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氏春秋》中“瞽曚”史料考

2015-03-11胡雅静陶亚兵

艺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史料音乐

胡雅静 陶亚兵

《吕氏春秋》中“瞽曚”史料考

胡雅静 陶亚兵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所涉及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历来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在音乐方面也专门对其中音乐史料的整理。本文将《吕氏春秋》中所涉及对“瞽曚”的史料进行搜集和分析,也对瞽曚稍做了简单的论述。

《吕氏春秋》 瞽曚 乐官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典籍,相传为吕不韦和诸门客集体编纂所作。它原为一部为维护秦帝国长治久安所提出的治国方略,所以它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就《吕氏春秋》中的音乐方面而言,历来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前人吉联抗先生对这部典籍编有《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一书,针对其中涉及音乐方面的史料进行了归纳整理,校订译注。但是,对于这其中所提到的“瞽曚”的史料却没有充分展开。笔者认为,这可能是考虑到全文体例的局限,所以没有对此问题深入下去。然而,就“瞽曚”而言,它作为先秦时期宫廷音乐机构中所特别存在的一部分乐官,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在民间老百姓那里也家喻户晓。他们兼具了宗教神话的色彩,成为沟通天地的使者,又是体察民情,讽谏天子的忠臣。在《吕氏春秋》这部汇集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思想的典籍中,对“瞽曚”也有些史料散见其中。笔者看来,此问题当有深入下去的必要,所以将其试着加以论证。

“瞽曚”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说文解字》中“瞽,目但有朕也。从鼓从目。“”聣,童聣也。一曰不明也。从目,蒙視”①在《词源》中,“一曰:瞽曚为乐官名,《周礼春官序》载有‘瞽曚,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又六十人’。郑司农注云‘無目朕谓之瞽,有目朕而無见谓之聣。’二曰:瞽曚,舜父之别名。三曰:官名。”②在此,显然是作为一种乐官现象来论述。在《吕氏春秋》中,有关瞽曚的史料共出现了五次,分别为:

1“.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輅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百兽舞。瞽瞍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寄上帝。”

“舜立,命延,乃拌瞽瞍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吕氏春秋·古乐》

2“.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

《吕氏春秋·重言》

3“.是故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是故天子听政,使公卿列士正谏,好学博闻献诗,聣箴,师诵,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而厉王斟酌焉。”

《吕氏春秋·达郁》

4“.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甚者?”

《吕氏春秋·重己》

5“.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

《吕氏春秋·节丧》

这五处中,论及了瞽曚乐官的起源,讽诵进谏的职能,以及作为举例散见于后两处。

一、《吕氏春秋》中有关瞽曚起源的史料

翻阅诸多先秦的著作,在周代以前“瞽曚”几乎仅散见于经史子集中,直到《周礼》中,才有对于瞽曚较为完整的记载:

“瞽曚,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

《周礼·春官宗伯》

“瞽曚: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

《周礼·春官·瞽曚》③

由此看来,瞽曚为大师直属的宫廷乐官。那么,到周代如此完备的体系,必然不是突然就形成的,一定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载:“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已有瞽人‘拊鼙鼓,击钟磬’的掌乐史实。”在《吕氏春秋》中也不乏有记载瞽曚起源的史料存在“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輅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百兽舞。瞽瞍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寄上帝。”帝尧时期,就任命质为乐官。质就效仿山林溪谷之音做歌,又以麋輅做成缶而敲打,拊石击石,仿佛是玉磬的声音,让百兽起舞。而瞽瞍用无弦的瑟为其伴奏,又将五弦的瑟扩大音域增加为十五弦的瑟。做《大章》以表示对上帝的恭敬。由此可见,瞽瞍和质同为帝尧时期的宫廷乐官。瞽瞍不但有弹奏瑟的职能,还可以改进乐器,作乐。此处的记载,笔者认为当为有历史文献可查询的第一位宫廷盲人乐官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将瞽曚作为宫廷乐官的记载推至到尧舜时期。那么《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瞽瞍究竟为何许人也呢?有文献称其为舜的父亲。《尚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王世舜和王翠叶在对其进行译注时,明确地指出:“瞽,相传舜的父亲是瞎子,名瞽瞍,担任乐官。”④《史记·五帝本纪》:“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⑤称赞的就是舜,此处的盲者即指瞽瞍。这显然是继承了《尚书》中的说法。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材料。《尚书》和《史记》中所提到的瞽瞍心术不正,对自己的儿子舜也很不友好,这样完全丧失了为人之父所该具有的美德的人,怎么会在崇尚美德的帝尧的宫廷中担任乐官呢?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那么,或许《吕氏春秋》中提到的瞽瞍和舜父所指的瞽瞍并非同一人。“瞽”指盲人,“瞍”意为老头,瞽瞍就是指盲人老头。在《词源》中,汉孔安国传:“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瞍。”⑥清人汪中《述学》补遗《瞽瞍说》中对“瞽”为乐官也作了详细的论证。但是他不认为瞽为舜父的名字,而是掌管乐的官名,相当于后世乐官“夔”。⑦究竟瞽瞍是否为舜父之名字,我们暂且不深究,但是瞽瞍为盲人乐官一事即可得到证实。因此,由《吕氏春秋》中关于瞽瞍的记载,我们应该将瞽曚的起源推至尧舜时期。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盲人乐官在宫廷中存在上前年,又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呢?这或许和他们的一些特殊的职能有关。“在远古时期及人类的早起文明阶段,‘乐’是原始宗教施行巫术的媒介,又是早期统治者实行神权统治的重要手段”⑧而作为与神沟通的乐的掌管着们,乐师就普遍受到重视,这其中又以瞽曚乐官最为特殊。因为他们目盲而耳聪,对声音尤其敏感,因此统治者们就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为宫廷服务。在先秦时期,瞽曚拥有听风知律的职能。《国语·郑语》:“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⑨瞽曚通过音律对气候进行占卜,从而通告统治者何时来进行农耕。除此之外,在战争中当然也少不了乐官进行占卜吉凶。郑玄注《周礼》所引《兵书》:“王者帅军出征,将出发时,授给军将弓矢,军将张弓大呼,大师则吹律与之和,以辨别属于哪一种声音,是吉是凶。商则战胜,军士强;交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和,士卒同心;徵则将急数怒,军士劳;羽则兵弱,少威名。”⑩《国语·周语下》中说:“吾非瞽史,焉知天道”(11)就清楚的指瞽曚这种占卜先知的职能。除此之外瞽曚还有教育的职能。在商代,大学之曰瞽宗。《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殷人举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右学:大学,在西部。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大学的设立以被甲骨卜辞所证实。“右学和瞽宗都是大学性质的。实是同一机构的不同名称。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当时大学的教育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12)在《诗经周颂有瞽》篇中,还记载了“有瞽有瞽在周之庭”的祭祀职能。正是他们身兼传承礼乐文化的重任,所以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二、《吕氏春秋》中关于瞽曚的讽诵进谏职责

