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个性 突出队魂 构建文化 相约文明
2015-03-11张卫华
张卫华
信阳市平桥区实验小学开展了“个性化”中队文化创建活动,提出以培育个性化的中队精神,构建个性化的中队文化为目标;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中队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
师生可以是更亲近的
个性化的中队文化,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情境,发挥自我潜能。各中队辅导员根据学校的培训宗旨和活动方案的指导与评价标准,挖掘队员资源和家长资源,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队员及家长三者之间逐步形成一个共同体。为了让教室更美,让环境更美,集中实现了协同作战、互帮互助的风气,我们让队员在投入劳作的期间感受到温馨而和谐,鼓励与温暖。
为了做好一棵集体心愿树,当教师剪出与队员人数等同的枫叶,让队员在枫叶上写上自己的愿望时,队员感叹地说:“好美的枫叶呀,我一定要好好写。”“我要先在本上写一遍再往上面写。”……
为制订好中队公约,教师在中队里组织召开多次班会。当最新的公约出台张贴时,队员们仰着小脸对老师说:“老师,我能做到。”“老师我还可以做的更好。”……
为布置好中队静态文化,教师加班加点,在顾不得吃中饭时,一向淘气的学生,竟不声不响地为老师送来盒饭,还附上一张纸条“老师也让我出点力吧!”……
为打理好绿化角的装饰,不等老师召唤,队员们便纷纷从家中带或到市场买各种精美而适宜室内生长的盆景,还自豪地说:“我的教室我做主”……
梅娟老师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知识奥秘,将整个教室以海洋为主题,布置出“心海扬帆”、“畅游书海”等多个板块,使队员仿佛置身知识的海洋,队员们无不感慨地说:“教室真的变美了!”
师生在互动中商议出每一个主题,完成好每一角的布置。正因此,让队员重新感受了老师,让老师重新认识了队员们。他们共同在网上收集、共同描摹同一幅画面、共同粘贴同一个板块,就在这众多的共同之中,各中队辅导员们和自己的队员彼此更亲近了、相处更融洽了、气氛更活跃了。正如辅导员张莉老师所说:“班级文化是一盒粘合剂,让我们和队员的心贴得更近了。”
教室可以是更美丽的
优美的环境不仅给学生增添了队员与生活的情趣,也极大地激发了队员爱学习、爱中队的热情。
为实现让每一面墙壁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的目标。教师们根据学校出台的政策,结合本中队特点及队员的建议,设置了四角、一台、一约,即“中队风采角”、“图书角”、“绿化角”、“展示角”,评比台和爱心公约。大课题不变,具体操作时根据需要自己定出风格和内容。同时要求,用好校务框,规范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以及队内各项工作安排表等,也可根据本中队情况进行其他栏目的布置,但必须体现个性、创新、美观实用、自然和谐。
根据要求,在布置中队文化中每个中队都要有自己的队魂、队训,经过前期师生的酝酿,一个个带有鲜明个性的特色口号应运而出:“创最好的中队,做最好的自己”、“自信、自律、自制、自立”、“精、静、净、竞”、“生活中学习,学习中创新”、“更高、更快、更强” 、“每一天都做一个精彩的我”等,无不显示着中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办公室里,手巧的教师从构思到领材料、从制作到张贴,可谓事无巨细,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配合得和谐默契。擅长手工的教师,帮这个中队剪只“飞雁”,帮那个中队剪朵“梅花”;书法好的教师帮忙写写标题,个高的教师帮忙张贴版面,再加上领导的督导。整个师生队伍在紧张而有序中呈现出高涨的热情。每一个角落都体现着独具匠心的文化品位,每一寸空间都充满着浓烈的读书求学气氛。师生齐心协力,绞尽脑汁,为队里添红加绿,聚众人智慧创中队亮点,使中队环境的布置处处散发光彩。正是这种协调合作,各个中队里文化味道蔚然呈现。
“绿化角”是各小队带的植物,新奇多样 :“蟹脚黄”、“玻璃翠”等等,一片生机盎然。且各中队为“绿化角”取的名称也各有千秋,如“绿色长廊”、“我家花园”、“植物角”、“今日花 明日果”、“观景台”、“心中暖春”等。有的中队还专门制作出植物身份证,将植物名称、生长特点及植物监护人的姓名,一并写在卡片上,贴在植物花盆旁,以提醒队员们了解并保护好植物,这一切无不体现着“绿色教学”、“绿色课堂”的绿色教育理念。
图书角里,各种各样的图书在师生的努力下安了家。各中队规范了以前的借阅和保管制度,并将图书角精心地美化一番。有的把印着一朵怒放梅花的扇子中醒目地写上“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此激励队员多读书,读好书;有的以教师寄语“让我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吧”引领队员走进书海;有的以花的成长为启示将“读是叶,品是花,写是根”的警句,告诉学生读的方法与技巧;有的以“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的格言,提示学生要有严谨而系统的读书作风与态度,再看图书角的名称也更是让人称道:“书房斋”、“日读一篇 月读一书”、“书香四溢”,伴着有鲜花和图书造型的图案制作,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书柜里的各种图书在队员们手中争相传阅,队员们爱读书的习惯逐渐得到养成和提升。
