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民间音乐在黑龙江的影响

2015-03-11于淼淼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俄国哈尔滨黑龙江

于淼淼 隋 欣

俄罗斯民间音乐在黑龙江的影响

于淼淼 隋 欣

黑龙江省哈尔滨,这个被誉为“东方小巴黎”、“音乐之城”的著名城市,在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以及俄罗斯国内的“十月革命”运动,使得俄国大批的音乐家来到黑龙江,他们在哈期间建立“哈尔滨交响乐团”、开办学校、成立芭蕾舞团,对俄罗斯民间音乐在黑龙江省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了黑龙江以致全国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爱好者。

俄罗斯 民间音乐 黑龙江

一、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形成

俄罗斯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 6~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原始氏族公社制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时出现了崇拜偶像的仪式歌曲。9世纪末,以英雄史诗和传说为内容的“壮士歌”逐渐繁荣。15~16世纪俄罗斯民歌逐渐完善和定型,在众多的民歌体裁中,最典型的是抒情的“悠长歌”。其主要特征是:旋律自由宽广,调式交替变更,节拍节奏灵活,单声多声结合。18世纪末在俄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俄国作曲家学派形成。代表人物有:M.C.别列佐夫斯基、博包尔特尼扬斯基、B.A.帕什克维奇、福明、汉多什金等。他们创造的音乐大多运用俄罗斯民歌素材,音乐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俄国古典音乐奠基人格林卡、五人“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等著名俄罗斯音乐大师,他们以倡导现实主义,其创作多取材于俄国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和文学名著,为俄罗斯民间音乐传播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十月革命之后,苏联由于重视传统音乐形式而出现了几代新的作曲家。有老作曲家莱·莫·格里艾尔、尼·雅·米亚斯科夫斯基、阿·伊·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等更是将俄罗斯民间音乐融入在各种音乐体裁之中,将俄罗斯民间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20世纪初俄罗斯艺术家流入黑龙江的概况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以及俄国国内“十月革命”运动展开,国内无产阶级专权,使国内的知识分子、文武官员和俄国的“白匪”迅速逃离了俄国,来到了中国与俄罗斯的接壤地区黑龙江省。当时的黑龙江省仅哈尔滨地区的俄侨就有 13万居多。在这些俄侨中有许多是当时俄国国内的贵族阶层,在国内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例如:俄国著名指挥家斯卢茨基、梅特勒;歌唱家里普科夫斯卡亚、拉宾斯基、舒什林等;还有著名的钢琴家卡尔波娃、迪龙、格尔施戈林娜等;小提琴家额尔德施京、希费尔布拉特等;芭蕾舞舞蹈家康斯坦丁诺维奇、舍夫柳金等。这些俄罗斯贵族来到哈尔滨后,带来了大量的俄罗斯文化特征及西欧的音乐风格。因此,黑龙江省哈尔滨从那时起,引领了全国音乐文化的潮流,许多来自国内外的著名音乐家以及音乐爱好者纷纷涌入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他们在街头巷尾都伴有不同风格及形式的音乐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哈尔滨的对俄罗斯音乐的吸收与发展。在当时,哈尔滨一跃成为了全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

这些俄罗斯贵族在黑龙江省建立交响乐团、开设专业音乐学校、发展轻歌剧、传播芭蕾艺术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俄罗斯民间音乐、而且为黑龙江省的西洋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日后的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成为音乐之城打下深厚的基础。

三、俄罗斯民间音乐在黑龙江的传播途径

1.建立交响乐团

1908年四月,在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成立了“中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1918年因为国内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因此,许多才华横溢的音乐汇集到了“哈尔滨交响乐团”来,给“哈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919年梅特勒作为指挥掌管整个乐团,乐团的整个演奏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乐团在 1908年到 20世纪 20年代上演了很多俄国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例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鲍罗丁的《第五交响曲》等等,这些作品在黑龙江省得到广泛的流传。

2.建立室内乐团

随着中东铁路俱乐部(今西大直街 158号铁路工人文化宫)的建立,音乐活动更加广泛的展开;以往的沙龙、民间曲调已经进入了室内的楼堂馆舍。“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几位主要成员成立了“弦乐四重奏组”。代表人物有“哈响”首席希费尔布拉特、第二提琴演奏家特拉赫金拨尔格等人,室内乐团的演奏质量是“哈响”的缩影,他们开设了多场演奏会并演奏了许多俄罗斯民族作曲家的作品,例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浪漫曲(1)东方浪漫曲(2)在格鲁吉亚的山岗上(3)南方之夜(4)罪过将至玫瑰王国 ;尼古拉耶夫的《D 小调奏鸣曲》;阿连斯基《d 小调三重奏》等等,使室内乐这种高雅的艺术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得到广泛的流传。

3.建立专业音乐学校

(1)建立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

1921年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建立,卡尔波娃这位毕业于圣彼得堡的钢琴家任第一届艺委会主席,该学校学制 6年,严格按照俄罗斯皇家音乐学院课程开课,分为预科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学生除了学习乐器演奏外,还学习视唱练耳课、乐理课、音乐史课等等,在第一届学生中,只有钢琴专业的米基列丘克拿到了毕业证,可见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办学之严谨。

(2)建立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

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创建于 1925年,校址在哈尔滨道里通江街 86号,校长是小提琴家戈尔德施京,学校建立后,资金问题一直是学校运营的重要问题,好在校舍和教师的专业水准很高,办学没有问题。到 1928年,学校已有学生 200多名。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密切理论结合实践,例如:组织血红色呢过参加募捐演出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室内乐演出等。1930年毕业生中有杰出的钢琴家齐纳列娃、还有大提琴家科查列夫等一批音乐家。

