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视野下的粤西澳内海湾渔民研究
2015-03-11陈肯
陈肯
美术学视野下的粤西澳内海湾渔民研究
陈肯
美术作品创作是美术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基石环节,离开创作和作品,一切美术审美包括“美术学”这样专业的名词均视为空谈。 美术创作是一种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过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传统的美术写生和创作更注重追求艺术性和审美性。 因此,粤西地区茂名市郊澳内海湾和当地渔民的人物形象以及劳作场景,只有艺术创作者通过创作实践去表现时,才能发掘美是如此的朴素如此的纯真,美术学和审美才能彰显其魅力。 在社会文化经济急速发展的当下,文化艺术以及传统的艺术创作对于服务于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渔民 艺术创作 生存现状 意义
注:本文系2014年度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201408。
澳内海湾是位于广东省粤西地区茂名市管辖区的一处较偏僻的海域,属于尚未开发区域,未受外界的“干扰”,很少有相关的研究资料和学者涉猎,保留着渔民几十年前原初的生活面貌,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的原始态势。研究者以艺术创作为出发点,从澳内海湾渔民的生存现状、美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思考以及艺术作品和文化审美视角,探究澳内海湾渔民所面临的现实生存困境与社会历史发展变迁带来的文化生活困扰。
一、澳内海湾渔民生存现状
澳内海湾渔民,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下,生活质量不高,社会服务观念淡薄,经济落后,文化意识不高,优生观念不强,政府对渔民的投入和关注度不够。 散落的几个村子学校、邮电、网络和超市等设施落后。 由于信息、交通和宣传力度有限,形成与外界隔离的这样一种局面。他们唯一经济来源是靠打渔为生,并当日在海滩交易(最鲜明的特点之一),而交易的对象就是从几十里外的市镇前来的仅有的收购商,是“粥多僧少”,卖不出好价钱。 同时,在长期的捕捞过程中,海里的资源越来越稀缺,“僧多粥少”也在所难免,渔民面临着生存困扰。 由于渔民收入低下、传统的渔业捕捞让没有陆地的渔民转产转业困难。目前渔民“失海”问题日益严峻。 在几年时间里600多艘渔船,数量下降到已不足400艘,渔船报废严重,加上渔船无港口停靠,每当台风到来时,渔民普遍最担忧的就是生命和财产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滞后,执法不严,鱼市虽小但缺乏统一管理和保护,得不到真正的市场宏观调控,致使劳动和收入不平衡,渔民贫富差距拉大。 另外,渔民劳动力老龄化在不断增长,大多年轻人不愿操持父业,多数渔民子弟初中未毕业或者刚刚毕业便常年外出务工,大量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 致使“渔三代”“渔四代”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和法纪观念低下,对渔民转产专业没有建立相应的免费培训机构。政府对本地渔业资源、现有自然环境和相应产业缺乏科学研究的项目扶持。
二、美术学视野下的澳内海湾
美术作品创作是美术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基石环节,离开创作和作品,一切审美视为空谈,包括“美术学”这样专业的名词。 美术创作是一种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过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传统的美术写生和创作更注重追求艺术性和审美性。因此,澳内海湾和当地渔民的人物形象即劳作场景,只有艺术创作者通过创作实践去表现时,才能发掘,美是如此的朴素如此的纯真,美术学和审美才能彰显其意义。
1.在澳内海湾几乎贫瘠枯燥的渔民日常生活中,通过艺术实践,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在速写本上,用线条记录下了澳内、记下了澳内那些挂着红色小旗帜的渔船、记下了澳内那些古铜色皮肤,性格憨厚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渔民。 该海域渔民热情好客,性格在内敛中又不拘豪迈率性,虽体型弱小但生存能力极强,浓浓的眉毛下从深邃的眉弓里透出炯炯有神的目光,短短的鼻子宽宽的鼻头显得那么结实厚重质朴,大大的宽宽的嘴唇很具艺术的表现力,笨拙的体型和娴熟的作业动作与特定的渔滩海景交相呼应,将真、善、美体现的如此无懈可击。 该海域渔民正因有如此有别于其他海域渔民的形象和艺术感召力,对传统的艺术创作增添了别具一格的生机。
2.写生采风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在茂名市的澳内海湾写生时当即就被那里所呈现出来的热闹的场景震憾了。在金色的海滩上,满载而归的渔船边来来往往的穿梭着购买海鲜的鱼贩,而刚刚出海归来的渔民们,有的忙着与鱼贩们交易,有的坐在海滩上,抽着水烟,惬意而满足地看着自己船上的鱼虾装进筐里过称后又装进鱼贩们开来的摩托车、小皮卡车。而在这些喧嚣的场景中,有一位黑黝黝皮肤,面孔上布满疲惫的老渔民,站在沙滩上,仿佛眼前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作品《那年那月那日·人与海》,试图通过两个跨越时间段的海滩环境,表现老渔民用他的一生来目睹和见证大海的变化:儿时清澈湛蓝的大海与如今浑浊发黑、水面上漂浮着工业、生活垃圾的大海形成强烈的反差! 老渔夫的脸上,眼睛里透露出来的是沧桑和焦虑、更多的却是无奈!
