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我们重新唤醒濒危的生命

2015-03-12邓卉李仕来

人事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附院高地急诊科

邓卉 李仕来

“在急诊室,我们是和时间赛跑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与生命息息相关,众多学科在这里交汇、联动,使许多濒危的生命重新复苏。”广西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医科大”)校长、广西急诊与医学救援人才小高地主任赵劲民的话语,为我们“推开”医科大一附院急诊科的“门”,也揭开小高地神秘的面纱——

2013年12月,广西急诊与医学救援人才小高地(以下简称“急诊小高地”)依托广西医科大学成立,承建单位医科大一附院急诊医学科立足广西,辐射西南,面向东盟,年急诊量超30万人次,常年参与组织、指导、协助全区重大医学救援工作,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自治区卫生厅重点建设学科、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广西急救医疗质控中心依托单位,同时是广西创伤中心、广西卫生应急技能培训中心及广西紧急医学救援培训基地、国家级初级创伤救治(PTC)培训中心、美国AHA(广西)培训基地,拥有医护人员300余人,其中博士15人、硕士44人,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 2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该团队的科学研究在广西处于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抓牢生命“接力棒”

今年1月26日下午2时,南宁市内某18层居民楼突发火灾,接到急救任务,医科大一附院立即启动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急诊科派出应急救援队迅速出诊,赶赴火灾现场救援,同时急诊二线医护人员迅速归位,烧伤整形外科、呼吸内科、产科、儿科等科室医生做好急会诊准备,各科护士到场支援,手术室及放射、超声、心电诊断、检验等医技科室做好急诊手术和各项检查准备,短短15分钟,院内各相关科室完成了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下午2∶30分,6名伤员相继送至急诊科,其中有一名儿童、一名孕妇,急诊科主任朱继金指挥呼吸内科、烧伤整形外科、心胸外科、产科、儿科共14名医师参与急会诊,29名临床护士到场支援,最终伤者全部得救。

2014年4月17日17点,南宁市昆仑大道发生一起大货车与载客大巴车相撞的交通事故,造成2人死亡24人受伤,其中5名重伤员需送医科大一附院救治,接到120报告,医科大一附院立即通知各部门做好急诊手术和各项检查准备。19时起,4名伤员先后送至急诊科,医护人员紧急处置伤口、稳定生命体征后转创伤科病房;21∶40,重伤的第5名患者送到,外科专家紧急会诊,通过绿色通道直接送往重症医学科(ICU)进行手术抢救,最终脱险……

广西急诊与医学救援人才小高地常务副主任李超乾告诉我们:“自从一附院启动广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医疗急救中心绿色通道以来,充分发挥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与重大事故的处置机制,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而急诊小高地人才也从中得到有效锻炼,牢牢抓紧了生命的‘接力捧。”

把控生命“深呼吸”

遇到危重病人你会急救吗?这是记者在急诊室里遭遇的第一个问题。据相关数据统计,84%的被调查者在医学急救方面的基本知识几乎为零。李超乾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他至今心痛的旧事。

2013年,南宁一高端住宅区游泳池发生溺水事故,男童捞上岸后,现场无人会施行急救复苏术,热心人士一边拨打120求救、一边车载溺童赶赴医科大一附院,遗憾的是,到急诊科时,男童因错过抢救“黄金十分钟”,再也没有醒来。

人于尘世,呼吸之间,生命得以吐故纳新,因此,能够“深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在这样的时刻,就意味着生命的存在。

对此,李超乾痛惜地说:“我们急诊和医学救援有一个专业术语‘黄金十分钟,也就是在面对心跳骤停病患之时,最初几分钟内提供的救护往往是救命的‘黄金时刻。如果当时泳池边围观的人群有人懂得一点急救知识、会做人工呼吸,那个孩子也许能支撑到我们医护人员赶来。”

李超乾曾任医科大一附院急诊科主任,主要从事内科呼吸病学、中毒及急危重病学等的临床、科教及科技管理工作,对呼吸系统疾病及急危重症、中毒、心肺脑复苏等基础和临床研究颇有成就,尤其对哮喘的非激素防治有独到之处,多次在急诊现场与呼吸危重病“较量”时“胜出”。

