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料库文体学视角下《喜福会》的N词语块分析

2015-03-12张晓燕

关键词:福会喜福会文体学

张晓燕

(集美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世界性的妇女文学蓬勃发展,在美国华裔作家群中,女作家如王玉雪、汤亭亭、谭恩美的创作尤为不俗。她们通过描写自己和先辈的生活,展现身处美国边缘生活的华裔群体特有的经历和体验,开创美国华裔文学新流派。这些美国华裔女作家多以女性为创作主体,以其生活为题材,创作出富有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而那些“由女性作为写作主体的,并以与世抗辩作为写作姿态”[1]的文学形态亦被称为女性文学。华裔女性文学逐渐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美国文学话语体系的主流。以在华裔文学中颇具影响力的谭恩美代表作《喜福会》为例,截止到2015年7月在中国知网以篇名“喜福会”搜索到917条结果,其中不乏叙事学或系统功能文体学视角的文章,但鲜有从语料库角度对语言和文体的分析。本文试从语料库文体学角度,基于文本调查,分析该华裔女性小说作品中具有典型特征的高频语块,并进行搭配同现分析,进而探讨其在小说文本风格和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

语料库文体学,是将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范式和文体学研究相结合而催生的新兴研究领域。Hardy将其定义为“使用语料库语言学工具和方法教授及研究文体学”[2]。尽管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范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然而真正发展则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迅猛发展开始。基于语料库研究文学作品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文学文本的语言及文本意义纳入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范畴。Martin Wynne曾在Stylistics:Corpus Approaches一书中提出,文学文体学的典型研究方法是将语言科学的分析方法及范畴化系统应用于诗歌、小说及散文等题材的研究,而将文体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3]。国内学者也达成共识,认为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是对传统文体学的一种有效补充[4],语料库文体学和文学的融合可以帮助挖掘文本隐含的意义,并进一步拓展和加深读者对特定文类的认识[5]。但国内语料库文体学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主题词检索层,较少涉及其他语言单位,如词类、句法及语篇层面的分析,并且将语料库用于文学作品研究相对比较简单、模式化,对不同文学问题和不同小说题材的研究尚待拓宽和发展[6]。本研究试从语料库文体学角度,利用Antconc分析软件,对《喜福会》的语块使用进行研究,分析作品中高频语块的特征及作用。

Biber等研究者在Th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中将“语块”定义为:“三个或三个以上词组成的,在某一特定语域里频繁地成串出现的词列”[7],或称多词序列、多词单位、程式语、短语、词簇、词块等。笔者在中国知网分别以常用的“语块”“词块”“词簇”“语簇”为关键词全文搜索,发现“语块”的称谓使用最多,故采用“语块”这一普遍用法。如今语块研究已成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句法的一个主要领域。Sinclair认为“语言具有短语倾向”[8],语块能“将大批量语言信息高速浓缩、简化,从而呈现语言使用的潜在模式”[9],李文中也认为语块“体现了语言运用的预制性、惯例性及模块化特征”[10]。说明语块可以很好地用于研究文本的主体性特征。它根据多词单位所在的语境将句子中高频词的组合归类,再利用语料库软件统计,甄别作家句法风格。所建的语块表可以帮助获得词表中所列单词的上下文语境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单词所在文本的宏观语言特征[11]。语块研究不仅已成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而且很多研究都将语块作为语言中的意义单位研究[12-14]。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方法,主语料库采用英文电子版《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对比语料库则采用Brown语料库中的小说子语料库。研究中,采用Antconc语料库检索软件检索文本语块的总体数据和特征,再利用其中的N-gram功能,提取高频的三词、四词、五词、六词语块,分析频数排在前30位的语块,然后分析高频语块的结构和功能,得出结论。

(一)研究问题

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喜福会》作为女性小说,其核心语块有何特征?相比于其他文学作品,其语块的特征和功能有何异同?

《喜福会》小说中的语块在小说主题和情节方面有何作用?

