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工笔人物画在题材、色彩上的差异性
2015-03-11何亚峰
何亚峰
唐宋工笔人物画在题材、色彩上的差异性
何亚峰
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达,绘画艺术也得到繁荣发展,其中工笔人物画成绩尤为突出,对后世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审美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两个朝代的工笔人物画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从题材、色彩两个方面来阐述两个朝代工笔人物画的差异性。
唐宋 题材 色彩 差异性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传统画科之一,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唐朝名画录》中记载:“夫画者矣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绘画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再加上唐代的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的倾斜,实施的是一种开放进取、包容的文化政策,当时的工笔人物画主要表现上层阶级,以工笔仕女画最为代表,表现上层社会女性的生活状况,线条工整细致、色彩绚丽雅致,人物造型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尚。到了两宋时期工笔人物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大的发展,宋人提倡写生,尊重自然,描绘对象精致细微,和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题材
1.唐代
唐代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促使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另外加上统治阶级在政治体制和文化政策上的支持与喜爱,更加确定了唐代工笔人物画的地位,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在题材方面主要表现在政教画、仕女画、宗教画为主。
唐代的统治阶级要求画师把他的政绩通过画画表现出来流传后世,以此来反映国家强盛、民族团结等政绩,这就是典型的政治画。“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①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步辇图》画的是唐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时的情景,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反映我国古代各民族人民要求团结统一的历史画卷,也是一幅有重大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作品中画家对人物精神气质进行了细微的描绘,采用铁线描勾勒人物,线条坚实有力,弛张有度。
唐代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宗教画繁荣起来,同时宗教画也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教”起到了推动作用,当时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宗教人物画家如吴道子、尉迟乙僧等,吴道子在洛阳、长安等地的寺庙绘制了大量宗教题材的壁画,他对人物画技法进行了创新,《宣 和画谱》中载:“道 子因其 气以壮画思 ,落笔生 风,为天下壮观。”他的线描如变化丰富的“莼菜条”,他所创造的绘画样式被后世成为“吴家样”,也对中国宗教绘画影响深远。
唐代工笔仕女画是唐代人物画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描绘唐代上层社会贵族妇女或侍女的生活形象为主要内容,所表现女性多体态丰腴,这也是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因为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人们丰衣足食,这是人们保持健康丰满体格的保证,再加上唐代的统治者是鲜卑族,主要以游牧生活为主,这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健硕的体魄,这是健康的标志。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唐代以“丰腴”作为对女性的审美取向。我们从唐代留存下来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出当时的仕女画制作工整细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唐代工笔仕女画代表作有《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贵妇人悠闲生活的场面。画面共分为四段,分别是“采花”、“赏花”、“散步”和“戏犬”。画面中虽然没有背景,但是通过辛夷花、狗、白鹤把单个的人物串联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春天里不同场景贵妇的活动。作品中表现人物形象丰腴富贵,用笔、用线细劲轻柔含蓄,设色艳丽,晕染细润,较好地表现了贵妇肌肤的细嫩和服饰的质感。
2.宋代
宋代建国以后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为了稳定政权,宋代的统治阶级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提倡文化艺术事业,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重用文官来管理中央和地方事物,致使文化艺术发展得到空前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王伯敏提出,“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标志着我国中古时期绘画高峰的出现。”②两宋时期是中国工笔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宋代统治阶级治国政策的转变,宋代的平民百姓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致使文化艺术得到普及。在这种社会文化艺术背景下,宋代的工笔人物画开始从唐代以表现社会上层生活为主的题材,转向了描绘城乡市井生活、文人生活、历史故事为主的多元化题材。主要体现在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货郎婴戏图》、《朝元仙仗图》、《采薇图》等。宋代的工笔人物画整体上没有唐代的工笔人物画显得富丽辉煌,注重造型的写实性,对人物内在气质描绘细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构图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的都城环境和汴河两岸的商贸繁荣景象,整幅作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都城汴京市郊景色;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桥两岸的商贸活动;第三部分描绘了城内市区街景,真实的向我们展现了宋代都城汴京城内各阶层人民社会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社会、经济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描绘的是南极天帝君和东华天帝君率群仙前往朝见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的仪仗行列。作品中人物造型天帝庄严、威武,玉女秀润、轻盈,画中人物的服饰多样、衣纹变化多样,但在继承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特色有了鲜明的世俗化倾向,整幅作品主次分明、参差有序。
