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
2015-03-11王娇
王娇
精彩段落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líng)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文章导读
鼎湖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峰峦叠嶂,茂竹修林,古刹清泉,佳景无数。古往今来,赞美它的文章多不胜数,而作家谢大光独辟蹊径,另立新意,细致入微地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奇妙所见、奇特所闻、奇丽所感。极富韵味、充满意境,让读者仿如置身其中,读文的同时,耳边也犹如响起鼎湖山上泠泠淙淙的美妙乐韵。同时,作者不是单纯地赞美景色,而是从中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精读感悟
作者巧妙地采用移步换景手法,将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这幅优美的游记画卷按照作者游览的时间顺序逐渐被打开:先写“我”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接着写白天“我”过寒翠桥,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最后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描摹出来了。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一方面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另一方面要进行精心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
作者妙笔奏乐,理趣并生,文字如音符,谱出一曲山泉的绝响。作者以“听”字为题眼,先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细雨蒙蒙、绿树郁郁的山水画。在画轴徐徐展开之际,一首泉的天籁之音 “扑面而来”,分外清晰,格外悦耳。小溪多么像小提琴的“轻柔”声,涧水多么像琵琶的“清脆”声,无数道细流多么像大提琴的“厚重”声,飞瀑急流多么像铜管乐的“雄浑磅(páng)礴(bó)”声。声音或轻或缓,或高或低,汇聚成一支支交响乐,把读者带进了音乐艺术的殿堂,听到的是泉声美的音符,感受到的是作者澎湃的心曲。在这样的世界里,心灵得到净化,心中了然无尘。作家巧妙地安排了前部分文字,语句短,节奏急,所以读起来清脆跳跃,犹如深夜叮咚作响的泉声;而接连使用4个排比句式,具体描绘了泉鸣“层次”,句式长,音节缓,读来盘旋幽长,如琴声在山谷间回荡。赋予了山泉强烈的旋律美,音乐感很强。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piān),神驰(chí)心荡。
“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作者通过想像,将美感融入到泉中,真正揭示了泉的丰富内涵。泉是鼎湖山的灵魂,也是作家的至爱。他把山泉比喻成常常绕于膝下顽皮嬉戏的爱女,足见作家喜爱山泉之情。山泉是调皮的孩子,泉声自然便是“孩子如铃的笑语”。薄暮时分,庆云寺安详厚重的钟声“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精彩的比喻大胆贴切,极富人文情调,也引导着读者走向了更高的精神层面。因为读者不仅听出了泉声的美,更在泉声的美中将作品的美上升到了人生的哲理中,如“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使作品的思想进一步地拔高,为我们咏唱出了一篇生命的美文。
《鼎湖山听泉》是典型的美文,是游记散文中的珍品,活泼迸跳的山泉,美轮美奂的泉声,水到渠成的人生哲理,无不显示着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它不愧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游记散文中的光辉典范。
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年12月生于天津市,祖籍山西省。现为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散文《落花》,报告文学《天鹅之歌》。
互动思考
一山一水,一叶一花,都曾经走进你的眼帘,请通过想像,将美感融入美景中,并尝试着去揭示它们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