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辅修及双学位教育实践
2015-03-11李玲霞
李 玲 霞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地方高校辅修及双学位教育实践
李 玲 霞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辅修及双学位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已经十分普遍。从地方高校辅修及双学位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看,有一定的成效,但存在辅修及双学位专业十分有限、学生退学率较高、教学管理过于刚性、学生学习归属感不强、教育教学质量缺乏保障等诸多问题。高校需在办学定位、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等方面加强对辅修及双学位教育的重视,更好地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
关键词:地方高校;辅修及双学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辅修及双学位概述
知识经济发展,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社会越来越需求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辅修及双学位作为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伴随着学分制的试行而产生,由武汉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开始探索[1]。
在高等学校中,辅修是指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并依据修读的辅修学分申请获得相应的辅修证书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双学位即指获得两个学位,就修读层次而言,双学位是以辅修为依托,渐次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从具体操作而言,双学位是指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又修读不同学科门类另一专业的辅修课程,并逐步修读相应的学位课程,若按要求同时达到两个专业的毕业要求者,可获得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尽管在修读过程中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学生必须以完成主修专业为基本条件,但是一旦学生成功获得双学位,理论上讲这两个学位就没有主次之分[2],但实际上却不尽然。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辅修及双学位教育制度在高校已经十分普遍,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修及双学位概念也为社会所熟知,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应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的漏洞甚至空白,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二、地方高校内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实践和探索
进入21世纪后,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国内大多数高校相继开展了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笔者结合某高校双学位教育的具体实践,通过对其会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双学位专业的办学情况个案分析以及部分在读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地方高校辅修及双学位教育实践做一些探索。
(一)辅修及双学位教育实践取得的成效
辅修及双学位作为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它的教育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背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就业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以某高校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为例,200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241名毕业生,我们通过QQ或者邮件等方式联系了其中118位同学,其中与86位同学取得联系,在这86同学中有30同学或在银行和企业当会计,或在会计事务所从事会计工作,占34.9%;另外56位同学没有直接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但其中有75%的同学认为所学会计知识对于现在的工作生活还是有着较大或者一定的帮助,例如会计知识理念对于从事其他研究知识及思路的拓展,用人单位对于双学位就读经历的认同,以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知识方面的素养对于工作的便利等;但也有25%的同学认为会计知识对自己的帮助不大,这部分同学主要纠结于双学位的社会认同方面,双学位文凭在报考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时不被承认。总体而言,有83.7%的学生直接从事会计工作或者认为会计双学位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帮助,认同双学位的学习经历。
(二)辅修及双学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辅修及双学位专业十分有限。地方高校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选课制度不尽完善,辅修及双学位教育办学一般以现有本科专业为依托,采取单独组班授课的方式,考虑到办学效益,高校所开设的辅修及双学位专业多为偏文科、应用性较强,并且相对较为“热门”的专业,例如某高校共有59个本科专业,只有会计学、英语、日语、法学、国经济与贸易、广告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六个专业开设过双学位教育,可见地方高校辅修及双学位专业十分有限,在满足学生跨学科、跨专业,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方面尚有很大的空间。
2.辅修及双学位的退学率较高。辅修双学位一般面向大二年级学生招生。总体而言,大二的学生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对于知识面的拓展、就业方向等都有了相对较为感性的考虑,所以对于双学位的选读有着一定的热情,但是从实际的教育实践来看,双学位的退学率也较高。某高校历届会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学生的毕业率都在50%以下,而且退学高峰处于报了名后一次课未上和修读过一个学期,而在修读过一学年以后,人数就相对稳定。就退学原因而言,抽取241位学生,对其退学原因做了初步分析统计,情况如表所示。
