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城市省际迁入人口地域模式比较

2015-03-11以北京和上海为例

关键词:人口迁移省际城区

——以北京和上海为例

郭永昌1,丁金宏2

(1.安庆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2.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063)



大城市省际迁入人口地域模式比较

——以北京和上海为例

郭永昌1,丁金宏2

(1.安庆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2.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063)

摘要:通过对比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迁入人口的来源地与居住地得出,迁入北京人口的来源地相对分散,集中度不及上海。中心城区仍然是迁入人口的重要目的地。迁入上海城镇占16.55%,乡村占12.58%,迁入北京城镇占6.71%,乡村占9.97%,说明上海城镇和乡村拥有更好的岗位适应性。经济成因是大城市人口迁入的最主要成因;社会成因以随迁投靠为主,是经济迁入的伴随性迁移。

关键词:人口;迁移;成因;地域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是学术界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论题。以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为主流,构成了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基本区域模式[1-3]。与之前相比,人口迁移方向发生了逆转,人口迁移出现回流迹象[4]。在人口流动特征与影响因素上,鲍曙明研究了省际人口迁移及西部和其他地区人口迁移的形态变化[5],丁金宏、刘望保揭示了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流场分布、演变特征及其差异[6-8],C. Cindy Fan分析了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9]。蔡建明认为,2000年~2020年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未来迁移人口还将主要集中在大都市范围内[10]。郭永昌利用省际迁移数据分析了安徽省际流出人口空间选择特征[11]。王桂新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发现人口迁出呈“多极化”,迁入则更加集中化的特征[12]。李袁园发现,上海成为我国最大的人口迁移中心;环渤海经济圈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区域内各省之间近距离迁移,而长三角和珠三角迁移人口多来自于距离相对较远的省份[13]。

严善平建立地区间人口迁移模型,对经济发展等要素与人口流动水平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14]。雷光和、曾明星、于潇等人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特点及人口再分布新形势及其社会经济效应[15-17]。王国霞分析得出,迁入地级及以上城市占主导,大城市在人口迁移中地位显著……省际迁移中城市空间分布呈3个梯次[18]。罗淳解析了我国“市”与“镇”人口规模变化及消长关系,测度了“市”与“镇”对外来人口的吸纳能力及其年龄构成差异[19]。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多着眼于全国层面的宏观区域模式,多从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角度解析迁移的特征与规律,中微观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大城市作为人口迁入的重要空间,更多的研究侧重外来人口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20],有关迁入人口空间过程探讨甚少。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源于2010年北京和上海人口普查短表数据及相关资料,有关数据来源后文不再另行说明。将两地人口普查汇总表中 “按全市现住地、性别、迁移原因、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相关人口数据析出,作为本研究的基本数据。运用excel数据处理工具将全部数据折算成百分比数据。

2省际迁入人口成因构成比较

分析两地迁入人口的成因构成,经济成因占上风,务工经商与工作调动二项合计均接近80%(表1)。社会成因迁入(含学习培训、随迁家属、投亲靠友与婚姻嫁娶)仅占20%,进一步说明大城市人口迁入的经济动机。除务工经商以外,随迁投靠二项合计所占比重稍高,均超过12%,是仅次于经济成因迁移的社会成因迁移。

表1 北京与上海分成因的婚迁比例

3迁入人口来源地比较

大城市作为我国省际人口迁入的重要目的地,其来源地构成具有典型性,是我国人口省际迁入的缩影。北京和上海作为我国特大城市,其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折射出我国城乡流迁的总体趋向。北京和上海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均体现出一定的地域邻近特征。北京迁入的人口中河北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2.13%,较近的省份除河南、山东以外,其他省份所占比例较低,来源地相对分散。上海迁入人口中,来自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合计达到50.86%,地域集中度非常高(表2)。

由迁入人口来源地分布可以推断出,近距离与经济差序格局对迁移起着重要的作用。除四川省因人口外溢推力作用以外,城市能够直接影响和辐射到的区域,迁入强度相对较高。在人口迁移流向上,一般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收入水平较高、社会资源相对丰富、就业机会较多的发达地区[21],基本上符合如拉文斯坦等学者总结的人口迁移规律: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影响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方向。工资水平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影响,人口净迁入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净迁出反之[22];迁入地的外商直接投资、迁移存量以及人均消费水平对迁移概率的影响为正,而迁移距离、迁出地消费水平和迁入地就业率对迁移概率的影响为负[23]。总体来说,经济动因是大城市迁入人口最主要的动因。随着人口结构转变,地区经济差距缩小,大城市迁入人口的结构必然会发生转变。