(二)研究步骤

分别建立主语料库和对比语料库。主语料库《喜福会》小说英文文本字符数为96 946,类符数为8 310。对比语料库Brown语料库中的小说子语料库字符数为282 580,类符数为20 654。利用Antconc的N-gram功能,分数次分别对两语料库进行计算和提取,各提取出三词语块列表、四词语块列表、五词语块列表和六词语块列表。

按频数提取前30的语块,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语块进行搭配同现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在小说文本风格和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语块的总体数据与特征

表1列出《喜福会》小说和Brown小说作品语料库中前5个高频语块及共现举例。可以看出,《喜福会》小说和Brown小说作品在语块使用上有一定相似性,但相似性不大。三词语块中,“I didn’t”“didn’t know”“don’t know”“I am not”“I did not”有类似共现。四词语块中,“I don’t know”“I didn’t know”“I didn’t want”等有共现。五词语块“I didn’t know what”“I didn’t want to”“ At the end of the”等有共现。随着语块长度的增加,一些语块仅出现在个别作品中,比如六词语块中“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the other side of the cove”各出现4 次,只在《喜福会》中出现。因此可以认为,以第一人称搭配相应助词的语块普遍适用于篇章中,如I didn’t,I didn’t know,I don’t know,并且连接的谓语动词以“know”“want”居多,但随着词数量的增多,其篇章使用范围减少。小说中,否定缩略式的多处使用一方面显示口语文体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物心理或动作的否定,体现出叙事者待人处事时的怀疑、否定态度。

(二)典型高频语块分析

1.人称语块。观察发现,《喜福会》包含人称代词和角色名称的语块数量最多,达69条。含“I”语块有44条,含有“mother”词的语块达10条,含有“she”或“her”的语块也有7条。最高频的是含有“I”词的语块,说明这是一个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的小说。但凡叙事皆聚焦于一个特有的视角(即叙事者)叙述故事。作家正是通过这个叙事者,传达作品信息和内涵。而第一人称回顾叙事时,通常具有双重聚焦的功能——无论“我”是主人公还是旁观者,仿佛有两种眼光在交替[15]。再观察文本索引,发现“I”在小说中是多个角色的代表,不仅有女儿的视角,还有母亲的视角,说明从叙事视角看,小说让叙事者和多个人物合一,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视角讲述两代人(即母亲和各自儿女)的故事,从而印证《喜福会》的框架式结构。“I”时而指母亲,时而指女儿,是因为小说第一和第四部分是四家母亲们的叙述,第二和第三部分是女儿们的叙述。可见,《喜福会》是一部以女性为主体话语的小说。四位母亲与四个女儿以讲述故事的方式诉说女性生存状态与情感体验,在以女性为主体的独立叙事空间恣意倾吐喜怒哀乐,冲破男性话语霸权的桎梏,找回表明“自我”的声音[16]。

表1 《喜福会》和Brown语料库三词、四词、五词、六词语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

再以“I”为关键词检索上下文发现,与“I”高频搭配的谓语基本上都是心理类动词或情态类动词,如know,want,could等,并且很多以否定式为语序。基本搭配模式如:第一人称代词+否定式+心理类动词/情态类词。半数以上的含“I”语块搭配否定语气,表明对自己所表述命题的不肯定或不知道;或表达自己对命题的某种意愿或猜测,如“I feel as if I were”“I feel as if I had”,总体上呈现一种非决然的、模糊的、犹豫的或语气缓和的立场态度。而“I”在上下文检索中则是母亲或女儿的叙事视角。这也说明其中一些母亲或女儿在小说文本中以不自信、犹豫的性格特征体现出来。

另外,“my mother’s”在小说中出现 66次。“my mother was”出现21次,相比而言“father”只出现1条,男性的缺席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女性的独立。此外,《喜福会》中母亲在教育女儿方面起着比父亲更重要的作用。母女关系主题是引起读者广泛共鸣的主要因素[17]。

