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我想叩响您的门扉
2015-03-12周杰
周杰
那晚,我辗转来到湘西,来到凤凰古城。
到湘西,到凤凰古城,拜见您,和您谈谈,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当然,也好领略一下您的凤凰城的风情……
人们说,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您开始的。您也曾说过:“我的作品稍稍异于同时代作家处,在一开始写作时,取材的侧重在写我的家乡。”于是,长长的码头,湿湿的河街,湍急的青浪滩,美丽的酉水河,满江浮动的橹歌和白帆,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湘西画卷,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细想起来,您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称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您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您被誉为“世界乡土文学之父”,一生所创作的900多万字作品是世界的文学瑰宝,也给后人研究中国和湘西留下宝贵的历史文献……一名“乡下人”,一名小学毕业的人,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一位“知天命”的人,竟从头钻进“瓦砾堆”,十几年后完成的鸿篇巨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蜚声中外。
这就是您,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专家——沈从文。
许多回,我从那一行行流畅深沉的文字中感受您的乡土气息,也从一张张清晰珍贵的图片中找寻您在世间走过的艰辛历程。在一本本闪耀着知识的光辉和魅力的精品著作中,您把文化的种子撒播在人们的心田,看着它们开花结果。您伏案疾书,躬身劳作,那身影、那脚步、那话语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踏着青青的石板路,穿过古城阑珊的灯火,终于寻到城南中营街10号——您的府前。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门楼两侧高挑着两盏红彤彤的灯笼。门楣上方的匾额书写着一行遒劲的大字:沈从文故居。
夜已深,您府上的门已关闭了。我忽然想,此刻或许您已怡然入睡,或许正伏在案上书写,或许还在沉思些什么。我是否该敲门打扰您?我久久矗立在门前,我想,确切地说,我想看看您遗留在时光中的另一种容颜,另一种身影,另一种姿态——这完全是出自寻常的心愿。此时,此地,您就像是我的一位忘年老友,曾在冥想中结识,今天有了机会,就顺路来看看。如果您在,我就小坐一会儿,品着端放在木几上的热茶,听您说近来的周遭境况,说近来的身体情形,说对家人和朋友的惦念,说您自己的孤寂、忧思、焦虑、哀愁……夜深了,您有些困意,或是创作的灵感又涌了上来,而我,就离去了。临别,我们抱拳说声:再会……
我就满足了。
我确实盼望着您能在。我知道,您已沉沉睡去。屏息伫立在您的门前,我轻轻地扬起一只手,只是,只是轻轻地——象征性地叩了叩,我怕惊扰了什么。我用手摩挲着门板,想:在今天这个清冷的秋夜,您会想到有一个后生在轻叩您的门扉吗?尽管,我非常渴望您能够醒来,在我彻底离去之前彼此能见上一面。但我又一想,我们总会有见面的时候——当我最终也沉沉地睡去……侧转身来,我回到了酒绿灯红的街头,融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
来时,在虹桥上的边城书屋,我特地买了几本岳麓书社出版的摄影图文本《边城》。关于您的作品,我读得最投入、最完整的就是这部小说了。那是我十六七岁的光景,靠暑假捡破烂儿换来的1块多钱买来的。正是那一次阅读,让我看到了文学的真正力量所在。现在买这本书,我想更多地是一种缅怀——既是对您的一种缅怀,也是对我过往日子的缅怀。
如今,您80年前写的《边城》一直放在我的床前。我想,写下这些与您有关的文字,既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相守,又是走进您笔端天地的凭条。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我暗自思忖,在轻狂或迷惘的岁月里,人的内心是需要注入某种力量和光芒的。
〔责任编辑 廉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