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手工艺与村落经济结构演变的关系
2015-03-11段剑源
段剑源
云南民族手工艺与村落经济结构演变的关系
段剑源
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手工艺长期以来作为传统农耕经济结构的补充,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手工艺对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变更,这种变更既有积极的影响,使少数民族手工艺文化广为弘扬,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使手工艺得到了改进,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 应注意对民族村落手工艺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少数民族手工艺能长久的为村落发展做贡献,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手工艺 经济结构 少数民族
注: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民委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村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GM-051)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分布在各个区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民族村落、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由于自给自足的需要,每个村为了满足生活和审美的需要,大多都有民族手工艺的传统,这些手工艺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的少数民族村落以农耕经济为主,在经济结构上存在自给自足的特征,“因为村落生产力水平发展程度不高,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生存者提供生存资源,而不是用于交换的目的,这与商品生产截然不同。 ”①
这些手工艺的历史多已不可考证,很多手工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南诏时期或是更早,到明清又重新发展至今。因政权更迭、战乱频繁、政治、原料短缺、交通不便等原因,手工艺在历史上发展缓慢甚至近乎失传,仅凭历史上遗留的优秀手工艺产品和传说、史料记载,证实了这些手工艺曾经的繁荣。
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手工艺由于适合生产生活的需要,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随着手工艺的演变,出现了规模化、集中生产的状况,如大理周城扎染村到民国时期一家一户的手工扎染密集,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但多数村落手工艺规模有限,仅部分人从事。 解放后,手工艺曾以合作社的形式出现,之后工厂生产兴起,外地同类产品大量涌入,手工产品需要量减少曾普遍衰落。 改革开放后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手工艺发展的速度、规模、势头均超过了以往,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主要的经济支柱,体现出了传统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和传统手工艺品的魅力。“对于工业时代、电子科技时代批量生产复制的整齐划一且无个性的工艺品而言,无疑更具有工艺美术的价值,当然受到崇尚文化的社会的欢迎,拥有其生存的空间。 ”②
二、手工艺村落文化的状态
随着云南旅游的发展,民族手工艺品成为大受欢迎的商品,很多少数民族村落都将民族手工艺作为重点开发。取代传统农耕经济的是以手工艺生产为主,结合旅游、农产品等立体开发的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变革在带来了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保护、发展、推广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需找出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手工艺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使少数民族手工艺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
“剑川木匠到处走”的民谚说明了剑川木匠曾遍布云南各地。剑川县狮河村的村民普遍崇拜鲁班,每年农历八月初八都要过鲁班节,村里本主庙供奉鲁班牌位。 离狮河村较近,形似墨斗的一座小山相传是鲁班的墨斗,名为墨斗山,说明了狮河村民从事木雕历史悠久。 后因战乱,木雕技艺一度几乎失传,从事木雕的人并不多,1964年—1966年,村里曾恢复过木雕产业,文革时期木雕被列为“四旧”没人敢再雕,村里仅有老艺人掌握木雕技艺,改革开放后随着制度改革,包产到户的实施,以及滇西北旅游的兴旺,对仿古建筑、家具装饰的需求,狮河木雕的从业人数越来越多,村里老艺人以收藏的本主庙的格子门—一堂雕刻极细腻的清朝光绪二十四年的格子门作为教材传授年轻人木雕技艺,狮河村的木雕从业人数、人均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迎来了真正的繁荣,现已是远近闻名的木雕村。