而在Brown语料库,有49条含人称的语块。除第一人称外,还有第二人称“you”,第三人称“he”“she”“it”。其中,含“I”的语块有25处,以“I don’t”“I don’t know”“I didn’t”“I’m going to”“I’ve got to”为高频使用。基本搭配模式为: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否定式)+心理类动词/情态类词。这里否定搭配也占一定比例,说明主语料库和对比语料库文本都符合语用语义常态,即整体呈现模糊的或语气和缓的态度立场,常表达“我”的心理活动,说明自己不了解、不确定的态度。需指出的是,对比语料库在人称使用上明显更加多样,而主语料库在人称使用上主要是“I”“mother”和“she”。

高频人称语块体现《喜福会》小说叙事主要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然而第一人称又有“mother”“daughter”身份的象征。谭恩美以此构建一个以母亲或女儿女性叙事者为主体的相对独立又不受干扰的女性叙事空间。

2.as if语块。“as if引导的词簇通过虚构不真实的、不大可能发生的场景,从人物心理、行为、外表等方面对人物角色进行刻画,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明。”[18]《喜福会》中含有as if引导的表示虚拟的语块有12处,按频次高低分别为“as if she”“as if I”“as if she were”“as if she had”“as if I had”“as if I were”“as if he were”“feel as if I were”“felt as if I had”“I feel as if I”“I feel as if I were”“feel as if I were in”。其中,as if引导的语块多搭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特别是以女性第三人称为主,主要为“as if she”和“as if I”。表明as if引导的语块多对女性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外表、行为和心理进行描写。进一步对“as if she”和“as if I”进行concordance功能检索,部分索引结果如下:

(1)外貌描写

① …… weekend,“Auntie Ying says in a way that sounds as if she were proud to be the first with this big news.”……

② …… And the girl’s eyes run back and forth,so shy,as if she had never considered this before.And suddenly!……

③……and then the rest of her teeth opened wide as if she were going to swallow me down in one piece……

(2)动作描写

④……named Big Wind.Huang Taitai seemed restless,as if she had an itch in the bottom of her shoe.I heard he……

⑤……still plucked her forehead bald and always walked as if she were crossing a slippery stream,two tiny steps a……

⑥……ropped my hand and covered her body with her arms as if she were naked,unable to do anything else.……

(3)心理描写

⑦……jauntily in rhythm to her walk.And then,as if she knew that I was thinking about her,she turned he……

⑧……her shoulder.Her other daughters.And now I feel as if I were in Kweilin amidst the bombing and I can see……

⑨ …… You look like Negro Chinese,”she lamented,as if I had done this on purpose.The instructor of the……

可见,“as if she”或“as if I”引导的语块多从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对“she”和“I”(母亲和女儿们)进行刻画,其中以外貌和动作居多,这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人物生动形象的外在特征,进而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小说中,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第一代移民,而女儿们在美国出生成长,是已接受西方文化的二代移民。由于时代、成长环境、生活经历、语言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母女之间总是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从“she lamented,as if I had done this on purpose”“The aunties are looking at me as if I had become crazy right before their eyes.”读者仿佛看到母亲及阿姨辈对“我”的失望;从“She stared,as if she were examining me,as if she recognized me.”也见到母亲的试图理解。最后在爱的内引下,双方从一开始不理解甚至是对抗,到最后的理解接受。作品中多处使用as if描写虚构、不真实、不太可能发生的场景,深入刻画人物的细节动作、神情以及琐碎生活,使母女两代人的冲突格外形象生动。另外,与男性的理性化思维相比,女性会更偏重感性与直觉,因此女性在写作中会无意识地从感觉、情感和心理的潜意识中寻找表述方式,因而在表达上具有朦胧性、多义性、暗示性和隐喻性等诗性特点[16]。as if作为引导体现出一种虚拟朦胧感和暗示性,呼应作家从感觉、情感、心理探求潜意识。正是小说女性叙事者回忆的情节、零星的往事、模糊的回忆和由as if引导的句子描写的琐碎生活片断构成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空间。这是由谭恩美虚构出来的华裔母亲和女儿们两代人相处的空间。