表2 北京和上海迁入人口来源地比例

4迁入人口居住地比较

4.1分地域比较

大城市省际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城镇与乡村所占比重较低,说明如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城市指向非常明显。这一方面源于城市较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城市公共服务优于城镇与乡村,因而选择趋向显著。

(1)城市

经济动机是城市迁入人口最主要原因,务工经商北京和上海均达到70%以上,占绝对比例。务工经商比例北京低于上海3.21个百分点,工作调动、学习培训所占比重不高,不足5%,北京高于上海1.92和2.35个百分点。随迁家属、婚姻嫁娶迁入比例北京高于上海,但投亲靠友与拆迁搬家迁入北京比例低于上海(表3)。

表3 北京与上海省际迁入人口居住地分地域比较

进一步考察中心城区,务工经商在北京中心城区的比例为75.35%,高于全市比例;在上海为73.08%,低于全市比例,说明北京务工经商中心城区指向明显。工作调动与全市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北京上升0.13%,上海上升0.51%,上海升幅超过北京。学习培训比例在北京中心城区有所降低,在上海则明显增加,说明北京中心城区高等教育集聚度低于上海,高校郊区化使学习培训空间分散化。随迁家属比例在京沪两地均有所减少,但上海减少更为显著。投亲靠友在北京变化微小,但在上海则大幅度上升。拆迁搬家在上海明显下降,而在北京小幅上升,说明上海中心城区可接纳的拆迁改造移民非常有限。婚姻嫁娶比例在北京微弱下降,上海则明显上升,说明中心城区对婚迁者产生较大吸引力。

(2)城镇

京沪两地城镇和城市相比,务工经商迁入比例均有上升,北京上升2.1个百分点,上海上升5.02个百分点,说明城镇已成为务工经商者的重要载体。北京城镇工作调动的比例为2.7%,上海仅为0.76%,说明北京城镇岗位适应性高于上海。学习培训迁入北京城镇比例为4.59%,而上海仅为1.35%,迁入比例北京城市高于城镇,而上海城市低于城镇,说明高等教育郊区化对这一类型人群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投靠随迁是大城市伴随经济迁移重要的社会迁移,是社会迁移的缩影。随迁家属中迁入北京城镇为8.95%,上海为10.62%,上海高于北京。投亲靠友与拆迁搬家两地较为接近,与城市相比均呈较大幅度下降。婚姻嫁娶迁入北京城镇比例高于城市,而迁入上海城镇比例则显著低于城市。

(3)乡村

京沪两地乡村务工经商迁入人口比例既高于城市也高于城镇,说明乡村的产业结构特征与较低生活成本是务工经商者的理想空间。横向比较,迁入上海乡村比例高于北京6.45个百分点,说明上海乡村拥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外来人口就业。京沪两地乡村工作调动迁入比例均低于城市和城镇,横向比较则北京高于上海。随迁家属迁入上海比例为10.09%,接近城镇;迁入北京比例为7.42%,低于城镇。投亲靠友迁入上海乡村的比例2.03%,低于城市和城镇,迁入北京乡村的比例为2.84%,不及城镇高,横向对比迁入北京的比例高于上海。拆迁搬家迁入上海乡村的比例为0.13%,北京为0.16%,比例较小,两地较为接近。婚姻嫁娶迁入上海乡村的比例为1.55%,低于城市和城镇;迁入北京乡村的比例为4.93%,高于城市和城镇。横向对比,迁入上海比例远低于北京,说明北京婚迁进入乡村的意愿更强一些。

4.2分成因比较

迁入北京城市的人口比例占83.32%,上海占70.86%,说明城市对人口迁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中心城区与城市相比,迁入北京中心城区的比例高于北京全市,而迁入上海中心城区的比例则低于城市。横向对比,迁入北京中心城区比例则高于上海。在城镇层面,迁入上海城镇占16.55%,迁入北京城镇占6.71%;在乡村层面,迁入北京乡村比例占9.97%,迁入上海乡村比例占12.58%(表4),说明迁入上海城镇和乡村意愿高于北京,上海拥有更好的岗位适应性。总体看来,经济成因是大城市人口迁入的最主要成因,社会成因以随迁投靠为主。