大理周城村的扎染技艺,早在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上即可见到两个武士头上戴着与蓝底小团白花扎染相似的布冠套,可见扎染在大理地区的历史悠久。③到民国时期,周城扎染已成为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手工扎染坊密布的手工艺中心,解放初继续以社队经营的方式保持着,之后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扎染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被迫全面关闭,村里几个老人冒着危险保留了扎染的工具和作品,使扎染技艺得以相传。 改革开放后,周城扎染将集体经营和个体经营的方式相结合,扩大了产业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扎染之乡。
剑川县梅园石雕村选择石雕原料需适合雕刻、色泽美观、不易崩裂、不易风化剥落的石材,梅园现使用的石材主要有麻布石、红砂石、白砂石等,由于石材需切割、运输等环节,取材困难且运输成本较高,就近取材于离梅园村较近的丽江市九河乡、剑川县羊岑乡,以往由于取材、运输困难,外地销售通道并未打通,梅园石雕只作为本地私人坟头使用。改革开放后梅园石雕与市场接轨,服务于各地景区和市政工程,设计出狮子系列等产品,形成产、供、销、展、设计、安装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遮哈村委会芒团组是有着500年历史的傣族白棉纸造纸村,有66户村民从事造纸,手工艺年收入约3万元左右,村民收入主要靠手工艺,其余种植橡胶、水果、粮食等,手工艺收入约占总收入20—50%。 该村计划挖掘手工造纸文化,打造旅游村。 西双版纳勐海县曼召村傣族造纸年收入一般家庭约2—3万元,收益好的5—6万元,其余则种植茶叶、甘蔗和粮食,造纸作为主要产业占总收入50%—80%。
大理州鹤庆县赵屯北班榜村28户村民中有8户从事白族瓦猫制作, 其中7户手工艺收入1—4万元, 占总收入的20—80%,其余以工艺名师郜金福家手工艺收入最高,年手工艺收入达35—50万元。
其余如大理州剑川县狮河木雕村、鹤庆新华村,村里大多数人均从事手工艺,手工艺收入已占总收入一半以上,很多人已不再从事农耕生产,而是将田地借给他人,直接从事手工艺生产。
可见,手工艺生产收入在各少数民族村落中所占比例不同,有的多数村民从事手工艺生产,手工艺所占比重较大;有的呈现“一枝独秀”的情况,少数手工艺名师的手工艺产品更受欢迎;有的村落部分人从事手工艺生产,辅之以传统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但相同的是,手工艺均已成为村落经济结构中起到支撑作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手工艺对传统农耕经济结构的变更
1.农耕经济基础下的村落手工艺
云南少数民族村落长期以来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形成了农忙种田、农闲从艺的传统,手工艺以配角的形式出现。 如“藏族的黑陶手工艺是藏族适应雪域高原环境而创造的火塘文化生活的产物,酥油壶、煨茶罐、土锅、火盆与火塘息息相关;雪域高原特殊气候和乡村农耕生活条件,孕育了胎壁厚重,保温性好,价格低廉的黑陶;”④其余如白族的木雕、瓦猫工艺,开始是为了白族传统建筑构件的使用,石雕工艺是筑坟头的装饰使用,金属工艺则由制作铜质生活用具和银质装饰品的传统发展而来;纳西族摩梭人的手工编织工艺,彝族撒尼人的刺绣,傣族、壮族的织锦工艺则是为了制作服装使用,等等。后来才逐渐扩大到为满足村民的需求而生产,进行小范围的物质交换。
2.村落手工艺对农耕经济结构的变更
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传统农耕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地区适合农耕经济,传统农耕种植业及畜牧业发达,有的地区不适合农耕经济,村落长期贫穷,村民不得不从事手工艺以维持生计。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流通繁荣,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手工艺的发展,从事手工艺可以获得比传统农耕生产更多的经济利益,且比传统农业生产更为轻松,使更多的人开始从事手工艺生产,手工艺传承人增加,依附于自然条件的传统农耕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汤堆村位于云南香格里拉尼西乡山林环绕的谷地中,村民以藏族为主,这里海拔高、降雨量少、气候寒冷,种植的农作物为适应当地气候的玉米、土豆等,并饲养肉猪、土鸡等,由于人多地少,土地以林地为主,传统的农耕经济一直受到限制,村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手工艺,烧制黑陶是村里长期延续的手工艺,也是部分村民的收入来源。 就地取材的黑陶材料来源、钟情于黑陶烧制的手工艺人、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都是黑陶手工艺相比传统农耕经济而言良好的发展条件,现村里正大力发展黑陶手工艺,并结合黑陶土锅的销售,养殖土鸡,结合旅游产业推出“黑陶土锅鸡”的餐饮业,成为特色产业。
狮河村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剑湖东南侧,因狮子河从村中流淌而过得名,白族人口占98.9%,传统靠农业经济为主,然而这里以往雨季时,河水常常泛滥冲出水底砂石,土地贫瘠,村民生活贫困。 现在,狮河村以木雕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村民收入以木雕为主,木雕从业人数占村总人数的61.4%,2013年村经济总收入为2489万元,木雕收入达1200万元,占村经济总收入的一半。⑤
新华村位于鹤庆县西北的凤凰山脚下, 白族人口占98.5%,村落集自然风景、白族民居、民俗文化、民族手工艺为一体,风景优美,农民收入主要靠手工艺为主,近年来,该村以展示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满足游客参观、购买民族工艺品为主,辅之以民俗及风光观光旅游,民族旅游、工艺品销售,农村经济总收入11012万元, 其中手工艺和旅游产业收入达6546万元, 占总收入的59.4%,⑥先后被中国社会发展促进会评为“民俗文化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工艺品制作之乡”、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民族旅游村”。