3.时间地点语块。与时间和地点相关的语块在关键词表中有28条,表示地点方位的语块为:“in front of”“on top of”“the Joy Luck Club”“the other side of”“on top of the”“other side of the”“on the other side”“the other side of the”“in the middle of the”“the First Chinese Baptist Church”“on the side of the cove”“at the end of the”“at the mah jong table”“the other side of the cove”“on the side of the road”“my uncle’s house in Ningpo”。其中“the Joy Luck Club”出现10次,“at the mah jong table”出现6次,说明故事主人公日常活动场所。表示时间的语块为:“the first time I”“for the first time”“the middle of the night”“before the lunar new year”“day of the eighth moon”“days before the lunar new”“fifteenth day of the eighth”“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days before the lunar new year”“fifteenth day of the eighth moon”“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eighth”“day of the Festival of Pure”。不难看出,这些词蕴涵中国文化。母亲们闲时打麻将、包饺子,以及喜福会的建立,都是其对故乡中国的思念之情。尽管移民他乡,但是仍处于孤寂之中,也许寻找与中国有关的一切才让她们感到骄傲。这样的中国传统观念深深植于其饮食习惯、日常活动以及教育方式中。多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时间地点语块,一方面以其浓郁的神秘、富有异国色彩的东方文化深深吸引西方读者,另一方面营造出小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正是中国传统父权观念使母亲们陷于与命运的抗争中,在双重矛盾中痛苦挣扎并探寻自我。

4.含情态动词的语块。人有时需要以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意见,以便在不自信时既保有余地又不影响意思传达。而这常通过情态动词实现。可以说,不同情态动词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的内在情感,反映说话者的态度和观点。说话者为使自己的观点听起来更加“客观化”,会借助一些低值情态动词,如“could”“might”等[19]。人称代词“I”接续“could”,在文本中达 160 处,主要有“I could”“I could not”“I could see”等,进一步发现“I could”后多接“hear”“see”“feel”“imagine”等感官动词。

文中母亲们或女儿们在表达时多用情态动词“could”,这是因为使用“could”会让语气变得更加委婉、客气,或使推断更加不确定,露出含糊和犹豫的语气。“在同一语境中对不同情态动词的选择和使用恰恰反映了说话者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准则。”[20]

5.模糊限制语块。Lakoff曾指出:女性在言语中会频繁使用“I think”“I know”“sort of”“I guess”等模糊限制语,从而回避直截了当的表态[20]。《喜福会》文本中也多次出现模糊限制语块,前30个高频语块中,“I think”在文本中的使用达62处。“I know”则出现59次。对其进行相应检索,检索条部分摘示如下:

① ……in Kweilin,before the Japanese came.That’s why I think of Joy Luck as her Kweilin story.It was the……

② ……can’t see any differences?That’s how troubled I think he is by my mother’s death.“Will you look at……

③……He speaks the best English,almost accentless.I think my mother’s English was the worst,but she always……

④ ……you again,”she says.“Been a long time.”I know this is a polite gesture on the Joy Luck aunties’……

⑤ ……at me, then at the painted lady.Of course,now I know the tree-trunk lady was the old village matchmake……

⑥ ……next morning and showed she had done her job.But I know what really happened,because I stayed up all……