序号原 因人数1主修专业任务重,周末课程有部分冲突,学无余力852学习能力有限,外加课程安排在周末,无空余时间,学习压力过大,不能同时兼顾主辅修专业613周末组织活动以及备考其他相关证书等事宜较多,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双学位课程394大学规划变动,有出国留学及其他意向,无暇顾及285其他(经济、对双学位专业不感兴趣等)28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二点因相对较为繁重的主修专业课程任务以及双学位课程占满周末时间因此导致的退学占60.6%,客观来讲,这跟双学位的教学安排有一定的关系,会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的教学一般安排在周末,每学期有4-5门课程,基本占满整个周末,集中于大二和大三两年,该段时间也是学生主修专业学期最为繁忙的时段,所以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种密集的课程安排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主观面来讲,则是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学习毅力不够。对于 “您觉得学习双学位后,在学习精力以及安排上,您的主修专业受到影响了吗?”的问题回答,有17%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觉得很充实,58%的学生认为受到了较小的影响,稍作调整即可;有25%的学生认为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第三、第四、第五点主要是因大学学习规划变动,对于双学位教育不够认可,无心于双学位学习占30.3%。另外则是经济、转学或转专业、学生个体基础等原因占到11.2%。
3.辅修及双学位的课程安排过于刚性。辅修及双学位是伴随着学分制的试行而产生的,所以理论上来讲,这种辅修教育是要建立在选课基础上的,在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与主修专业融为一体是其理想状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辅修及双学位教育采用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独立于正常的教学体系外,一般通过组班上课的方式进行,相对集中密集地安排在周末,这会使学生因疲惫而产生厌倦感,从上述双学位退学原因中可见一斑,另外,我们在针对在读的161位学生的问卷中,有42%的同学有放弃修读双学位的念头,其中有54%的同学主要是因为“双学位课程安排在周末,没有一天空余,压力较大”;而且这种组班上课方式,一定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这就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大学中只有一次选择双学位的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有机会。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行选课修读双学位课程,然后申请相关证书,但实际上,在学分学年教学管理体制下,因为选课的限制性,无操作性可言。
4.辅修及双学位学生学习归属感不强。辅修及双学位办学主要由开办学院负责,开办学院一般只负责辅修及双学位的教学,学生管理这块还主要依赖于学生第一专业学院。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辅修及双学位班级的融入程度较低,例如双学位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多,在针对161位在读的双学位同学的调查中发现,81%的同学仅限于课堂上的偶尔交流,甚至有16%的学生从不交流,只有5%的学生有比较多的交流,包括课上和课下;而对于“您同任课老师的交流情况是”的调查,只有1.24%的同学经常和老师交流,62.11%的同学偶尔向老师请教问题,14.91%的学生只是在复习迎考时和老师交流,还有21.74%的同学从不和老师交流。所以,辅修双学位班级内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限,课外沟通更是甚少,几乎断裂,进而双学位班级概念较弱,学生班级归属感不强,进而也影响双学位学习质量。
5.辅修及双学位教学质量堪忧。辅修及双学位隶属高校自主办学的范畴,由于辅修双学位办学的目的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偏差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不到位等原因,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针对161位在读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对于“到目前为止,您觉得上双学位的收获与您的预期相比”的回答,有8.1%的同学觉得收获很大,超过预期;42.2%的同学觉得有一定收获,基本符合预期;37.9%的同学觉得有收获,但有点失望;11.8%的同学觉得收获不大,和预期差距较大。从中可以看出有近50%的在读学生对于双学位的教育现状是不满意的,双学位教学质量堪忧。
首先,办学目标定位不清晰。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但置辅修双学位本科教育于何种位置,与第一专业本科教育的区别和衔接,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怎样的专业能力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另外,双学位办学隶属高校自主办学范畴,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辅修及双学位办学主要依托二级学院自主展开,学费收入隶属二级学院自主理财范围,所以为了有更多的生源,辅修及双学位的准入门槛非常低,基本上是在校学生即可,甚至有倾向性地引导教师放低辅修及双学位课程要求,这就造成了辅修及双学位教学质量的先天不足。
其次,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次要地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截至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辅修级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法规文件,各高校在探索和模仿的基础上自主办学,专业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和证书的颁发等都由学校自行规定[1],并规定学生主修专业不能正常毕业的不得授予双专业双学位证书,其信息在教育部指定的学历查询平台——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不注册。于学生而言,这种主次之分也相当明了,在调查中发现有近79%的学生在处理双学位与主修专业之间的关系时,采用的是以主修专业为主,以双学位为辅的学习态度;而学生对于双学位的预期,只有19.25%的学生相信能从事于双学位相关的职业,45.34%的学生不确定,但是希望从事双学位相关的工作,28.57%的学生不确定,认为双学位专业学到的不足以应对将来从事的相关职业,而有6.83%的学生直接认为不太可能从事于双学位相关的职业。于教师而言,双学位的教学工作,无论是教学工作量,还是教学各环节,都不列入教学业绩考核范畴,再加上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一般默认和第一专业有差距。在调查中,个别学生也有这样的表达:老师对于双学位的学生一般较为宽容,课程内容不够深入,认为双学位同学只要学习专业的基本内容;希望老师一视同仁,讲授与同一专业学生学习的同等难度的知识。所以从学校、老师、学生都默认双学位是次要的,也就自然不会予以重视。