在《吕氏春秋》的《达郁》篇中这样记载道:“是故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是故天子听政,使公卿列士正谏,好学博闻献诗,聣箴,师诵,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而厉王斟酌焉。”这无疑是瞽曚讽诵进谏职能的最好体现。类似这样的记载在《国语·周语》中也有提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聣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是行而不悖。”(13)这里除了提到瞽曚的职责之外,还提到了史官累死的职能。胡适曾这样解释“瞽史”:即古代说故事的史,编唱史诗的‘史’”。而顾颉刚在《左丘失明》一文中认为:“瞽和史事两种人,且都是‘候王近侍,多谈论机会,自有各出所知以相熏染之可能,其术昌甚相通’。”(14)王树民也认为瞽史的职务是单独的。(15)而杨皑在《瞽史刍议》中则认为瞽史是某位不幸失明的史官,这显然是忽略了“瞽”为盲人乐官这一事实。王卯根在《“瞽史”的连及用法》里认为“瞽史”是乐师与史官的并称。(16)

然而,无论“瞽”和“史”应该分开还是在一起来看,这其中都不能忽略了“瞽曚”作为乐官参与讽诵进谏的职能。在文字还没有广泛盛行的时代,信息的传递和记述重要靠人的语言来口传心授。针对瞽曚失明耳聪之以特点,将史事编成诗歌加以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诵读,来帮助记忆,这在文字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上古时代应该是保存历史的最有效的办法。而瞽曚所讽诵进谏的内容在国语力里也有记载。《国语·鲁语》:“故工史书世,宗视书昭穆,犹恐其途也。”(17)《国语·晋语》:“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史使勿兜……”(18)这里的“工”即瞽曚。而在《吕氏春秋·重言》中也记载:“周公对曰:‘臣闻,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由此看来,史官应该是记录,而由乐官瞽曚将其讽诵。《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论教太子,有“教之《世》为之昭明德而废昏德焉”之言,(19)韦昭注:“《世》,先王之世系也。亦即《世本》《帝王姓》”这与《周礼春官》中的记载一样,为瞽曚对统治者讽诵进谏的内容。

说到这种口传心授的史诗传诵和讽诵进谏的形式,它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说唱艺术的发展。战国时期的《成相篇》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成相篇》曰:“请成相,世之殃,愚鶞愚鶞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请成相,言治方,君论有五约以明。君谨守之,下皆平正国乃昌!”(20)这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形式,在很多学者看来以为《成相篇》乃为瞽人所作。目前对于这个问题,还众说纷纭。然而无论是出自于谁,这种抑扬顿挫的形式,以及三言、四言、七言杂用的句式直接影响到后世说唱艺术的形式。比如:宋代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凭栏人缠令》中:“忆多才,自别来约过一载,何日里却得同谐?萦损愁怀。怕黄昏愁倚朱栏,到良宵独立空阶。……”(21)这里三言、四言、七言交错的句式,与《成相篇》极其吻,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后人也根据这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将其编为通俗的教育童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这种平仄有序,抑扬顿挫的节奏的光芒也普照到了中国诗歌结构的形式中。

