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书杂志》所校讹字及其启示

2015-03-11WrongCharactersProofreadinandItsEnlightenments

关键词:启示

Wrong Characters Proofread in and Its Enlightenments

何和平

HE He-ping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China 266071)

《汉书杂志》所校讹字及其启示

Wrong Characters Proofread inHanShuZhaZhiand Its Enlightenments

何和平

HE He-ping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Qingdao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China266071)

[摘要]《汉书杂志》是王念孙《读书杂志》的重要组成,其中共校出讹字361例。通过对《汉书杂志》进行穷尽性统计和比较,发现讹字成因有形讹、音讹、涉上下文而讹、因史实不明而讹、因误本妄改而讹,以及多重嵌套之讹六类;其中形讹数量最多且古今汉语都会出现。针对讹字成因语料如何以古为鉴,纠正错别字,推进汉字书写规范化,值得深思。

[关键词]王念孙 ;《汉书杂志》;讹字成因;古今汉语;形讹;汉字书写规范;启示

Abstract:Being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Wang Nianshun’s Du Shu Za Zhi, in Han Shu Zha Zhi 361 cases of wrong characters are proofread, whose causes of forming errors involve six kinds through exhaustive statistics and comparison: wrong Chinese character formation, mispronunciation, mistakes involving the context, confuse historic facts, presumptuous changes basing on the wrong editions and multiple nested statements, especially wrong character formations’ containing numerical superiority and appearing in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It is worth pondering how to use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relative causing-wrong-character corpus to correct modern media’s typos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Key words:Wang Niansun, Han Shu Za Zhi, Causes of forming errors,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Wrong character 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writing; Enlightenments

清代小学繁荣,江苏高邮的王念孙就是著名的小学家和校勘家。《读书杂志》是其代表性著作,《汉书杂志》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共1067条,约25万字,从形式上说,每条杂志都由中心论点、文献旁证及原因分析三部分组成;从内容上说,《汉书杂志》综合运用了声训、书体、辞例、旁证等方法,共校出361例讹字及六类成因。

关于《汉书杂志》的专门研究,目前只检索到李先华先生的《〈读书杂志〉误校〈汉书〉一例》、吴蕴慧先生的《〈读书杂志·汉书杂志〉训诂二则》、程艳梅先生的《〈读书杂志〉所纠颜师古〈汉书注〉讹误类型举隅》《颜师古〈汉书注〉讹误举隅》和孙玲先生的《试论〈读书杂志?汉书杂志〉的训诂方法》。鉴于各家著述尚未对其所校361例讹字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就其所校讹字成因和意义分类探讨,具体如下(括号内小字是王氏双行小注)。

一、王氏所校讹字的成因分类

(一)形讹,即因字形相似而讹误

此类讹误在王著中数量最多。

3.因部件而形讹。具体说来,(1)因部件脱落而讹的,例如“王”当为“主”[1]P387、“今”当为“令”[1]P341、“陽”讹作“易”[1]P215、“‘木’当为‘橘’,写者脱其右半耳”[1]P264、“子”当为“予”[1]P180、“乘旦”当为“乘且”[1]P334、“可甲”当为“河東”[1]P356、“立”当为“竝”[1]P343等;(2)因部件衍生而讹的,例如“阡陌”本作“什伯”[1]P280、“于越”当为“干越”[1]P378、“师礼”当为“帅礼”[1]P399等;(3)因部件相混而讹的,例如“烏”疑当作“焉”[1]P233、“原高”当为“原亭”[1]P268、“颔”当为“顉”[1]P372、“谋”当为“课”[1]P278、“因”当为“固”[1]P300、“積思”當为“精思”[1]P287等,并以第三者数量为最多。

综合比较,发现含戈、氵、辶等部首的字,形讹数量最多,另外,焱、猋、在、其、去、秦、政、句等亦是常见形讹字,而且所讹之字还往往不定。当然,也有固定之讹重复出现的情况,只是孰正孰讹并不固定而已,例如:容与客、赵与楚、便与使、傳与傅、今与合、合与台(包括“洽平”當为“治平”)等。

虽然王氏父子长于“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2]P5,但当因声求义解释不通的时候,就得换字形讹误等角度进行探讨了。例如《汉书杂志·第六》“黝”条:丹阳郡黝,渐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念孙案】“黝”当为“黟”。“黟”古歌部,“黝”古幽部,不得假借。此因字形相似而误耳。[1]P261