最后,辅修及双学位教学质量保障缺位。辅修及双学位教育属于学校自主办学,在没有外部给予教学质量保障压力的环境下,由内而外的教学质量管理又显得缺位。从某大学双学位的教学质量管理来看,学校层面对于双学位本科教育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监控体系:学校对于双学位专业的设置以及双学位专业课程设置都不会进行严格把关;对于教学运行的监控不纳入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过程管理宽松;对于教学效果评价不纳入考核体系,例如学生的教学评教不跟教师教学业绩挂钩。学院层面,由于外部教学质量保障压力较弱,再加上师资有限、办学经费等因素,教学质量保障无力。
辅修及双学位在办学目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质量过程监管等方面的不到位,致使辅修及双学位教育质量堪忧。
三、辅修及双学位教育的思考
1.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积极努力办学。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小,这一方面跟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管理制度有着很大关系,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管理制度是一个典型的“国家主宰的”专业结构,国家对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知识的总体格局实行着强有力的控制,地方和大学虽然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权限,但仅具有象征性参与的意义[3]。另一方面,专业仍然是高校内部最基础的“细胞”,专业壁垒森严。所以主修专业的办学一直是自上而下的一个过程,市场灵敏度较低。辅修及双学位教育主要依托高校自主办学,在利用高校优质资源,积极响应市场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方面有着很大优势,高校在辅修及双学位教育中应增强竞争意识,建立完善的辅修教育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积极致力于复合型人、创业型才培养,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通过学生以及社会的反应,逐渐形成口碑,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
2.增加沟通交流,积极营造辅修及双学位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参与辅修级双学位的学生来说,一方面有主修专业课程相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另一方面,对于辅修及双学位学习有着较强的期待,如何营造一个愉悦、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有情感上的认同,尤为重要。首先,配备班主任,而且最好是该辅修专业较为资深的老师,兼具导师的功能,在加强辅修及双学位班级的管理,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辅修及双学位的学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一些困惑,以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辅修及双学位任务;其次,可以设立一定的奖学政策,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双学位学生座谈会中,学生对于双学位班级配以班主任、班干部以及设立奖学金制度表现出较高的期待。众所周知,学校针对主修专业有着相对完备的奖学金政策,而辅修及双学位在奖学政策方面处于空白,学校或者辅修及双学位开办学院可以根据辅修及双学位的实际,设立奖学制度,奖励那些学习刻苦,品学兼优的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3.增强课程安排弹性,积极探索辅修教育的教学管理。辅修及双学位伴随学分制而产生,它最理想的教学管理是在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融于正常的教学体系中。具体来说,即是公布给学生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的课程计划,具体选择修读的时间由学生自行安排,只要修满相应学分,就颁发相关证书。但就目前而言,教学管理的完全学分还有相当的距离,另外,我国“严进宽出”的教学体制负荷不了学生不能如期毕业的压力,所以笔者认为目前辅修及双学位教学安排融于正常教学体系中尚有困难。那么,在相对独立的辅修及双学位教学体系中,增强课程安排的弹性,例如可以固定辅修及双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段,在课程开设方面尽量突破修读学年学期,放开辅修及双学位选课的专业及年级限制,使得学生报名修读与自行选课修读可以并行。
4.增强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辅修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同样,双学位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双学位教育的生命力。尽管现今国家在学位认证以及相关待遇政策方面都处于空白,但是双学位致力于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最受欢迎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证明。所以,双学位教育尤其要增强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建立健全辅修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其质量。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委员会,对辅修专业的开设资格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计划、师资情况等进行严格审定,并将辅修教育的教学过程保障纳入普通的本科教育体系,不要区别对待,对于双学位教育运行包括教学秩序、评教制度、毕业生跟踪等过程进行监管。学院应尽量为辅修教育配备优质的师资,并在薪酬等方面有所倾斜,以保证辅修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宗仁.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J].江苏高教,2011(3).
[2]叶双,曾志新. 多渠道共享教学资源[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3]樊平军. 专业设置:一种官方知识的控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责任编校:徐希军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5-0143-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34
作者简介:李玲霞,女,浙江临安人,浙江农林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
*收稿日期:2015-04-16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11 10:42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