三、《吕氏春秋》中作为类比出现的两处

在《吕氏春秋》的《重己》篇和《节丧》篇,瞽曚这一现象作为举例出现过两次。在《重己》篇中:“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甚者?”盲人乐官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眼睛看不见,却不小心将孩子放入了谷糠里扎坏了眼睛。聋子也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耳朵听不见,抱着孩子欣赏闪电,却让雷鸣震坏了孩子的耳朵。在《吕氏春秋》的《节丧》篇中:“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也是用盲人乐官举例,说瞽曚因为眼睛看不见,本来想躲避柱子,结果反而碰到钉子上了。”这两篇文章都不是专门记录音乐方面的,但是却用了瞽曚作为类比。这不能说是巧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瞽曚作为当时的一种乐官,其体系的庞大,以及所受的重视程度。用瞽曚举例,也是因为他们是大家都熟知的一个群体。他们百姓那里家喻户晓,恐怕也因为统治者对他们的重视吧。为什么这些盲人乐官会受到如此的重视呢?

这和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思想上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人也是自然化的存在。人生活在自然界中,生存于动物世界中,时常都感受到自然界给人造成的生存危机,当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时,人类往往把自然圣神化,”(22)无论是氏族时代的图腾信仰,还是古代国家的天命信仰,都是希望化解人们无法控制的厄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达到稳定社会的效用。这无疑也是一种心理的自我安慰和精神寄托。于是便有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求神驱疫,祈求国泰民安等一系列的巫术形式。这种巫术的影响直接映射到商周时期,况且还很普遍。在甲骨卜辞中,凡是出现“舞”字,毫无例外都与求雨有关。(23)而瞽曚因为眼疾,人们便认为生活在黑暗中的他们能更好的和神灵沟通,况且瞽曚们敏锐的听觉能力,更让他们增加了一份神秘感。统治者也让他们来作为通天地,知天道的使者。瞽曚在当时宫廷中的地位和待遇都是很高的。“王公大人演奏乐器、表演乐舞的人是‘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糟糠’的,因为‘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赢不足观也。是以食必粱肉,衣比文绣。’”(24)况且,在周代每一位瞽曚都配有以为专门照顾他们的“相”,即眡瞭,以彰显温籍之仪。这样一群承载着礼乐文化的神秘群体,必然会受到老百姓的关注也是理所当然了。

结语

《吕氏春秋》在先秦诸多著作中,属于是论乐文字最多的,而且其书保存的史料价值也很高,常为后世音乐著作所引用。《古乐》篇虽然只有短短1000多字,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上古音乐编年史;《侈乐》篇批判了“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侈乐现象,告诫了统治者作为乱世之物的侈乐非但不能使人欢乐,反而引起人民的怨恨,伤害君主的性命;《适音》篇论述了“和乐”的思想,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美学上的主客观关系的理论;《音律》篇论述了乐律的起源于天地阴阳的关系;《音初》篇旨在描述我国古代音乐东西南北诸音调的始创……而其他散见于各篇章中的音乐史料也是不胜枚举。作为我国先秦的一步重要文献著作,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其中所论述的瞽曚这一现象也是即春秋战国以后几千年中不再有过的现象,很庆幸我们能从《吕氏春秋》中窥见其一些信息。

注释:

①许慎著,李克主编.说文解字[M],凤凰出版社.

②⑥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

③吕友仁,译著.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④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M].中华书局,2012.

⑤韩兆琦,主译.史记[M].中华书局,2008.

⑦转引自陈四海.李小虎.论先秦音乐艺术家——瞽曚[J].载《人民音乐》2009(08).

⑧沈知白.中国音乐史纲要[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⑨1○1(13)(17)(18)(19)陈桐生,译注.国语[M].中华书局,2013.

⑩]转引自丁建平.先唐师旷故事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4)转引自丁波“.瞽史”之辨[J].潍坊学院学报,2006(01).

(15)王树民.瞽史[J].载《文史》,(21).

(16)杨皑.瞽史刍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8)

(20)刘再生.荀子《成相》“相”字析疑兼及“瞽”文化现象[J].载《音乐研究》,2011(03).

(21)周柱铨,孙继楠.中国音乐通史简编.P129.

(22)张荣明.信仰的考古——中国宗教思想史纲要[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3)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中华书局,1988.

(24)墨子·非乐上.出自《墨子》卷八。

[1]陆玖.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吉联抗.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

[3]徐元勇.中国古代音乐史料备览[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4]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熊申英.乐以和同:东周之前的乐思想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6]丁波.“瞽史”之辨[J].潍坊学院学报,2006(1).

[7]王树民.瞽史[J].文史,(21).

[8]杨皑.瞽史刍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8).

[9]王卯根.“瞽史”的连及用法[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5).

[10]孙进,江林昌.出土秦简《成相篇》与楚民族的瞽史说唱传统[J].艺术探索,2006(2).

[11]过常宝.试论西周瞽史的谏诫职责[J].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0.13944/j.cnki.ysyj.2015.0228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史料音乐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