3.海滩渔民系列油画作品,以视觉语言的形式,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渔民与海的关系,渔民与海洋环境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如《平衡·鱼》、《乡音》、《渔歌》等。 这种传统的架上艺术似乎与现当代或前卫艺术沾不上边,也没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和高超技巧,但精心的构图构思,笨拙的画法和笔触与现实淳朴的渔民实际境况达到了二者的不睦而合。
三、以艺术的方式揭示澳内海湾渔民现实境况
1.在澳内海湾做田野调查的日子里,与渔民同吃同住,促膝长谈,曾半夜跟随他们出海打渔,也曾与他们一起满载而归,在他们与鱼贩的讨价还价中,享受到劳动成果被人认可和欣赏的乐趣。 经过与他们无距离的接触,在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同时,感觉到渔民的艰辛和困境。“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 发现海洋环境的优劣对渔业生产的重要性,随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大海所面临的环境保护的缺失或不足,澳内海湾环境污染日益恶化,近海鱼类资源几近枯竭,当地渔民甚至用“守株待鱼”来形容生存的艰难。 尤其是当代渔业所用的将大小鱼一网打尽,没有给鱼一定的生长繁殖期的“掠夺式”捕捞导致捕捞效益下滑。渔业便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继续增加捕捞力量和技术强度,大小通吃,这样的结果是对渔业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虽零零散散有本地的极少游客和个别画家与摄影爱好者“一日游”,可无人来详细系统地以该地区为素材进行系列的艺术创作,并深入研究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现状。
2.随着艺术考察的不断深入,从热闹嘈杂的海滩鱼市,逐渐回归到深层次的渔民经济收入、生活现状以及渔民最关心的问题。 作为一位艺术从业者,必须以“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服务于人民”的艺术宗旨,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以色彩和画面来真实的反映和再现渔民的日常生活现状,表达渔民的欢乐、焦虑,以及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应该立足于:让人在审美享受的同时,能从更深层的艺术层面上去感悟并思考底层渔民平凡而艰辛的生活。
3.从澳内海湾渔民的生活环境外观入手,逐步进入到人物内心,以油画表现写实为主的技法创作,塑造渔民的日常生活和渔民内心最真切的对生活的渴望和担忧。以表现写实的艺术作品魅力歌颂老百姓坚韧不屈的精神品格,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在审美享受的同时,从艺术作品中体味和思考底层老百姓平凡而艰苦的的生活,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对人性的思考,达到图像符号化的视觉语言对渔民全新的阐释。
4.传统的艺术作品的审美功能并不能即刻改变渔民目前的困境和现状,但以非常直观的视觉艺术作品,去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呼吁。 希望有关部门以诱导性的、鼓励性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渔民上岸转产就业谋生。同时,也希望通过艺术作品能够唤醒渔民的自觉意识:转变观念,放弃“增产促进增收”的落后观念。由传统的数量型渔业向质量效益型渔业转变。既要坚持以养为主、以安为先,在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努力拓展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要坚持“多予少取”的方针,深化渔业体制改革,加大渔业投入,建立健全渔业服务体系,维护海洋良好生态环境。 让海洋和渔民重新回到过去那种相互依存而不是单方面索取的良性循环中。
四、从文化审美视角看待澳内海湾渔民文化的当下意义
1.澳内海湾有别于任何一处海域,渔民们完好地保留了几百年渔民“年例”和拜祖求福的盛大节日的传统,年例习俗是粤西澳内海湾渔民的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是澳内海湾几个渔村一年一度祭祖求福的“年例”时间,场面热闹非凡,气氛浓郁。 渔民在年例信仰仪式中“情”远大于“怵”,表现出从容自信的心态及"行善"的利他精神。年例筵席的兴盛是年例仪式的拓展与延伸,标志着年例的功能由注重宗族的纵向联系(与祖先的联系)转变为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现实社交圈的联系)并重。 年例中狂欢精神的凸显使社会、群体、个人在剧烈变迁中处于和谐的平衡状态。 当代年例仪式的传承、变迁体现了岭南文化共性和粤西文化与澳内海湾渔民文化个性的融合,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紧密相关。年例仪式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传统民俗传承可互动共生。 研究年例文化的演变历史,发展与社会相适应的年例特色文化,是对优 秀民 间文化 传承 的必要 保护 。 粤西 方言“做 ”、“食 ”、“睇 ”生动形象的反映出年例的全部,即做年例、吃年例、看年例。 年例活动现在依然保存得很好,希望年例活动能够深化内涵、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和传承保护。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也是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为年例节庆增添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韵味与特色。 对营造安定祥的氛围,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很大作用。
2.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在以澳内海湾渔民为题材的大量艺术作品中,从人物服饰到场景再现,在无意识的艺术创作中还原了渔民与赖以生存的环境间的亲密关系。从艺术作品的视觉文化角度将渔民展示于大众的文化消费领域,在人们尚且对澳内海湾渔民文字和语言审视贫乏的情况下,在文字和语言受到视觉文化的冲击下,这种以澳内海湾渔民为题材的油画艺术作品,朴素的视觉符号和图像语言,将澳内海湾渔民导入到大众的视觉审美领域,凸显本地渔民特有的魅力,同时,受众也会思考其视觉审美背后的文化意义。 犹如年例,不仅仅是“热闹”所能阐释的,而有其作品本身的审美批评意蕴。 因此,渔民为题材的艺术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彰显出其积极的意义。
[1]【英】切利,杨冰莹等译.艺术、历史、视觉、文化[M]. 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作家协会,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顾兆贵.艺术经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