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芽叶表型性状的茶树品种适制性研究

2015-03-11黄海涛余继忠周铁锋王贤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浙农芽叶名优

黄海涛,余继忠,张 伟,周铁锋,王贤波,敖 存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 311115)

选择合适的茶树品种对生产某一特定名优茶来说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已育成国家茶树品种124个,及一大批省级茶树品种[1],如此众多的茶树品种如何选择才能既发挥茶树品种的优势,又能体现所采制茶叶产品的品质特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茶树品种是否适合制作某一种茶叶的影响因素较多,陈岱卉等[2]认为茶叶品种的芽叶大小、色泽、茸毛等物理特性及理化成分、香气物质、酶学特性等化学特性与茶树品种适制性关系密切;程启坤[3]研究表明茶树生化成分特别是酚氨比与茶树品种适制性关系密切。此后,周正科等[4]、侯渝嘉等[5]、余继忠等[6]分别从生化组分、制茶品质和经济效益等不同途径对不同茶树品种与当地名优绿茶的适制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目前茶树品种的适制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组成、制茶品质和经济效益3个方面,而忽略了与商品茶品相优劣最直接相关的芽叶表型的研究。为此,对15份浙江省主栽茶树品种的12个春季新梢表型特征进行描述和评价,并基于芽叶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以期筛选出拥有相似芽形特征的品种,并根据其类群特征确定品种的适制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选择15份浙江省主要栽培茶树品种的12个春季1芽1叶新梢表型特征进行描述和评价,供试茶树品种来自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杭州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资源圃,15份茶树品种分别是福鼎、乌牛早、龙井43、龙井长叶、中茶108、中茶102、迎霜、翠峰、茂绿、劲峰、浙农113、浙农117、浙农139、鸠坑早和白叶1号。

1.2 调查方法

在春季茶树品种分别达到1芽1叶采摘标准时,调查其芽叶性状,12个芽叶表型性状分别是芽色、芽茸毛、1芽1叶长度、芽长度、叶长度、1芽1叶角度、1芽1叶节间、1芽1叶百芽重、芽宽、1芽1叶百芽重×芽宽、1芽1叶长度/芽宽和芽长/芽宽。每个品种调查10个芽叶,取平均值。供试品种的调查方法参考《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7]。

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基本统计分析利用Excel 2003进行,聚类分析通过NTsys 2.10e软件运行。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下的类平均法 (UPGMA)。利用Shannon-weave多样性指数 (H’)评价表型遗传多样性[8]。计算前先对数量性状进行质量化处理,数量性状按照平均值±0.5σ分为10级,分别赋值1,2,3,…,0;对质量性状进行数字化处理,将质量性状的渐变按序量化为0~9,具体参照文献 [9]的方法。Shannon-weave指数 (H’)计算公式为:

多样性指数 (H')=-ΣPjln Pj,其中Pj为某性状第j个代码出现的频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茶树品种主要芽叶性状的差异和多样性

对15个茶树品种的12个芽叶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其中芽色和芽茸毛为质量性状,均分为3级,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3和1.01。其他10个为数量性状 (表1),10个芽叶数量性状中除1芽1叶节间的多样性指数低于1.0以外,其余均在1.0以上,其中以1芽1叶角度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达到1.42,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15份茶树品种10个芽叶数量性状中有7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以上,且其中1芽1叶角度、节间、百芽重和百芽重×芽宽共计4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在20%以上,遗传变异较丰富。

2.2 不同茶树品种主要芽叶性状的聚类分析

对15份茶树品种的12个主要芽叶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在相关系数为0.30时,可以将15份茶树品种分为3个群体 (图1),其中类群1包含了6个茶树品种,分别是中茶108、福鼎、劲峰、浙农113、浙农139和白叶1号;类群2包含了5个茶树品种,分别是乌牛早、迎霜、龙井43、中茶102和翠峰;类群3包含了4个茶树品种,分别是茂绿、龙井长叶、浙农117和鸠坑早。

表1 不同茶树品种芽叶数量性状的差异与多样性

图1 基于芽叶表型性状的15份茶树品种聚类图

2.3 3个类群茶树品种的芽叶性状特征和适制性分析

对以上3个类群茶树品种的芽叶数量性状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类群2的茶树品种1芽1叶长度、1芽1叶节间、芽长度、叶长度均最短,1芽1叶角度、1芽1叶百芽重、百芽重×芽宽、1芽1叶长度/芽宽和芽长/芽宽等均最小,该类群特征表现为芽叶较短小、节间短、芽叶开张角度小,为适合加工制作扁形茶的类型,其中龙井43为典型代表;类群3的茶树品种1芽1叶长度、1芽1叶节间、芽长度、叶长度均最长,1芽1叶角度、1芽1叶百芽重、百芽重×芽宽、1芽1叶长度/芽宽和芽长/芽宽等均最大,该类群特征表现为芽叶较长,节间长,较肥壮,1芽1叶开张角度较大,为适合加工制作针芽形茶的类型,其中茂绿为典型代表;类群1以上性状均介于类群2和3之间,为中间类型,是适合加工制作卷曲形茶的类型,其中浙农113为典型代表。