(1)经济成因比较

务工经商迁入北京城市人口比例为82.71%,上海为69.28%,北京比上海高13.43个百分点,说明城市务工经商迁移者北京显著高于上海。进一步考察中心城区,务工经商在北京中心城区的比例达到61.68%,而在上海仅为18.01%,说明北京务工经商的中心城区指向十分明显,这也意味着产业结构变动对人口迁入具有较大的引导作用。务工经商迁入北京城镇人口比例为6.85%,上海为17.25%,说明上海产业郊区化对迁入人口的扩散发挥了积极作用。务工经商迁入北京乡村人口比例为10.43%,上海为13.47%,上海高于北京。

表4 北京与上海省际迁入人口居住地分成因比较

工作调动迁入北京城市人口比例占92.33%,上海占89.54%,北京高于上海。在中心城区,北京工作调动迁入占69.28%,上海占30.25%,说明职业变动在北京的中心城区更加频繁。工作调动迁入北京城镇为4.74%,而上海为7.58%,说明上海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郊区化对迁入人口的空间变动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工作调动迁入北京乡村比例占2.94%,上海2.88%,比例均很低,说明乡村并不是迁入的主要目的地。

(2)社会成因比较

学习培训迁入北京城市人口比例为82.81%,比上海高出1.92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学习培训北京迁入比例为50.82%,上海为34.79%,说明北京高等教育在城市中心区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学习培训迁入北京城镇人口比例为6.62%,上海为11.14%,说明上海高等教育的郊区化对就学群体空间分布影响很大。乡村京沪两地差异不大,北京迁入比例为10.57%,上海为7.97%。纵向比较,上海乡村学习培训迁入比例不及城镇高,而北京则高于城镇。

随迁家属迁入上海城市的比例为64.15%,北京为83.32%,可能是随迁家属进入北京城市意愿更为强烈,也可能是进入上海城市门槛更高所致。随迁入北京中心城区的比例为55.04%,上海仅为12.87%,说明上海较高的门槛限制使大部分随迁家属分流到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县,故比例较低。随迁入上海城镇的比例为20.82%,北京为7.48%;随迁家属迁入北京乡村比例为9.21%,上海为15.03%。这充分说明上海城镇与乡村在接纳随迁家属方面具有较好的包容性。投亲靠友成因迁入上海城市比例为85.98%,北京为89.07%,二者相差不大。在中心城区,上海投亲靠友迁入的比例是32.22%,北京是64.60%,北京的中心城区指向性十分显著。在城镇与乡村层面,迁入上海城镇比例是8.62%,迁入北京城镇比例是4.62%;迁入上海乡村比例是5.40%,迁入北京乡村比例是6.30%。这说明迁入人口进入上海城镇的意愿要高于乡村,而北京则相反。

拆迁搬家成因迁入上海城市的人口比例为87.31%,北京为89.71%,二者相差不大;中心城区拆迁搬家迁入上海的人口比例是27.88%,迁入北京的是41.30%。这说明上海中心城区拆迁改造已基本完成,可接纳的拆迁改造移民也非常有限。拆迁搬家迁入上海城镇人口比例为11.20%,北京为7.93%;迁入上海乡村比例为1.49%,北京为2.36%。这说明拆迁搬家迁入人口主要沉淀在城市和城镇,乡村的比例较低。

婚姻嫁娶迁入北京城市的人口比例为76.89%,上海为80.5%,说明进入上海城市的意愿略强。婚姻嫁娶迁入上海中心城区的比例为31.75%,而北京为55.11%,说明进入北京中心城区是一半婚迁者的共同愿望。婚姻迁入北京城镇的人口比例为6.26%,上海为10.41%。迁入北京乡村的比例为16.84%,上海为9.08%,上海远低于北京,说明北京婚迁进入乡村的意愿更强一些,城镇则恰好相反。

