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后肢体偏瘫效果观察
2015-03-12河南省扶沟县中医院心脑血管科河南扶沟461300
杨 勇(河南省扶沟县中医院心脑血管科,河南 扶沟 461300)
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后肢体偏瘫效果观察
杨勇
(河南省扶沟县中医院心脑血管科,河南扶沟461300)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后肢体偏瘫的效果。方法:7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加普通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加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后肢体偏瘫效果较好。
[关键词]中风急性期;肢体偏瘫;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
脑中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脑中风致死率逐渐减少,但中风使患者出现言语、运动、意识等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1]。笔者采用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后肢体偏瘫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8例均为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急性期后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34~75岁,平均(59.43±1.36)岁;病程8天~1年,平均(2.72±0.43)个月;脑出血21例,脑梗死18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35~74岁,平均(60.12±1.20)岁;病程6天~1年,平均(2.33±0.57)个月;脑出血22例,脑梗死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止血、脱水、营养神经、抗炎等。待患者各项体征稳定48h后行针刺治疗。
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法进行治疗。先用0.40mm×25mm~0.40mm×75mm毫针,以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以《针灸治疗学》为参照选穴曲池、外关、手三里、环跳、合谷、足三里、昆仑、解溪等,不含督脉经穴和肾穴。
治疗组:给予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进行治疗。主穴为三阴交、双侧太溪、大椎、肾俞、命门、太冲、合谷、至阳。配穴为风池、外关、井穴、髀关、双侧足三里等。先用0.40mm×25mm~0.40mm×75mm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
3 观察指标
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评定两组肢体运动功能。100分为满分,下肢满分34分,上肢满分66分。
采用Barthel指数对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100分为满分[2]。
4 治疗结果
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9 50.36±4.64 78.91±4.07*△对照组 39 51.62±4.25 62.84±3.97*
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Barthel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Barthel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9 24.42±3.29 52.18±3.22△对照组 39 23.47±3.14 36.72±3.20*
5 讨 论
脑中风是因脑部血管阻塞或血管突然破裂出现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而导致脑组织损害,其中瘫痪影响最大[3]。脑中风属中医“萎证”的范畴,多因正气不足和气滞血瘀导致。治疗应注重补肾通阳与行气通络[4]。选患肢井穴促进患肢远端活动的恢复。侧卧位针刺,选上下肢前后的阴阳经络经穴有助于通经活络、益气活血,平衡阴阳。选督脉命门、至阳、大椎通阳气,以风池、合谷、太冲开全身气机。选足阳明胃经经穴的足三里能通经活络、补气益血。选足太阴脾经三阴交,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太溪能够调理肾阴,补肾养阴。
补肾通阳行气针刺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后肢体偏瘫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王幸,马文明,房慧岭,等.“偏瘫九针”配合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2):1117-1119.
[2]梁燕.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0):116-117.
[3]谢明花,刁俊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65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 (2):38-39.
[4]张冬梅.中药足浴联合肢体按摩治疗中风后偏瘫3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河北中医,2014,36 (12):1882-1883.
[收稿日期]2015-07-16
[中图分类号]R246.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5)12-11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