3 小结与讨论

3.1 茶树品种的芽叶性状差异

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茶树品种和资源较多,茶树品种资源的表型性状遗传变异非常丰富。李瑞等[10]对50份茶树种质资源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为10.72%~50.29%,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芽茸毛。蒋会兵等[11]对云南10个地区的830份茶树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4~1.40,平均为1.04,说明云南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表2 3个类群茶树品种芽叶性状特征

本研究对15个茶树品种的12个芽叶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93~1.42,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8,说明供试茶树品种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和较广的品种适制性。12个茶树新梢表型性状中,以1芽1叶角度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42,其次是1芽1叶百芽重和1芽1叶长度/芽宽,2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在1.10以上,这3个表型性状可以作为判断茶树品种名优绿茶适制性的重要指标。

3.2 茶树品种的名优绿茶适制性

茶树为多年生木本作物,经济生产年限在40年以上,换种周期较长,因此,选择合适的茶树品种非常重要,不同的茶树品种因为芽叶表型形态、生化组分、制茶品质和经济效益等的不同而对加工制作不同类型茶叶有不同的适宜性。

名优绿茶一般按照外形分类,可以分为3大类,即扁形茶、针芽形茶和卷曲形茶,不同名优绿茶的商品特征不同,因此对茶树品种的特性要求也不相同。余继忠等[12]通过制茶品质和经济效益比较开展了扁形茶适制良种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龙井43是扁形茶的最佳适制良种。敖存等[13-14]通过生化组分、香气成分和制茶品质比较开展了卷曲形和针芽形适制茶树品种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中茶108等是径山茶 (卷曲形名优绿茶)的适制品种,茂绿、龙井长叶等是千岛银珍 (针芽形名优绿茶)的适制品种。

通过比较15份不同茶树品种的12个芽叶表型性状的特征差异,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份茶树品种被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类群,其中类群1中的中茶108、福鼎、劲峰、浙农113、浙农139和白叶1号共6个茶树品种为卷曲形名优绿茶适制品种,类群2中的乌牛早、迎霜、龙井43、中茶102和翠峰共5个茶树品种为扁形名优绿茶的适制品种,类群3中的茂绿、龙井长叶、浙农117和鸠坑早共4个茶树品种为针芽形名优绿茶适制品种。同时,根据本研究结果,还可以对适合加工制作3个大类名优绿茶的鲜叶表型特征进行界定,对今后探讨茶树品种的适制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杨亚军,梁月荣.中国无性系茶树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陈岱卉,叶乃兴,邹长如.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与茶叶品质[J].福建茶叶,2008,30(1):2-5.

[3] 程启坤.茶叶品种适制性的生化指标——酚氨比 [J].中国茶叶,1983(1):25.

[4] 周正科,陆锦时,朱明华,等.不同茶树品种针、扁、卷曲形名茶主要化学成分变化[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3):71-76.

[5] 侯渝嘉,童华荣,胡翔,等.不同茶树品种针扁形茶香气化合物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6):1870-1874.

[6] 余继忠,黄海涛,周铁锋,等.茂绿等制作径山茶的品质效益分析 [J].浙江农业科学,2010(1):102-104.

[7] 陈亮,杨亚军,虞富莲,等.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 刘玉皎,宗绪晓.青海蚕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1):79-83.

[9] 余继忠.福鼎大白茶半同胞系和云南大叶茶半同胞系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 [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10] 李瑞,肖斌,宋红霞,等.50份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其聚类分析 [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0):107-111.

[11] 蒋会兵,宋维希,矣兵,等.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J].作物学报,2013,39(11):2000-2008.

[12] 余继忠,杨亚军,商建农,等.扁形茶适制良种的筛选[C] //2008年茶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杭州:[出版者不详],2008:77-82.

[13] 敖存,余继忠,黄海涛,等.不同茶树品种加工径山茶品质的比较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3(2):28-31,41.

[14] 敖存,毛宇骁,郑旭霞,等.不同茶树品种加工千岛银珍茶品质比较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07-109,114.

猜你喜欢

浙农芽叶名优
‘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加工工艺研究及品质评价
茶树夏季紫化芽叶制作绿茶与红茶的主要内含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应对茶园春季霜冻害的减灾新途径
——霜冻芽叶产品研发思路与实践
山峦叠嶂
群体种茶树紫色芽叶的信阳红茶适制性研究
富一方百姓,造一片蓝天,创名优品牌
于洁名优班主任工作室
《名优之死》笔谈——《名优之死》表现了什么
《名优之死》笔谈——艺术与爱的“堕落”
新昌县浙农茶苗专业合作社
——为您提供优质无性系茶树种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