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评价的“八纲辨证”法
2015-03-11周勇
近些年来,班级文化这种新型管理方式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推广,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理念与方法层出不穷,“班级文化”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概念。然而,面对身边班级文化建设的鲜活案例,因为缺乏简单有效的评价标准,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却往往不知如何有效评价。这不仅不利于班主任深化班级文化建设,更不利于学校组织班级文化的评比活动。班级文化有其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内在逻辑及相应的复杂体系,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学校组织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就容易失去方向。这种评比评出来的有可能是行政意义上的优秀班级,而不是教育意义上的优秀班级。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将复杂的人体机能信息概括为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等四对关系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很好地体现了中医“执简驭繁”的特点。有鉴于此,本文将反映班级文化状况纷繁复杂的信息概括为四种对应关系,提出班级文化的“八纲辨证”,以期为班级文化评价或诊断提供参照。
一、虚实辨证
班级文化建设的本质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强化和视觉强化,使班级成员形成与班级目标相符的共同心理特征。简单地说,就是要使班级全体成员在思想认识上解决“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去学习”这两个基本问题,前者是班级价值观,后者是班级精神。解决好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班级文化才能做好与班级目标的匹配。班主任所开展的活动、设立的标识,都是为这两个基本问题服务的。以此为标准进行判断,能够解决并落实上述两个基本问题的班级文化为实,即使形式上很朴素也不影响其效能。反之,未能解决和落实上述两个基本问题的班级文化则为虚,就算形式多姿多彩也难发挥其匹配作用。
判断班级文化是实还是虚,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考察班级文化的整体概念设计,主要看班级价值观和班级精神是否有助于解决班级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如果班级文化整体概念设计模糊不清,班级价值观与班级精神的职能分工不明确或者配合不力,不能形成支持班级目标的内在逻辑性为虚;反之为实。二看班级文化的核心概念即班级价值观、班级精神等是否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淀而来。脱离班级学生成长经验的漂亮口号,只能使班级文化成为中看的花瓶。比如:某班主任提出的班级精神是“我们与众不同”,但看不出该班成长过程中鲜明的“与众不同”特征。三看推行班级文化建设以后,班风班貌是否有明显改善。前两种方法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才能掌握可资判断的信息,第三种方法则比较简单直观。如果班级文化建设如同推行一场新政,轰轰烈烈的形式完成以后,班风未见好转,学生成绩未见提升,班级文化的匹配作用就没有形成。尽管匹配作用的形成需要班级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出现,但该方法仍不失为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第三种方法作班级文化的虚实诊断时,要避免将班级文化评价庸俗化,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为标准。班级文化发挥其匹配作用,学生成绩提高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然而班级目标追求的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除成绩提高外,还有思想认识提高、行为习惯改善、能力素质提升等。
二、刚柔辨证
如果虚与实反映班级文化的匹配作用,即班级文化是否发挥了对班级目标支持作用,那么,刚与柔则反映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通俗地讲就是班风是否已经成型。班级文化一旦成型就会产生惯性,会比较稳定而难以改变。构造强度大的班级文化为刚性文化,构造强度小的班级文化为柔性文化。对班级文化构造强度的判断,一是考察班级文化的要素构成是否全面,二是不同层次的要素之间是否像齿轮那样形成咬合。按照主流划分方法,班级文化构成要素主要分为班级精神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只要上述三个层面要素有明显欠缺,或者要素齐全但相互之间未产生咬合,其构造强度就不高。
班级文化匹配作用的有无、强弱与班级文化的稳定性之间,既有一定的关联性,又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考察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需要与对班级文化的虚实诊断结合起来。比如:构造强度偏低的班级文化,即使是具有匹配作用的“实”文化,也会面临班级文化变异而可能丧失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的问题。又如:不具备匹配作用的虚文化,如果构造强度较大,就会形成负面的班级文化惯性。这种情况在实践中表现为班风差而很顽固,要进行矫正比较困难。如果进行校级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可以考虑以“虚—实”和“刚—柔”,即班级文化的功能(fuction)和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structure)两个维度,建立班级文化F—S二维矩阵分析模型。(见表一)
