媒介在融合,新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不断出现。但不管出版市场如何变化、业态如何融合、模式如何创新,质量的要求不会变,出版的使命不会变,文化的责任不会变,而需要转变的是我们的质量理念,需要提升的是我们的管控方式。
2014年是“出版物质量专项年”,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出版业从以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变而实施的。总局决定将紧紧抓住质量管理这个核心,强化出版管理各项环节。为了配合总局的这一项举措,促进精品创作生产,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积极策划了“2014年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选活动”,并由出版参考杂志社具体承办。
评选活动于5月初启动,截至6月底,征集活动结束,共收到来自82家出版社符合参评条件的图书审读报告共计216份,其中社科类130份,科技类32份,文学类21份,少儿类33份(在资料录入时,已经把没有注册编辑资格证的和图书出版时间未在评选时间内的资料排除)。
专家评委严格遵守《优秀审读报告评选活动评审标准》来打分、投票,同时,评审规则、评议过程,以及评审结果也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评选活动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37名。详细获奖名单见附表。
评选活动呈现出的特点
审读报告是图书生产过程中最前端的质量把关口,也是直接反映图书内容质量的重要方面。它不仅体现了编辑的甄别选择能力和文字功底,也能体现编辑为他人做嫁衣的价值,更能体现编辑的水准与责任。专家评委认为,审读报告评选为出版企业从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一个工作抓手。
本次评选活动突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各出版单位高度重视。在2014年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活动征集过程中,一些出版集团表现得极为踊跃,组织规范,先遴选出内部的优秀作品,再提交上来。如安徽时代出版集团,他们接到通知后,为了组织好这项活动,还专门召集旗下各出版单位负责人召开了动员大会,所以他们这次的报送材料特别集中,每家社都按要求提供了5份参选报告,而且报送的各份评选材料都非常规范。还有中国出版集团,集团出版部收到通知后,为了做好各出版单位的组织动员工作,积极主动与我们沟通交流评选相关事宜,并把旗下所有出版单位负责相关活动人员的信息整理成文档提供给我们。
二是大学高校类出版单位表现踊跃。转企改制后,大学社在转型发展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立足自己的专业做深做专出版业,并将学术精神贯穿到出版质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对于审读报告评选活动,他们释放出了自信,积极踊跃参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都精心准备,积极迅速地选送了高品质的优秀审读报告,这些审读报告受到各评委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并在评选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三是获奖人员责编的图书均能反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建设成就和学术成果等。如广东教育出版社靳淑敏、周莉责编的《最好的教育是无痕教育:一位妈妈老师17年无痕教育的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王冰平责编的图书《安徽好人》均弘扬了真善美,传递了正能量,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东人民出版社张贤明、陈其伟、林冕等责编的图书《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吴远琴责编的图书《儒藏(精华编一三一)》,黄山书社欧阳慧娟责编的图书《明别集丛刊·第一辑》等均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潘蔚琳责编的厉以宁先生著作《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刘瑞霞责编的《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理解与应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赵嫄责编的图书《周一良批校十九史》等都代表了当代中国的学术成果。
四是获奖人员多为出版社业务骨干,既有从业达33年的资深编辑,又有从业刚刚5年的青年编辑。他们撰写的审读报告均能反映出其所具备的编辑素养、专业知识、职业精神和职业敏感。如中华书局俞国林等对其责编的《全元诗》一书的审读报告,在评审过程中受到各评审专家的好评,强烈建议将其撰写的审读报告文本作为范例进行宣传推广。此外,有些编辑不仅仅是图书的责任编辑,负责稿件的编校工作,更充分发挥了其策划功能,对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如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周蓉责编的《中华经典诵读·一年级(秋季版)》,这也为未来的编辑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借鉴。
评选活动反映出的问题
在2014年度优秀审读报告评选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有些出版社因为评选活动是第一届,对于评选标准与规则有所顾虑与观望,实则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没有特别有底气的图书产品可以报送;另一方面,一些出版社总编室虽然对评选活动在社内进行了动员推广,但编辑们因为出版社内出版任务考核压力大,手头活比较多,对于这种无关紧要的评选活动无暇或不屑顾及。与之相对照的是,一些大社品牌社,之所以能形成品牌并长久保持下去,是因为他们保留继承了老一辈出版人对图书质量精雕细琢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从收集到的资料我们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
1.报送图书结构不均衡,社科类比较集中,少儿类科技类难出彩
此届活动报送材料有216份,社科类就占了一半多的份额,为130份,而之前寄于厚望的文学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数量,少儿类、科技类则因为太简单(少儿类中的儿童文学占比较少,而图画书则相对简单)或太专业,审读报告比较难以写得特别有新意有内容。或许也正是出于对这个问题的顾虑与担忧,出版社报送的少儿类、科技类审读报告资料相对比较少。
2.报送材料中,市场畅销产品缺乏
此届活动报送的材料中,有影响力的图书比较少,虽然是评选审读报告,但曾在市场上热销图书的审校稿件却很缺失,真正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其中,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在此次选送的审读报告中,教材教辅类图书的审读报告占到了十分之一左右,受到政府各种资助的重点项目占到了七分之一。
3.审读报告流于形式,多为编辑加工记录
从送评的审读报告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只是编辑加工过程的流水记录,缺少对作品的社会意义、学术评价等的必要阐述与评价。在与出版社沟通交流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出版社有图书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之分,文字编辑只负责文稿加工与整理,而最前期的选题选择则由策划编辑完成,所以审读报告只记录了文字编辑的编辑加工过程,没有体现前期策划编辑的工作任务。从而也就出现了后面的另一种情况,部分出版社在图书策划编辑过程中,初审的编辑与责任编辑并不一致,初审通常是由新编辑或邀请外面的人员来完成,这并不是少数情况,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出版社在图书审读过程中的一大问题——选题主导权问题。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图书审读报告于出版社而言,在整个出版流程中,价值重要却形式简单,甚至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