评比角里更是千姿百态,有的是雏鹰争章台,有的是作品展示台,后黑板左侧“瞧,我真棒”,右侧是“看,我真行”对称的布置中,展示出队员的书法作品、手工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有的教师还别出心裁地将展示角取名为“荷塘月色”以荷塘的月色之美来映衬学生习作之美,真是独具匠心!有的中队,在争章栏里写出这样激励语言“比学习——赶帮比超,比纪律——严于律己,比卫生——窗明几净”,更形象的是旁边贴着一口大“钟”,以提示队员时刻警记在校常规。
孩子们的照片被贴成了各种图形;小手绘出的各种图案中醒目地写着和老师的约定;花鸟草鱼在师生对话中都变得鲜活而有生命;连小小的开关也被装饰一新:“开是需要,关是美德”、“细心会让我们更文明”这一句句温馨的提示语,让内心充满感动与温暖,让彼此间充满关爱与和谐。因此看着焕然一新的教室,队员们兴奋地说:“教室变美了”、“中队文化让我们的教室换了一张脸”、“教室更像个家了”……endprint
中队文化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展示与学习的空间,队员在集体互助和竞争中,进步的意识更强了,奋斗的劲头更足了,集体本身作为资源的运用,反之于队员身上效果也更明显了。
教育也可以是这样轻松的
在中队文化创建中,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共同经历也共同享受,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对队员及家长于无形间渗透。因此,教育的合力也无形间形成,而队员在良性磁场里接受教育,显然对自己德智体美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队文化作为中队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共同思想、共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中队自下而上的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而这种优美的教室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优良的队风学风,形成的文化团体,共同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有着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奉献着所以收获着,也快乐着。看着教室变美了,队员的言行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不约而同地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喧哗、追跑、吵闹的不良现象也渐渐减少了……
在取名为“和谐小队”、“胜利小队”、“进取小队”的中队里小队长俨然把自己当作小家庭的“家长”,在“比一比,赛一赛”中队员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从而促进了整个中队集体的和谐、上进。下课了,队员们自觉的开始阅读,或独居一隅津津有味儿地看书,或三五成群为书中的某个问题争论不休。一个个鲜活的文化角给队员们注入了新的气息,带来了新的变化,队员们自愿做起环保员,主动维护教室卫生,摆放桌椅,捡纸片;主动领养花草,在有阳光的日子里将花搬到窗台上晒太阳;他们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了,声音变得洪亮了;一个个充满书香氛围,快乐向上又富有竞争力的集体正悄然形成。队员们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眼睛更亮了,胸怀更宽了,理想更高了,正如田杰老师所说“书香教室满书香,教室处处飘书香”。
面对这些变化,率领创建中队文化的辅导员们也由衷地感到欣慰,他们一致认为许多孩子的行为习惯变了,使得中队管理更省心了。原来总要老师督促的卫生已经不再需要提醒了,问起为什么?孩子们会心一笑,说:“教室那么美,再不爱护它,那怎么能行呢?” ……
走进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教室,那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成了中队信息交流的平台;成了培养队员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媒介。教室成为“能耕耘出春天的‘村庄”。在这样的环境中,队员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充实,文化素养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使中队焕发生命活力,教师们由衷地体会到:“教育,原来也可以这样轻松!”
创设精彩的育人场所,让环境说话,让景与人融合,是现代中队文化的重要指向。让中队文化从队员中来,到队员中去,在中队“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的结合运用中,在日复一日的教育积累中,使集体逐渐沉淀、积攒成一种文明向上的习惯。真正开发出这种潜在的课程资源,使其能够点燃在队员心灵空间里储藏的再生性能源——精神,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