笔者发现,文本中“I think”多引自母亲或女儿所言或内心活动。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使其成为女性语言的显著特征。这一事实也说明母亲或女儿们在许多时候说话不确定、注重礼貌、缺少自信、缺少优势、缺少地位以及权势[21]。Lakoff在其著作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语言和女性的地位》)一书中提到:“女性的边缘化和无力感既反映在她们想要说的话语中也反映在她们实际交谈方式中。恰当的女性话语应避免表达强烈的个人情绪,女性更青睐于表达自己的不确定性,她们对主观世界的表达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21]除高频使用“I think”“I know”,文本还用诸如“sort of”“you know”“I guess”等模糊语,可以说长期形成的男女不平等观念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导致女性的自卑心理,其固化意识又影响女性语言特征的形成。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的N-gram功能,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喜福会》小说中的语块分析发现:首先,《喜福会》小说语块与其他英文小说作品语块使用有一定相似性,但仅在三词语块共现较多。《喜福会》有自己独特的语块使用特征,如在人称语块中,多出现以“I”“mother”和“she”为主的人称代词,且第一人称代词高频搭配否定式心理类动词/情态动词,说明小说构建一个以母亲或女儿为主体的叙事空间,呈现出文本中女性角色(母亲或女儿)的不自信、犹豫的性格特征。其次,谭恩美善于使用虚拟语气搭配第一人称和女性第三人称,如利用as if语块烘托虚拟、不真实的场景,进一步刻画女性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高频使用含情态动词could语块和“I think”“I know”语块,进而体现文本中母亲和女儿们表达内心想法时的礼貌、委婉和模糊不确定,女性语言的显著特征可见一斑。此外,作家在小说中利用大量的时间地点语块说明主人公日常生活场景,不仅赋予小说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也表明女性主人公的华裔身份以及深植于心的中国传统观念。

社会因素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女性语言的特点,否定、虚拟、模糊以及时间地点语块的使用体现出华裔女性情感丰沛、礼貌周全、传统贤淑却又缺乏权威、犹豫不决、逆来顺受的特征。作为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谭恩美,本身也处在双重边缘化的弱势位置,当她以细腻而敏感的笔触切入女性世界,书写《喜福会》女性群体对命运的抗争和独特的思考,多层面探讨母女关系、文化冲突等问题时,必然会流露出长期受双重社会文化压制的女性意识,其文本也折射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本文利用语料库文体学方法,着眼于小说文本的遣词特点,分析《喜福会》作品语块包含的女性主义特征,客观反映作品中的母女关系和作品的主题意义。这种量化的检索和分析可避免以往对文学作品的主观判断,提供更客观的分析方法,显示语料库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强大功能,也为华裔女性小说解读提供另一种视角。

[1]王侃.“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J].文学评论,1998(6).

[2]Hardy,Donald E.Corpus Stylistics as a Discovery Procedure[C]//Greg Watson,Sonia Zyngier.Literature and Stylisticsfor Language Learners: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3]Wynne M.Stylistics:Corpus Approaches[M]//K Brown.Encyclopa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Oxford:Elseveier Science,2006.

[4]卢卫中,夏云.语料库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研究的新途径[J].外国语,2010(33).

[5]任艳,陈建生,丁峻.英国哥特式小说中的词丛——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体学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5).

[6]杜爱玲.文学作品的语料库研究范式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13(3).

[7]Biber D,S Johansson,G Leech,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99.

[8]Sinclair J.Trust the Text:Language,Corpus and Discourse[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

[9]Scott M,Tribble C.Textual Patterns:Key Words and Corpus Analysis in Language Educa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10]李文中.中国英语新闻报刊中的词簇[J].中国外语,2007(3).

[11]许展.基于小型自建语料库谈狄金森诗歌的主题意义[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2]王立非,钱娟.我国学生英语演讲中的语块特点:基于语料库的考察[J].外语学刊,2009(2).

[13]卫乃兴.中国学生英语口语的短语学特征研究——COLSEC语料库的词块证据分析[J].现代外语,2007(3).

[14]Partington A.Utterly Content in Each Other’s Company:Semantic Prosody and Semantic Prefer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4(9).

[15]申丹.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上的差异[J].外国文学评论,1996(2).

[16]戴莉.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喜福会》中的概念隐喻[J].外国文学,2010(10).

[17]刘昀.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18]陈婵.爱丽丝·门罗小说中的词簇特征及其功能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文体学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

[19]赵丹.英语情态动词的语用界面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1).

[20]Lakoff 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1975.

[21]李福印.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的社会语言学探讨[J].外语研究,1995(4).

猜你喜欢

福会喜福会文体学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The Study on Cultural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论《喜福会》中麻将游戏的文化建构意义
Analysis of Discourse of The Joy Luck Club with Face Theory
Analysis of Discourse of The Joy Luck Club with Face Theory
《喜福会》文学评论初探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