一位50多岁的气喘老病号寒夜发病,李超乾赶到患者家,发现患者虽痛不能言、但病情并不似家属的描述,他伸手叩胸有鼓音,诊断“张力性气胸”当即叫随行护士找出最大的消毒针头,直接插入患者胸腔,现场家属一片惊恐,只听“嗤……”的高压排气声后,患者憋胀青紫的脸色迅速红润舒缓。原来,患者病情是张力性气胸,胸腔积气只进不出,不但严重影响呼吸,同时会压迫心脏导致大血管扭转影响血液流通、会很快致死。当时情况危急,如果李超乾误听误判患者是重症哮喘复发,按常规施救,后果将不堪设想。

“每一次紧急出诊,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都是与死神赛跑的百米冲刺,只有平时不断学习、积累丰富医技经验,注重团队合作,才能帮我们战胜死神。”李超乾感慨地说。

作为学科带头人,李超乾不仅在人才与团队、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佳绩,他也是《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急危重症医学杂志》等多家期刊编委和多个学术组织常委,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8部,他最近又专心投入一项“特别创作”——写作《简明自救互救技术手册》。

李超乾说:“这本小册子我只写5万字,想做成方便携带的‘口袋[本],专门教授基层医护人员、广大群众在面临危重病人时正确施救的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很看好我的书稿选题,约定在今年6月完成出版。”其实,他要向普罗大众传递这样的理念——应急救护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减少伤残,为专业医护人员赶到事故现场争取宝贵的时间。

化解生命“有毒素”

国内目前在急诊科工作时间最长的在职专家;拥有蛇伤治疗特效药的独门绝招,被喻为“中国蛇毒克星”——这位神奇的专家,就是医科大一附院急诊科教授李其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30多年,李其斌在急诊一线辛苦并快乐着,每年接诊许多因蛇咬伤中毒的病人,挽救无数危重病患的生命。

一位农民工被毒蛇咬伤,送到医院急诊科时,病人脸色发青,呼吸麻痹,生命危在旦夕。李其斌赶到诊室,顾不上伤者身上的脏污,查看伤处、判断致伤的蛇种,然后精准操作下药解毒,几经波折,最终从死神手中夺回农民工的生命。

李其斌说:“南方蛇类较多,在田间劳动的农民时常被蛇咬伤,剧毒蛇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效化解蛇毒,才能更好地保全伤者生命。”

蛇伤中,眼镜王蛇咬伤中毒致死率很高,李其斌决心攻克这一难题。经过数年努力,李其斌首次在国际上获取并克隆眼镜王蛇毒神经毒素基因,发明HPLC微量蛇毒蛋白功能无损快速分离法,攻克了世界最大毒蛇眼镜王蛇咬伤中毒患者的心肺脑复苏治疗难题,发现并临床应用多种蛇伤急救及危重症抢救方法,把原来几乎是100%死亡率的眼镜王蛇中毒历史,改写成抢救成功率达93.5%的新纪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他还在国内首次发表红脖游蛇咬伤严重中毒的临床病例,研究阐明蛇伤DIC样综合征的发病机理,研制成功冻干抗海蛇毒血清并在国内外使用,效果明显,为中国沿海百姓各种海蛇咬伤中毒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

李其斌喜欢琢磨改良治疗技术和方法。一年夏天,基层医院求助称,收治的一个蛇伤病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有效止血。李其斌赶到现场,见院办公桌上有龙眼,他剥出一颗龙眼核并消毒后,用医用棉球包裹压在伤者伤口上,再用胶布固定,血立刻被止住。旁观的基层医生们惊叹不已,李其斌说:“这种包扎方法,我称为点压止血法,医生在急诊现场,不一定有各种完备的设施,要善于利用各种条件救治病人。”

2003年“非典”期间,医科大一附院收治一名非典病人,李其斌带领18人的医疗组进入隔离病区,为了让大家放松紧张的心情,李其斌建议从病区回到生活区后,大家就是兄弟姐妹,他当家长,由此,整个医疗组感觉有了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力量,成功抢救了非典病人,并且无一人感染,赢得一片喝彩,李其斌被中组部授予“全国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延续生命“心电图”

今年1月的一个冬日,医科大一位医生的老父亲突然感觉胸痛不适,他直奔急诊科,却倒在门口。急诊科主任朱继金闻讯从二楼办公室赶下楼,指挥医护人员开通绿色通道将老人送入ICU,他亲手施救,终于挽回老人的生命,并且愈后良好。老人握着朱继金的手说:“儿子经常叮嘱我,胸痛别打电话找人,直接到急诊科才有保障,果然是对的。”