可以看出,民族手工艺是村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原本贫困,农耕自然条件不足的村落,通过手工艺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原本农耕自然条件较好的村落,结合手工艺发展和旅游开发,也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3.新形式下村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今天政策的引导,政府对民族手工艺的大力支持下,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村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变,形成了以手工艺经济为主,综合发展农业、旅游业,利用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新经济增长模式。云南手工艺村落有别于其他村落依靠自然资源和资源、资本、技术进行生产的模式,依靠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为文化产业,带动旅游和新农业发展。
今天的少数民族手工艺村落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普遍实行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成立手工艺协会,协会开展手工艺培训,团结农户建立手工艺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公司争取订单和进行产品经营,向农户会员统一发放图纸、统一订货、统一验收产品、统一价格,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竞争力。
少数民族手工艺村落还根据地方特点发展特色农业、民族旅游业、商业等。 特色农业、民族旅游业是对传统手工艺村落经济的新的补充,在手工艺村落经济发展的同时蓬勃发展,成为新形势下手工艺村落经济增长方式新的转变。
如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的大理剑川县狮河白族木雕村,协会在木雕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狮河木雕工艺协会以科技创新、打造品牌推动木雕产业发展,积极与大中专院校合作,开展专题培训,积极调整木雕产品结构,引进先进设备,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将木雕产业做大做强。 协会自2004年成立,一年后产品价格上涨30%左右,雕花工人工资上涨51.5%,带动全村500多户从事木雕产业发展。在县政府的支持和规划下,狮河村现正在建设木雕工业园,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分为木雕展示区、旅游商品街、旅游定点加工企业区、木雕销售加工区和标准厂房等5个区域,以木雕产业为基础,积极发展旅游、餐饮、商业。 村里也在积极发展畜牧及经济林果种植业,但规模还不大。
四、变更对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影响
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经济结构产生了从传统农耕经济结构为主到以手工艺生产为主的变更,这种变更方式对少数民族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积极影响
首先是手工艺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在传统农耕经济结构中,手工艺只是少数人从事,自给自足的区域范围生产,外界对手工艺文化了解很少。在历史变更中,手工艺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而手工艺村地位的确立,使手工艺从事人数大增,手工艺文化广为弘扬。
汤堆藏族黑陶手工艺村孙诺七林师傅在1960年学习制陶时,村里仅有制陶师傅5人,而今孙诺七林培养的徒弟就已达40多人,这些徒弟都已成师并收受徒弟,汤堆村制陶人数已达数百人,该村的“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在独克宗古城和汤堆村开设有10余个销售网点,产品远销国内外。
大理周城白族扎染村在历史上曾织布并发展扎染,但曾一度衰亡。 而今该村已成为闻名四方的手工艺村,村里有20多户从事扎染,其他70%的村民从事扎染工作,这个以扎染为主业的村落,获得了州、市政府“亿元村”、“小康村”等称号,被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赞誉为“白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大理剑川梅园白族村石雕历史悠久,然而由于运输困难,石雕曾一度衰微,仅以制作周边地区的坟头装饰为主。 现今以合作社一体化的销售方式带头,村里从事石雕有19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3%, 其中全家主要男劳力全年从事石雕生产的专业户有75户,全村常年从事石雕生产的从业人员有173人,并有45人外出承揽石雕工程,遍布云南省各地。全村石雕产业年收入达100多万元,从事石雕生产的工匠年收入高达10万元以上,低的也有两万多元。石雕已成为该村的经济支柱产业。
其次,这种变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农村生活,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使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村民扩大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提升了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他们的观念变得和外部世界一样,提升了他们的视野。