A区间代表的是惯性班级文化,其主要特征是:构造力强,对班级目标的战略匹配作用弱;其管理方略应该是对班级精神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可能因为其构造强度大而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也存在重新建构班级文化的可能性。B区间代表的是健康型班级文化,其构造强度和匹配作用指标双高,因而是理想的班级文化目标,其管理方略应该是认真维护和积极创新。C区间代表的是颓废型班级文化,其基本特征是:构造强度和匹配作用指标双低,因而是最需要改造的班级组织文化。尽管如此,但因为其文化构造强度小,所以改造的努力可能相对于惯性文化来说要容易些,只要对班级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定位,调整是比较容易的。D区间代表的是潜力型班级文化,该类型的班级文化尽管构造强度小,但因其匹配作用强而代表了健康的发展方向,只要在保持这种趋势的基础上,着力加强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夯实班级文化的基础就行了。
三、宽严辨证
自古以来,处理宽与严的关系就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古代为人处世的经典读物《菜根谭》中就有“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的名句。后人用来纪念诸葛亮的成都武侯祠,也有“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名联。我们的古人不仅概括出“宽严相济”的基本原则,也总结了“先严后宽”的具体经验。这些思想对于判断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通过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宽严辨证,可以考察班级文化多方面的特征。首先,宽严关系可以考察班级文化的舒适程度。班级文化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创造舒适的班级心理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成长。班级文化的舒适程度是反映班级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实践经验表明,学生最喜欢“玩又玩得开心,学也学得扎实”的班级环境,这应是班级文化建设比较理想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班主任和学生都比较轻松,也学有所成。相反,需要班主任的强力措施才能维持班级秩序的班级,或者虽然形成比较好的班级管理秩序但班规严厉,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便会形成一种令人感到压抑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班级环境中,不仅老师觉得累,学生也会觉得烦。其次,从宽严关系可以考察班级文化的发展阶段。笔者曾参照英文原版的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对自己的班级文化建设实践进行总结提升,将班级文化的生命周期概括为启动、积淀、成熟、变革等四个阶段。一般而言,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启动阶段,班级环境“严”的特点突出,随着班级文化的发展,“严”的特征会越来越少,“宽”的特征会越来越多。最后,从宽严关系可以考察班级文化的运转机制。班级文化运转机制可以从自律与他律的比重关系进行考察,“宽”的背后是自律多而他律少,“严”的背后是自律少而他律多。
四、同异辨证
好的班级文化必然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二者中任何一项的缺失都将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不足。其科学性体现班级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即班级文化的“同”;其艺术性体现班级文化的特殊性,即班级文化的“异”。从“异”的视角考察,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全体成员在成长过程积淀起来的班级优势和特色。班级文化就是班级特色,世界上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班级文化。同异辨证的分析模式不同于虚实辨证和刚柔辨证的“非此即彼”,而同于宽严辨证的“此消彼长”。通过同异辨证可以综合考察班级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能够有效反映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班级文化的同异辨证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学习与创新的关系。班级文化建设的起因不外乎两种情况,即学习运用班级文化的理论或学习班级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如果班级文化建设只是照搬一般理论或者成功经验,而缺乏依据班情进行的创新,没有积淀本班的特色,其班级文化建设的艺术性就必然有所缺失,从而其质量就有待提高。以学习魏书生管理模式为例,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其中的原因就是没有吃透魏书生管理模式的实质,因而只学其形,未能与班级的特点结合起来。第二,考察班与班之间的文化差异。实践经验表明,班级文化建设容易受到同年级其他班级文化的影响,它们会在一些具体举措上形成相互模仿。因此,衡量班级文化的质量需要透过同年级班级的相似举措去考察其班级精神文化的差异。如果所学习的外班管理措施未能与本班班级文化的内核结合起来,那么,该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显然是欠火候的。第三,深入了解班主任管理模式的演变。实践表明,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管理套路,在其前后所带不同届的班级中,这些套路应根据不同届学生的特点去“求同存异”。既要保持已有套路的基本内容,又要根据新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这是分析班级文化质量的比较深层次的手段,其分析方法也相较于其他方法特殊,需要对班主任进行访谈或者对班级管理的相关文献作深度分析。
(为清晰说明班级文化“八纲辨证”的评判依据和评判内容,本文通过表二进行说明。)
表二:班级文化“八纲辨证”信息对照表
参考文献
[1]胡冬群.从“四对关系”看班主任的管理路线[J].教学与管理,2014(4).
[2]周勇.我是怎样建设班级文化的:一位博士的班主任生涯回顾与反思[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