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解题能力

2015-03-11王化文河北省威县侯贯学区054704

学周刊 2015年2期

王化文 (河北省威县侯贯学区 054704)

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解题能力

王化文 (河北省威县侯贯学区 05470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读题、理解题意,提出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在设计问题时注意由浅入深,注重问题的逻辑性;巧妙地设疑和提问,并让学生反复口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多读 逻辑性 设疑 口述灵活性

新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积极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种科学探究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起点,因此需要教师具备善于提问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会解答问题,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那么,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

读,就是认真、仔细地去阅读问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理解题意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有把题意理解准确了,才能正确地进行解题。所以,在教学数学题时,我们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方法。

在批改学生作业和试卷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认真读题。他们大都只是匆匆看一下题目,就去做题,根本就没去读题目的要求是什么,更别提抓住题目的关键所在了。由此来看,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读是不可忽视的前提。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我们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题时既要读题目,还要读要求、读数量关系、读题中不同的单位……读完题后,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关键字词,就能正确地解答习题。

二、设计问题时注意由浅入深,注重问题的逻辑性

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必须先考虑到小学生的年级、年龄特点、思维能力等因素,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扣教材和教法,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且问题之间应有严密的逻辑性,最好是一环紧扣一环,这样讲解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而在解此类题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句进行反复推敲,理解其真实含义,绝不能出现歧义,这是在为正确解题铺路,非常关键。

如“明德小学学生植树节栽树,四年级2班男同学植树162棵,比本班女同学多植树31棵,女同学植树多少棵”对于这道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男同学植的树多还是女同学植的树多,这就要抓住“比本班女同学多植树31棵”这个关键句,仔细琢磨,理解这个句子的真实含义即“比女同学多植树31棵”,也就是“男同学植树的棵数是162棵,比女同学植的树多31棵”,这样就能很容易辨别出男同学植的树多,女同学植的树少,问题便很容易解出来了。

三、巧妙地设疑和提问,并让学生反复口述,以理解题意

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应巧妙地设疑和提问,并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反复口述,理清题意,这是做对数学应用题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学习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比赛意识,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时,教师要把握住机会,在内容关键处、知识点衔接处巧妙设疑,以疑促思,使课堂教学一波三折,趣味横生。如“马小明家养了60只鸡、50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蛋20千克,每只鸭一年产蛋22千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为了很好地讲解这道习题,我把全班学生分成6组,每组6人,让他们反复复述这道练习题,然后每个学习小组选取代表上讲台上去复述,通过竞争和比较,不但全班学生很快理解了题意,而且有位学生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通过复述为大家明确了解题思路,非常值得表扬。他是这样复述的:“马小明家养了60只鸡,每只鸡一年可以产蛋20千克,还养了50只鸭,每只鸭一年产蛋22千克。马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由此来看这位学生真正理解了题意。

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这种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它要求学生凭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某一问题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某个问题。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很容易产生固定的、呆板的思维定势,形成一些机械、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而干扰和影响解题的准确性、正确性和灵活性.为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应该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求异思维,大胆探索,即提倡计算方法多样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如教学应用题:一本书共40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1/2,第二天看了1/4,____?这是一道条件不完整的应用题,学生必须补充完整后,才能解答,这样就能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宽阔空间,而学生可提出自己认为适合题目情节的问题,补充在横线上,然后再列式计算。

学生甲:第一天看了多少页?列式计算为:400×1/2=200(页)。

学生乙:第二天看了多少页?列式计算为:400×1/4=100(页)。

学生丙:第一、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列式计算为:400×1/2+400×1/4=300(页)。

学生丁: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多少页?列式计算为,400×1/2-400×1/4=100(页)。

这样教学应用题,既能促使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了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了应用题的构造,这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点非常有益,特别像这种补充问题型的,几乎都可以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学生做一道非完整题,等于完成了一组题,收到了以少胜多、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责编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