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对外交流经验初探
——世界青年联欢节给予的启示
2015-03-11李岩松
李岩松
中国音乐对外交流经验初探
——世界青年联欢节给予的启示
李岩松
为使中国成为文化强国,全面总结新中国艺术家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成功经验,即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四原则”。 新中国以“四原则”为准则,用独树一帜的新奇表演震动了世界乐坛。 这些原则在当今时代,对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联欢节 四原则 启示
注:本文系2014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的阶段成果,项目名称:世青节视域下的新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交流史事研究;项目编号:2014B032。
英国著名指挥家巴伦波尔(Darniel Barenboim)在评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走向时指出:“中国现在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国家,如果你需要有一种世界性的力量,你必须面对一个世界文化。如果你不希望成为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那你搞搞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了;但如果你想进入全球的领域,你必须对全球文化有一个概念。”中国的音乐正在进行走向世界的探索与实践。随着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陆续举办“国际青年声乐家汉语歌唱音乐 会 ”、“上 海 国 际 艺 术 节 ”、“国 际 民 歌 艺 术 节 ”、“国 际 单 簧 管 艺术节”等大规模的世界艺术活动,这对于中国音乐文化进一步对外交流、发挥其软实力是很有成效的。
建国初期,音乐文化在世界青年联欢节①上获得极大的认可,是新中国遴选参演曲目时坚持了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的“四原则”。 民族性是强调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质与特色;时代性,是指音乐文化的先进性,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人民性,是指音乐文化的本质特性,其宗旨和目的是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创新性,是讲发展、学习其他国家可取的文化,传播、包容、融合其有效因素,这是音乐的生机和活力所在。 音乐是国际性语言,不受国界与地域限制,所以“四原则”可以通用。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音乐文化的特色性原则。民族性是民族音乐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民族艺术个性。是本民族的政治、经济、风俗、传统等因素,有声有色的艺术传达。 毛泽东于建国初强调:“民族性就是要有自己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特殊风格,独树一帜。”
联欢节的获奖曲目大都是原汁原味、经典的。 如《三岔口》、《闹天宫》、《秋江》、《雁荡山》、《盗仙草》、《拾玉镯》、《嫦娥奔月》、《金水桥》、《粉蝶采花》、《凤凰展翅》、《河南曲子牌曲》等。 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表演同样体现了较强的民族性。赵松庭在第六届联欢节上的笛子独奏被当时报刊评论:“一根笛子顶一个交响乐队。 ”任同祥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滑音、吐音、双吐音等各种技巧奏出了百鸟合鸣的宏大场面,观众与评委都忘记了“不许鼓掌”的规定,情不自禁的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当时报刊评论:“各国观众好奇的盯住了‘唢呐’这一中国传统乐器,仿佛一眨眼唢呐就会消失的样子。 对于任同祥精湛、新奇的演奏,观众欢呼雀跃,对这惊异的中国国乐热议纷纷。 ”
联欢节给予保持民族性的启示:一、挖掘整理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 要发扬传统,就应知道何为传统,清点传统都有什么,有哪些传统应该继承发扬。原中央音乐学院张肖虎教授,改革开放伊始就提出“保存式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的问题。 他主张“原汁”、“原味”、“原貌”、“原生态”的把握。 讲到“要做挖掘、考证、研究工作,尽量使其原来面貌呈现出来。 ”提出“复编曲谱”、“复现音响”的任务和目标。 强调“认真保存古老艺术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使人们能够看到、听到先人的艺术本色。 有了真正的原本的艺术,才可以做到学习、传承和发展。 ”
二、时代性
时代性是音乐文化的先进性原则。要求音乐的内容要反映时代气息,与世界发展息息相通。 不同时代对音乐文化的要求是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音乐表现形式、内容也应有所变化。革命战争年代多为号召力较强的进行曲,节奏感强;和平发展时代,抒情曲目则比较多。
联欢节上,中国不同革命时期的革命曲目均有获奖。《大得胜》首获金奖,《腰鼓舞》、《大秧歌》特别奖。 各不同历史时期的获奖还有 《红军哥哥回来了》、《黄河颂》、《黄水谣》、《解放了的时代》、《解放花鼓》、《欢庆胜利》、《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民主青年进行曲》等。 世界青年们,不仅表露出对中国革命音乐的高度认同,也表达了对中国革命的同情、支持与赞誉。 这部分曲目横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从发展到胜利的有声有色的史诗画卷。
音乐文化坚持时代性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把握时代主题、脉搏、站在时代潮头。 当今时代已由革命战争、世界动荡转变为和平发展。 我们要把握和平发展的主题,讴歌改革开放,将主题融入创作;二、学习借鉴各国音乐的新形式,把中国民族音乐提升到新水平。音乐产品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紧跟时代步伐;三、培养一批具有深厚民族音乐底蕴、具现代音乐艺术素养和技能、可与世界交流互动的音乐多功能人才。
三、人民性