(3)与教会合办的音乐班训练班

哈尔滨音乐训练班成立于 1927年 10月,创办人为巴拉诺娃—波波娃,该校有许多中国学生,由于学校聘请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很快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学校办的井井有条,学生毕业后大多留在了“哈响”、歌剧团、以及上海音乐界。

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点

俄罗斯民间音乐分为抒情请、欢乐性、忧郁性三大音乐特点:

1.抒情性

俄罗斯最有特点的抒情歌是流传于 16-17世纪的悠长歌,它具有支声复调的特点,往往有两个声部或三个声部这种多声部结构。通常由妇女演唱这种俄罗斯音乐节奏舒缓,大小调交替频繁,旋律优美抒情,是抒情歌的典范。例如,广泛的流传于黑龙江地区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抒情音乐的代表。由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 - 谢多伊,在 1956年创作,属于分解歌形式,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最初是为斯巴达克运动大会所做。全曲构建在 e 小调上,旋律质朴,朗朗上口,与歌词的完美结合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2.欢快性

俄罗斯音乐的另一大特点是欢快性,欢乐性伴随着抒情性,这与俄罗斯广袤的地域与人文环境有关,通常透出小调色彩体现的欢乐性更是迷人。例如:也是在黑龙江省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红梅花儿开》,曾是电影《幸福生活》的插曲,于 1951年获过斯大林大奖。后来是被改编成女生二重唱、手风琴二重唱。其快乐的曲调感染者每一位听众。

同样家喻户晓的俄罗斯民歌《卡林卡》(又名《雪球花》)也是以其欢快的弦律感染着听众,它作为婚礼伴唱的旋律流传至今,其旋律优美,后逐渐的由慢渐快,透过高难度欢乐的合唱,把歌曲推向了高潮,让人听后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3.忧郁性

格罗斯明民歌具有与生俱来的忧郁性,这与其俄国的历史环境与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有关。1912年,高尔基在给瓦·伊·哈尔齐耶夫的信中说:“有一件事是很奇怪的,俄罗斯人民多少世纪以来都在歌唱和悲叹命运,多少世纪以来都在努力要战胜命运,结果却被命运征服,只得服从命运的摆布。”由于俄罗斯人长期在俄国沙皇的残酷统治下,深受统治者奴役与压迫,其音乐作品充满了对统治者的控诉。例如在黑龙江省广泛流传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就是典型代表。《三套车》类似于中国的《脚夫调》,分为三段歌词,通过乘车人与拉车人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深受俄国统治者压迫的苦难大众的心声。

男低独唱曲《伏尔加船夫曲》也是一首表现另一类苦难大众——船夫在统治者的压迫下深处水深火热的生活的写照,全曲通篇由男低音演唱,旋律低沉、悲伤、忧郁,像是船夫在伏尔加河旁迈着沉重的步子叹息与呻吟。

四、俄罗斯民间音乐在黑龙江的影响

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俄两国在意识形态、革命理想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其音乐文化之间也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黑龙江省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与俄罗斯音乐家更在创作上彼此借鉴与学习,共同铸造了黑龙江省别具一格的音乐文化之路。

在黑龙江地区广泛的流传的俄罗斯民歌 《三套车》、《山楂树》、《伏尔加河船夫曲》、《小铃铛》、 《田野里有颗白桦树》、《雪球花》、《红梅花儿开》、《共青团员之歌》等等在黑龙江省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山下乡”的运动中在广袤的黑土地中迅速流传开来,每天劳动过后,大家在一起唱唱这些俄罗斯民歌来怀念自己的思乡之情。俄罗斯民歌在当时的黑龙江省几乎家喻户晓,每个人都会哼唱几句俄罗斯民歌,其朴实、纯美迷人的旋律是龙江人的精神食粮,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填补了我国专业创作的空白。

在专业团体中,由哈尔滨市歌剧院上演的《山野里的游戏》—由王延松导演、李黎夫作曲、刘克纪指挥演出的音乐剧不但在全国轰动一时,在俄罗斯也获得了成功,苏联评论员奥丽嘎·英依谢也娃不仅对音乐剧《山野里的游戏》给予高度评价,而且用大量的文字提到了一位关键人物——刘克纪,这位哈尔滨市歌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指挥、哈尔滨市文联原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家协会主席。这足以说明,在俄罗斯民间音乐与作曲技术的影响下,使得龙黑江省的音乐文化得以空前绝后发展。

黑龙江省的特殊地理位置、俄侨的到来很快使黑龙江的俄罗斯艺术在全国闻名遐迩,很多音乐爱好者慕名而来。相当的一部分中国音乐家,例如:原中央歌剧院的歌剧演员王馨;原北京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的小提琴演奏家胡犁平以及 1946年延安“鲁艺”学院的学员们,在吕冀、向隅等老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带领下,专门来到哈尔滨向哈尔滨的俄罗斯艺术家们学习各种音乐专业技术,使得俄罗斯音乐创作风格影响了中国许多的作曲家,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作曲家;同时俄罗斯民间音乐以此种方式通过黑龙江省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爱好者!

[1]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李述笑.哈尔滨俄侨音乐教育史初探[M].西伯利亚研究,2001(4).

[3]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2014A004。

猜你喜欢

俄国哈尔滨黑龙江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Write a caption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