少数民族村落往往地处偏远,世代农耕自给自足的生活单调乏味,缺乏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经济结构的变更,使外部的目光从生产的产品集中到了生产产品的村落上,大量的外地人到村落订货、考察手工艺,使本地村民了解了外部世界,自然条件较好的村落开始发展旅游。
香格里拉尼西乡汤堆藏族黑陶村生产的黑陶以往只供周边藏族村民使用,以藏八宝和牛、羊、鱼等常见动物图形为装饰。 而今,远销国内外的藏族黑陶也在积极开拓市场,在保留传统图形的同时,也使用了很多外部的图案,增加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香格里拉,黑陶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
大理鹤庆新华白族银器村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然而,手工艺发展前这里并不为外界认识,传统的银器加工手工艺只是一种副业,男人们挑起小炉匠的工具,走村串户做手艺。 今天,新华村已成为国家4A 级旅游风景区,手工艺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又反过来促进了手工艺品的销售。
再次是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的荣誉、地位得到了提高。 民族手工艺品中包含了少数民族艺术和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藏族的藏八宝图形、白族狮纹、彝族的马樱花、摩梭人的佛堂雕刻图案等等,在他们的手工艺品中都有呈现,民族手工艺品的畅销,使他们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自信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昆明石林阿着底村,名称取自彝语,原名“干塘子”村。 彝族刺绣打开市场后,为打造彝族刺绣文化品牌,2005年正式更名为传说中阿诗玛的诞生地“阿着底”。
同时,村落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全村劳动人口几乎都投入到手工艺生产中。众人拾柴火焰高,手工艺的智慧、表现能力、造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手工艺的类型、造型、表现手法变多,手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大理剑川狮河白族木雕村原本水、电、路不通,贫穷落后。 为了改变贫困面貌,村里的工艺师张月秋开展木雕培训,创办工艺品厂、木雕协会,潜心研究,将狮河传统的二层镂空木雕发展到五层镂空雕刻, 将传统的50余种木雕产品发展到200余种,使木雕手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民族手工艺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村落的开发,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村落经济得到立体、全面的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村落自然生态保存比较完整,森林资源、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口稀少,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等环境污染较轻。为人们的旅游休闲等文化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有利的条件。 ”⑦少数民族村落优美的生态资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到村落旅游、休闲、购买手工艺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手工艺品的销售。 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使村里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特色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如临沧遮哈村、西双版纳曼召村等少数民族村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橡胶、甘蔗、热带水果等种植,大理鹤庆新华村利用湖泊发展渔业,香格里拉汤堆村针对黑陶土锅的销售发展土鸡养殖业等等。
2.消极影响
经济结构的变更在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不可忽视它带来的弊端。
首先是对环境的破坏。大理周城村的扎染传统扎染需用板蓝根的叶茎作为染色原料,板蓝根无毒无害,然而一年只能收割一次,种植还需搭棚,且100斤板蓝根只能割出染料20—25斤,成本高,调制染料繁琐、全凭经验,且以天然板蓝根做染料伴有产品褪色问题,很难克服。 现村里基本使用化学染料,化学染料色彩丰富、稳定,调制简单,且不存在褪色问题,现已很少有人使用板蓝根做染料。但化学染料长期使用带来的污染问题已成为新的难题,治污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妥善解决。
大理鹤庆龙珠白族造纸村过去做纸药以挖掘的松树根为原料,生态破坏严重,现改用化学材料做纸药,然而又造成了化学排污问题。 同样是造纸,西双版纳孟定麻团造纸村造纸以构树皮为原料,然而周边天然构树皮早已采完,现一边靠从缅甸、老挝等地购买构树皮,一边补种构树。其余如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加工带来的重金属排放超标污染、香格里拉尼西村烧制黑陶对松树的砍伐和浓烟污染、大理剑川狮河村和梅园村雕刻对木石材的大量消耗等,对环境的影响已经称为民族手工艺村落普遍且突出的问题。
其次是随着村落文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订单式的手工艺产品生产使少数民族手工艺特色淡化。