朱继金说:“患者的信任,对我们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朱继金在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冠心病急重症诊断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方面造诣较深,曾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专著编写3部,兼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广西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学会AHA初级和高级生命支持导师、世界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PTC)导师。

作为一名“护心专家”,朱继金告诉我们,近年来,我国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急剧攀升,广西冠心病防治形势严峻。2月12日,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单位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揭牌,这是广西首家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的省级冠心病诊疗救治中心,“落户”急诊科,旨在有效降低广西全区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冠心病等急症的死亡率,给急性胸痛病人提供最迅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的绿色通道服务。

朱继金说:“心脏之于人太重要了,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挽救并延续一张张心电图的正常值。”

有人戏称急诊科的医生为“万金油”,说他们“周身是刀,却没有一把利”,对此,朱继金直言:“如果把医院比作一个战场,急诊科就是前沿阵地,没有过硬的本领,很难担当‘冲锋陷阵的重任,但是没有团队的综合实力,急诊科、急诊人才小高地也担不起‘尖刀连的职责。我们这个团队靠长期的磨炼、协作形成的战斗力,使我们在面对急危重病例时,充满信心。”

合力搏动生命“最强音”

进入21世纪,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特大交通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广西是沿边、沿海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急诊和应急救援任务繁重,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广西随时要担当局部地区的国际救援任务。因此,建立一支“招之能上、上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立足我国西南地区、辐射东盟及周边地区的急诊与医学救援队伍极为迫切。

而在我国,由于普遍存在急诊急救人员多学科知识要求高、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等问题,人才难题长期困扰急诊医学发展。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历届领导、急诊科主任对此高度重视,赵劲民校长在任一附院院长时更是提出“只有精英才能去急诊科”的口号,从而使一附院急诊科整体水平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为急诊小高地的建立打下扎实基础。

急诊小高地的设立,加快完善了广西医科大急诊和医学救援的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近五年,科室共培养本科生近1000人、硕士生近40名、博士生5名。2011年始,作为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国性示范基地,接受区内外进修生超过200人,为其他医院培养了大批急诊急救人才,促进广西急诊事业的发展,并为广西培养大量卫生应急救援人员;还依托国家初级创伤救治培训中心(PTC)和美国AHA广西医科大学培训中心,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培养大量创伤救治和心肺复苏专业人员。李超乾、朱继金、李其斌、张剑锋、赵会民、黄霜霞、黄翠青等业务骨干带领团队先后在南宁、柳州、玉林等地指导和参与当地的大型应急救援演练,还经常到社区、学校宣讲自救互救及科学救援知识。

急诊小高地的领导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使教学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临床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如“雾化吸入草分支杆菌防治哮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蛇毒及蛇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科研成果已在临床较广泛推广,使数以万计患者受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防治哮喘的药物组合物、手动变速螺丝刀两项专利技术已获批准。

同时,急诊小高地依托人才平台带动全区同行开展业务培训、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以及科普活动,既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也提高了市民和学生的院前预警、自救互救及科学救援能力,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并力争建立“中国—东盟急诊与应急救援综合培训演练中心”,促进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高广西乃至中国在急诊与应急救援领域的地位。

急诊小高地的专家常年参与组织、指导、协助全区重大医学救援工作,是广西卫生应急救援队依托单位,该救援队是统一装备、统一标志的半军事化管理的卫生应急救援队,主要承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任务。急诊小高地每年举办两期医学救援应急演练;承担政府重大事件如中国—东盟博览会、重要的政府工作会议、重要的体育赛事等的保健任务。

急诊小高地具备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重视急诊急救科研,毒蛇咬伤救治曾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创办并主编《蛇志》;李怀鹏教授参编全国本科统编教材《内科学》;近几年来陈蒙华教授牵头的心肺复苏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SCI收录的国际期刊上发表10多篇论著,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李超乾教授在哮喘、ARDS、MODS等的研究先后3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近年主编《医学科研入门》、参编本科教材《急诊医学》、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急诊医学》以及卫生部主编《临床诊疗指南》的“急诊医学分册”和《中国灾害救援医学》等。

急诊小高地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密切: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同济医院、中山大学以及日本、美国等国科研机构长期保持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

李超乾告诉我们:“急诊人才小高地的终极使命,是合力搏动生命‘最强音,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附院高地急诊科
专家集体跳槽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燕晗高地
高地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发挥工会参与职能 推进附院建设文化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