唐代的“仕女画”主要是表现后妃、贵妇一类的上层妇女的生活状况,到了宋代“仕女画”有了一些变化。范围扩展到平民百姓中的村姑、丫鬟,还有列女、歌妓、戏剧人物等等。刘宗古的《瑶台步月图》是宋代仕女画的代表作,作品中描绘了手持贡品的三女二童,表现的仕女形象消瘦秀美,与唐代丰腴造型迥然不同,人物衣纹笔法工细,着色淡雅,背景树丛水墨轻点而成,楼合用界画法。
二、色彩
1.唐代
我国古代色彩被称为“丹青”,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唐代受到魏晋时期绘画的影响,绘画形式趋于成熟,色彩的运用在继承前代影响的同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再加上唐代统治阶级的喜好,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在色彩方面上赋色艳丽鲜亮、色调统一、变化丰富,整体上体现出的是一种大气浑厚的重彩着色的艺术特色,这种赋色方法也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在宗教画设色方面多运用石青、石绿、月黄、朱膘、金箔等,色彩绚丽多姿,对比强烈有富有深浅变化,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画工对于色彩运用的高超技巧。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描绘了从西汉到隋代十三位帝王像,阎立本根据史书对各帝王的评价绘制完成,十三位帝王画在一幅长卷上,画家对十三位帝王的描绘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采用铁线描进行衣纹的描绘,在色彩方面采用重彩着色,多用黑色、黄色、红色、白色等整块颜色,整体效果突出,体现出唐代皇家的富贵已经黄权的尊贵。
张萱的《捣练图》,绢本着色,作品从右向左向我们展开了一个完整的劳动场面。作品中表现人物体态丰腴,细眉高髻,人物前呼后应。整幅作品在色彩艳丽,用了白、石青、石绿、月黄、朱红、曙红等,把水色和石色相互结合使用,色彩对比鲜艳又富有深浅变化,统一中见对比,体现一种富贵的气息。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在用色方面的娴熟使仕女画达到了顶峰,整幅作品以暖色为主,画面采用石色和水色相结合运用,画面既富丽有明快,仕女的长裙、披帛等服饰轻薄如蝉翼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前世画家所不能及的。
唐代墓室壁画李仙蕙墓《宫女图》中人物造型饱满,线条圆晕、有力,色彩方面运用石青、石绿、朱砂等石色和及花青、曙红等水色相结合,鲜艳明亮。描绘的仕女服饰色彩变化微妙,晕染丰富,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形象。
2.宋代
艺术的发展往往是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宋代由于受“理学”思想的影响,绘画作品政教化的作用锐减,提倡的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绘画理念,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所传乎?无疑笑日:……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③由此可见宋人的绘画不仅要追求自然,而且要遵循自然画理,也因此造就了绘画色彩的写实性,色彩更注重与描绘对象形体的结合,着色更加细腻逼真,设色明快淡雅。宋代工笔人物画在色彩方面不像唐代那样以红色、金色、黑色为主,主要以灰色、素色、冷色为主,展现的是一种自然淳朴的色彩。
李嵩的《货郎图》,绢本设色,描绘了货郎走街串巷时人们争购围观的场面,表现了宋代农村的风土人情,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画面中把儿童的天真烂漫、货郎的慈祥等描绘的惟妙惟肖。整幅作品线条疏密有致,着色典雅、鲜润,用笔细致。画中人物设色真实,色彩朴素自然,恰当的表现出市井平民百姓的布衣特色。宋代中期的工笔人物画主要以表现文人生活为主,作品中人物色彩典雅、平淡。
李公麟的《五马图》,纸本设色。李公麟是北宋中期比较有影响力的画家,他生活在文人士大夫的时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文人意趣,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白描”艺术,呈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新面貌。这幅作品从右向左依次画了五匹马和牵马官,作品中人和马刻画的都生动逼真,以单线进行勾勒,线条精简流畅,整幅作品没有用任何颜色,局部用墨色进行渲染,作品墨色晕染细腻、高雅,体现了李公麟的白描艺术成就,也开工笔白描画之先河。
从题材和色彩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唐宋时期中国工笔人物画在风格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性,都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其风格的形成和他们处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以及审美风尚有着紧密的联系。唐宋工笔人物画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在继承前世人物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在中国绘画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宋时期的人物画家的绘画风格已经深深影响着当前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同时对周边日本、朝鲜等国家均有影响,纵然观之其题材、造型、设色等都是我们当前中国画家应该借鉴学习的,只有不断吸取古人精华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促使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道路走的更远。
注释:
①【唐】张彦远,周积寅.历代名画记[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②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62页。
③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2000.
[1]俞建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1958.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3]陈绶祥.隋唐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腾固.唐宋绘画史[M].神州国光版社,1992.
[5]尚可.中国工笔画艺术新表现[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