狮河村在2005年之前,木雕使用传统手工雕刻,最先用用的是木材加工工具,如锯木机、刨木机、线锯机等,只是做木材的大加工,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订单的增加,2005年,村里开始引进数控木工雕刻机,至今村里的雕刻机已超过60台,雕刻机只需设定好程序,就可以不停工作,而且雕刻精细度超过人工雕刻,能极大提高效率,但雕刻效果呆板、单一,能明显的看出机器雕刻的痕迹。 机器雕刻能提高效率,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代替了中下水平的人工雕刻,如今,多数雕刻水平一般的手工艺者已不再从事手工雕刻,转做机器维护、搬运等杂活。 仅有部分高水平的手工艺者继续从事手工雕刻。
在云南石林的阿着底村,有着彝族撒尼人支系的刺绣传统手工艺,直到本世纪以来,绣花机大量使用。 绣花机能全面取代刺绣的整个过程,通过电脑设定好程序后,可以让多台绣花机同时运作,实现批量化生产,这种生产速度极快,但较多瑕疵、且缺乏图案立体感。
外来的产品订单往往提供了各种图案,过分按订单制作使手工艺品民族特色淡化,如大理白族银器、木雕、石雕使用了大量的汉族传统图形,白族文化特色减少,甚至部分手工艺人已习惯将这些外来图形应用到手工产品中。原始粗犷的尼西藏族黑陶则开始使用外部提供的非洲木雕图形,民族特色淡化。
除此之外,变更的同时还带来了无序竞争的问题。 如摩梭编织、彝族刺绣被大量引进的机器,仿造手工制作成产品,并以手工产品的名义出售,对传统手工产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五、结语
在民族传统手工艺为乡村经济增长做出大量贡献的同时,保护与推广刻不容缓。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化问题,只有保护,民族手工艺对乡村经济的发展才能继续做出贡献;进行推广,这种贡献才能继续增长。
首先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意对生产原料的合理运用与开发。 生产原料的来源是进行手工艺生产的基本条件,特别是生产原料相对稀少的,生产原料长期稳定的来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原料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或原料珍贵的手工艺生产,如石雕、木雕、金属、扎染等手工艺,生产原料会对手工艺生产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其次,应注意民族文化在手工艺品中的应用,注重对传统民族图形、民间艺术文献的开发、整理。 因历史原因,很多手工艺产品传统的民族图形,制作技法已经失传或流失。 随着外界对民族手工艺村落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手工艺村落原有的产品种类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产品种类经过开发,越来越多。 周城村原有的扎染图案只有4种,后经过开发,现在已达1000多种;狮河村木雕刚兴起时,凭一套老格子门作为教材,图案也仅有数种,现在已达数千种,白族画家陈永发先生,经过多年收集、编撰、绘制,整理了一千多种木雕图案,编成《白族木雕图案》一书,⑧现狮河村很多木雕工艺师均作为作品创作时参考。
同时,还应注意培养高素质人才,结合旅游开发,发展手工艺生产,“旅游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载体,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发展村落文化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与村民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 ”⑨利用少数民族村落自然、人文资源结合手工艺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旅游开发,促进手工艺产品的销售,可使两者相得益彰,增加经济收入。如剑川狮河村正在进行的木雕园建设;石林阿着底村原名干塘子,2005年改名为“阿着底”村,意为彝族阿诗玛的故乡,开展村寨旅游;新华村凭借草海、山水自然风光开展手工艺旅游建设等等。
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手工艺在对传统农耕经济结构产生变更的同时。 应从长远着眼,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对手工艺的保护和推广,使民族手工艺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注释:
①杨宗亮.云南少数民族村落发展研究[M].昆明:民族出版社,2012.
②刘春.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衰微与勃兴[J].学术探索,2013.
③李晓岑.白族的科学与文明[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④刘 春.民族民 间手工艺传 承价值 与手工 艺传承勃兴 的探 索 [J].艺 术 研究,2013-02.
⑤ 资 料 来 源 于 狮 河 村 新 农 村 建 设 信 息 网 [EB/OL].http://www.ynszxc. gov.cn/S1/S1228/S1343/S1346/S165555/,2014-12-09.
⑥资 料来源于新 华村村 新农村 建 设 信息 网 [EB/OL].http://www.ynszxc. gov.cn/S1/S1228/S1229/S1232/S158480/,2014-12-09.
⑦杨宗亮.云南少 数民族村落发展研 究[M].昆明:民族出版 社,2012-12:63.
⑧陈永发绘著.白族木雕图案[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01.
⑨杨宗亮.云南少数民族村落发展研究[M].昆明:民族出版社,2012-12.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