(二)音讹,即与字形无关,只因字音相近而讹误

1.已明言之音讹。例如《汉书杂志·第六》“监原”条:武陵郡临沅,莽曰监原。【念孙案】“监原”当依《水经·沅水》注作“监沅”,声之误也。凡县名上一字称“临”者,王莽多改为“监”,而下一字不改。[1]P263

2.未明言之音讹。例如“诸军”条:愿为诸军决战。【念孙案】“诸军”当依《史记》《汉纪》作“诸君”,羽此时,但有二十八骑,不得言诸军也。下文亦作“诸君”。[1]P279

(三)涉上下文而讹,即与字形无关,只因前后文而讹误

1.涉正文而讹。例如《汉书杂志·第十三》“用禁”条:冯翊欲洒卿耻,抆拭用禁,能自效不?【念孙案】“禁”当为“卿”,此涉上下文“禁”字而误也。“欲洒卿耻,抆拭用卿”,两“卿”字上下相承。《白帖》四十一、四十八引此,竝作“用卿”。[1]P357

2.涉注文而讹。例如《汉书杂志·第十二》“厉其庶而”条:谁谓华高,企其齐而。谁谓德难,厉其庶而。【念孙案】“庶”当作“几”。涉注文“庶几”而误。[1]P346

(四)因史实不明而讹,即与字形无关,只因史实有误而讹

具体来说,1.时间不符的,例如“戊戌”当为“戊辰”[1]P207;2.方位相误的,例如“东至”作“北至”,是也[1]P261;3.地理相讹的,例如“行二千六百六十里”当作“行七千六百六十里”[1]P264;4.官名相混的,例如两“司寇”,皆当作“司空”[1]P302;5.国别相乱的,例如“鲁”当为“齐”[1]P245。

(五)因误本妄改而讹

与字形无关,只因误本而讹误,例如《汉书杂志·第三》“琴牢”条:琴牢。【念孙案】“牢”本作“张”,后人据《家语》改之也。[1]P209

(六)多重嵌套之讹。

1.形讹之误兼涉上下文之误。例如“江南本‘罳’作‘思’”,作“罘罳”者,皆因上“罘”字而误加“网”也[1]P183;“”本作“存”,此因下“”字而误加“阝”也[1]P264;“”“惠”字相似,又涉下文“惠公”而误[1]P248;“入湖”当为“入湘”,“湖”“湘”字相似,又涉下文“入湖”而误也[1]P261;“募”当为“慕”,又此涉上下文“募民”而误[1]P305;“大”当为“本”,“本”字,上半与“大”相似,又涉下文“视大始”而误[1]P318;“令”当为“今”,形体相似,并涉注中“令”字而误[1]P354;“圈”当为“固”,字相似,又涉上下文“固”字而误[1]P374。

2.形讹之误兼妄改之误。例如“釃”本作“灑”(注內“釃”字并同),此后人不识古字而以意改之也[1]P274;“避”本作“壁”,后人不知其义,而改“壁”为“避”,其失甚矣[1]P283;“今印”当为“今即”,形似而误,后人不晓“即”字之义而以意改之耳[1]P386;“则”当为“在”,后人不晓“御”字之义,而改“入则御旁”为“入在御旁”,又删去上句“则”字,其失甚矣[1]P400。

3.形讹兼脱文之误会。例如《汉书杂志·第六》“沂”条:曲成阳邱山,治水所出,南至沂入海。【念孙案】“至沂”当为“至计斤”(计斤县属琅邪),因脱去“计”字,后人遂于“斤”旁加“水”耳。[1]P260

4.形讹之误兼衍文之误。例如《汉书杂志·第十》“道邊”条: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邊。【念孙案】“世人先要道邊”,当依《史记》作“使人先要邊”。《集解》“遣使向邊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也。道,即“邊”字之误而衍者。师古曲为之说,非也。(或谓道邊为路旁,尤不成语。)[1]P317

二、对纠正现代媒体错别字的启示

人们往往对王念孙《汉书杂志》中的假借字、异体字、联绵字等关注较多,对讹字,特别是数量最多的形讹,反而关注较少。其实,在启发书写规范化方面,《汉书杂志》所校字形之讹至今还有重大价值——要重视汉字字形的书写:书写美观与否可以暂且不论,但是书写正确必须首先得到保证。

现在的字体形似之讹,主要是指错别字,经常出现在报纸、期刊、电视等媒体中。其中,错字,指写得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如:“染”上的“九”讹成“丸”,“策”下讹成“束”,“隘”左边讹成“犭”,“茫”讹成“氵”旁。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如:“欣赏”讹成“欣尝”,“眨眼”讹成“贬眼”,“刻苦”讹成“克苦”等等。[3]P210