5结论

(1)迁入北京人口的来源地集中度不及上海,邻近迁入占较小的比例。北京迁入的人口中除了河北以外,其他省份所占比例较低,来源地相对分散。上海的迁入人口中,来自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合计达到50.86%,地域集中度非常高。

(2)城市是迁入人口的聚集地,集中了大多数迁入人口,中心城区仍然是迁入人口的重要目的地。迁入北京城市的人口比例占83.32%,上海占70.86%,说明城市对人口迁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中心城区与城市相比,迁入北京中心城区的比例高于北京全市,而迁入上海中心城区的比例则低于城市。横向对比,迁入北京中心城区比例则高于上海。在城镇层面,迁入上海城镇占16.55%,迁入北京城镇占6.71%,在乡村层面,迁入北京乡村比例占9.97%。迁入上海乡村比例占12.58%,说明迁入上海城镇和乡村意愿高于北京,上海拥有更好的岗位适应性。

(3)迁入人口中经济成因是大城市人口迁入的最为主要的成因。社会成因是大城市迁入人口经济迁入伴随性迁移,以随迁投靠为主。

参考文献:

[1]杨云彦.我国人口婚姻迁移的宏观流向初析[J].南方人口,1992(4):39-42.

[2]王桂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0(3):8-16.

[3]李薇.我国人口省际迁移空间模式分析[J].人口研究, 2008,32(4):86-96.

[4]张善余.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模式的重大变化[J].人口研究, 1990(1):1-8.

[5] 鲍曙明,时安卿,侯维忠.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05(5):28-36.

[6]丁金宏.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原因别流场特征探析[J].人口研究,1994,18(1):14-21.

[7]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等.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 2005(1): 106-114.

[8]刘望保.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 2012, 32 (2): 8-13.

[9] C. Cindy Fan,Ling Li. Marriage and migration in transitional China: a field study of Gaozhou, western Guangdong[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 2002, 34: 619-638.

[10]蔡建明,王国霞,杨振山.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J].人口研究, 2007,31(5): 9-19.

[11]郭永昌.安徽省际流出人口空间选择研究[J].西北人口, 2012(3): 99-103,109.

[12]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5):2-13.

[13] 李袁园.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3.

[14]严善平.地区间人口流动的年龄模型及选择性[J].中国人口科学,2004(3):30-39.

[15]雷光和,傅崇辉,张玲华,等.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J].西北人口,2013(5):1-8.

[16]曾明星.中国人口再分布新形势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5): 15-25.

[17]于潇,李袁园, 雷峻.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五普”和“六普”的比较[J].人口学刊,2003(3): 5-14.

[18]王国霞,秦志琴,程丽琳.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于城市的视角[J].地理科学,2012,32(3):273-281.

[19]罗淳,舒宇.中国人口“城”“镇”化解析——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观测[J].人口与经济,2013(4): 3-11.

[20]原新,王海宁,陈媛媛.大城市外来人口迁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1(1): 58-66.

[21]王化波,C. Cindy Fan.省际间人口迁移流动及原因探析[J].人口学刊,2009(5):50-53.

[22]张祺.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3]蔡昉,王德文.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3(5):11-19.

Comparison on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nts in Metropolitan Area: a Case Study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GUO Yong-chang1, DING Jin-hong2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133, China;2.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Shanghai 200063, China)

Abstract:The inter-provincial migrants whose sources are relatively dispersed in Beijing but concentration less than Shanghai by comparing the source and residence draw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is still an important destination for migrants. Moved to Shanghai accounted for 16.55% of the towns, rural accounted for 12.58%, accounting for 6.71 percent moved to Beijing towns, villages accounted for 9.97%, which indicating that Shanghai towns and villages have better job adaptability. The economic cause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large migrants; wife seek refuge is the main social cause which is concomitant economic migration.

Key words:population, migration, causes, geographical pattern

文章编号:1007-4260(2015)03-0090-05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57/j.cnki.cn34-1150/n.2015.03.024

作者简介:郭永昌,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博士,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人口与社会地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271169)和国家社科基金(13BRK024)。

收稿日期:2014-06-21

丁金宏,男,江苏涟水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口与社会地理。

网络出版时间:2015-8-25 15:40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150.N.20150825.1540.024.html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省际城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东部地区物流业竞争力省际差异比较分析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开放与我国居民收人增长*——来自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考察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