人民性是音乐文化的本质性原则。音乐的本质是人民意愿的表达,它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属于人民。 人民性是个极其丰富、宽泛的概念,包括各种思想感情,如友情、亲情、爱情、思乡之情、爱国之情,人们的正义感等。 人民性是音乐作品本身具有的,普列汉诺夫说:“思想不是艺术身外另加进去的东西, 而是和着血肉、融进情感、成为艺术自身的构成因素。 ……‘思想’,只有成为艺术家的‘本能’、‘生物学’似的东西时,他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 ”音乐工作者应该自觉地去表现。
联欢节的节目中, 有一批反映各时期人民的劳动生活、乡情、爱情、爱国之情的获奖曲目。 如《嘉陵江船工号子》、《采茶扑蝶》、《跑驴》、《抛鱼捕网》、《粉蝶采花》、《画眉跳架》、《摘葡萄》、《荷花颂》、《花儿与少年》、《春到茶山》、《挤奶员舞》、《草原上的热巴》、《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
联欢节给予保持人民性的启示:一、音乐文化建设要研究多层次的社会群体和多元化的音乐文化需求。多种经济形式决定了社会阶层、社会集团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多样性。 所以,新时期的音乐文化需求是多元的、多变的。 二、以民族传统音乐为根基,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音乐,以满足不同社会层次的需求;三、音乐工作者要贴近生活、人民群众,把自己的作品融入广大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从而达到惠及人民的目的和宗旨。
四、创新性
创新性是音乐文化的发展性原则。创新是音乐存在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所在。 新中国首次参加世界联欢节,并获得20余项奖。 这些节目中含有许多新式的西洋曲目《意大利协奏曲》、《匈牙利狂想曲》、《仲夜之梦》、《“月光”奏鸣曲》等。
音乐创新的必由之路:传播——包容——融合——创新。传播是前提,通过传播相互接触、了解;包容是学习借鉴,逐步形成自己的东西。 毛泽东曾说:“演些外国音乐,不要害怕。 隋朝、唐朝的九部乐、十部乐多数是西域音乐,还有高丽、印度来的外国音乐。演外国音乐并没有使我们自己的音乐消亡了。我们的音乐继续在发展。 外国音乐我们能消化它,吸收它的长处,就对我们有益。 ”有些外国的东西,不学不行,比如“军乐队总不能用唢呐、胡琴;融合,就是消化,即传统加现代、中国加西洋,创造出一种有中国气派的新东西。
联欢节给予坚持音乐创新性的启示:一、创新体制和机制。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加快完善文化市场、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局面;二、扶持一批优秀人才,组织创新团队。 建国之初,我国请来苏联专家帮助培养了一些西洋音乐人才。 改革开放后出去许多音乐人才,现在大都学成归国,将世界先进的音乐文化及表演技巧带回中国。 三、以发扬传统为创新。中国与外国结合、古典与现代结合。京剧交响乐《杨门女将》、交响乐《二泉映月》、《黄河》等。 还有歌唱、戏剧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的昆曲《牡丹亭》等。这些创新都令人耳目一新。 四、创新音乐传播手段,发展音乐文化产业。 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新的音乐文化业态,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从而促使音乐文化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音乐必须走向世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各项发展已居世界前列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一个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本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 只有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注释:
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简称,世界青年联欢节、世青节、联欢节。 是由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组织的,目的在于加强各国青年保卫和平的斗争,促进各国青年的友谊合作与文化交流。 自1947年至1959年联欢节每两年举行一次, 第一届联欢节是1947年7月20日至8月17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有71个国家的17000多名青年参加。 第二届联欢节是1949年8月14日至28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有82个国家的1万多名 青年参加。第三届联欢节是1951年8月5日至19日在民主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 有104个国家的26000名青年参加。 第四届联欢节是1953年8月2日至16日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有111个国家的3万名青年参加。 自第四届联欢节起,同时还举行了国际青年体育友谊运动会。第五届联欢节是1955年7月31日至8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有114个国家的3万多名青年参加。第六届联欢节是1957年7月28日至8月11日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的,有140个国家的3万多名青年参加。 历届联欢节都成为世界青年团结一致争取和平的大示威,而每次联欢节的举行又都动员了更多青年参加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争取持久和平的斗争。 因此,联欢节的举行一直是世界和平运动中的大事件。
[1]余隆.让世界倾听中国[N].人民政协报,2011(8.29).
[2]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理论史料集[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56.
[3]李凌.漫谈十年来的音乐表演艺术[J].人民音乐,1959(11).
[4]张肖虎.民族传统音乐的一些问题[J].中国音乐,1984(4).
[5]周忠厚.马克思主文艺学承上启下的开拓者——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