在确定其为错别字之后,就得开始纠正工作了,那么到底该如何下手呢?若把现代汉语错别字与《汉书》讹字相对比,则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致讹原因,古今相似

不论是清代,还是现代,讹字(或称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原因一则可能因文化水平不高,识字有限,在书写中难免多一笔、少一笔,甚至偷梁换柱而不自知;另再则可能是文化水平不低,但因认字不细心,书写太马虎,再加上流传过程中受时间、空间和人为(或因上下文而误导,或因史实记忆有偏差,或因以主观臆断而妄改)等因素的影响,传抄、刊刻中的讹误就不可避免了。而客观原因是表意汉字的形音义本身就很复杂,既难认,又难记,还难写,又加上汉字自身的渐变性、书写工具的限制性和教育的欠发达性,字形相混的情况于是在所难免,甚至有些错别字之误是今人在重蹈古人的覆辙。

(二)讹误危害,至今仍大

纵览全篇,《汉书》讹字之处,前后不通,晦涩难懂,若以此误本来研究汉时语言、历史、地理、职官等,则误人子弟、贻害无穷。现代社会亦同,错别字连篇则不能有效地表达思想和情感,最终会造成传播和交流的失败,甚至还会因汉字的形音义,以及历史、地理、数量等基本事实有误而给工作带来巨大损失,例如《军事文摘》2008年第12期中,谢少萍在《一场战争败在一个错字上》指出,冯玉祥中原大战时就因作战参谋误把“沁阳”当“泌阳”而败给了蒋介石,一笔之差,南辕北辙,谬以千里。又如据《北京日报》报道,2011年5月13日,故宮在失窃案破获后赠送给警方的锦旗中,误把“捍祖国强盛”写成了“撼祖国强盛”,两字并非通假字,只因同音而误混,然而一字之差,字义全反。之后,《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栏目,还就此事刊发了《有憾于故宫的失守、失“语”与失“明”》。由此可见,我们应从细节抓起,注意汉字书写,如果谬论流传,则害人害己,这也是不分古今的。

(三)纠讹方法,一脉相承

清代王氏父子在指出汉字讹误时秉着“多闻阙疑,择善而从”的原则,一方面全面考察,既推敲语境,又加以旁征,虽未能早于民国的陈垣先生提出“校雠四法”的理论,但却已在具体实践中综合运用了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等手段;另一方面谨慎对待,即使发现错误,也只在注释或校记中指出,绝不轻改古书,正所谓“博考以证其失”,“参酌而寤其非”,“于所不知,葢阙如也”。[4]P2故其能字斟句酌而体大思精。

就其影响而言,闻一多先生撰《楚辞校补》时就把《读书杂志》列为了案头必备。虽然今人的科研对象千差万别,但其原则和方法却都与之相通,尤其是纠正现代汉语错别字时,需要历时和共时并举,结合各种版本和上下文反复揣摩汉字的形音义,并仔细考辨历史、地理、职官等基本史实。

当然,现代书法中也允许应用古代异体字而不算错别字,但得注意:一要按照古人的规律增损笔画,不能胡编乱造,否则即使生造出来也是错别字,不被认识和承认;二要限制该类字的使用范围,不能泛滥成灾,否则就与《通用规范汉字表》等冲突。

总之,王氏父子作为乾嘉朴学中扬州学派的中坚,其“破假借”的理论早已声名远播,殊不知其在讹字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功底,毕竟其师承戴震,段玉裁就是其师兄。时过境迁,昔人已去,然而,作为全民族文化遗产的王氏讹误观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无论男女老幼都应重视汉字书写的规范化,并通过释语词、析句读、明史实和阐文义等方法不断纠正现汉错别字,尤其是字形方面的讹误,让“古”更好地为“今”服务。

[参考文献]

[1][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3]黃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降小宁]

的大陆民众隔着浅浅的海峡却不能归乡,在台湾的生活中,又难以和当地人融合,这种亲缘关系、文化身份的丢失使他们倍感痛苦,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身份的认同,到了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稍有缓解,允许回大陆省亲,但是当他们踏上曾经日思夜想的故乡时,发觉这故乡亦是物是人非。“故乡”也成为了难觅踪迹的“刘子骥”。精神故乡的缺失,归属感的缺失是赖声川戏剧中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最现实的课题。

DOI:10.16161/j.issn.1008-0597.2015.04.008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15)03-0051-04

[作者简介]何和平,男, 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读书杂志》等子书整理”,批准号:12AWTJ06;青岛大学优秀研究生论文培育项目,批准号:YBPY2014014。

[收稿日期]2015-04-20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