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的影响

2015-03-11郭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3期
关键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

郭莉

护理干预对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的影响

郭莉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117例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72例)和对照组(45例)。护理干预组从护理工作角度对患者服药进行干预, 对照组由医生对患者服药前和出院前进行服药宣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结果护理干预组服药依从性良好者58例, 占80.6%, 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服药依从性中等者9例, 占12.5%, 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服药依从性较差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VDNA浓度对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临床可积极采用。

护理干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慢性乙型肝炎;依从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由于该病病程长﹑慢性化程度高﹑预后不良等特点, 对患者的健康和经济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 随着核苷(酸)类似物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 给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是,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需要长期服用, 尤其对出院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要求较高。作者对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 有效地提高了出院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117例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69例, 女48例, 年龄29~57岁, 平均年龄(41.6±9.7)岁, 病程4~22年, 平均病程11.5年。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72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抗病毒治疗指征[1]。

1.2 护理方法

1.2.1 护理干预组 从护理工作角度对患者服药进行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服药前宣教;②住院期间服药监督;③服药不良反应监测;④出院前宣教;⑤出院前服药宣教;⑥备药提醒。

1.2.2 对照组 由医生对患者服药前和出院前进行服药宣教。

1.3 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调查表》于患者服药3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服药依从性评分。调查采用电话或电子邮件方式进行, 调查问卷共10个问题, 其中主观题目5个:①按时服药;②餐后服药;③主动服药;④定期体检;⑤提前备药。按照是=5分, 多数是=3分, 很少是=1分赋分。客观题5个:⑥单身或(独居);⑦远离城市;⑧经常出差;⑨经常应酬;⑩经济拮据。按照是=1分;一般=3分, 否=5分赋分。

1.4 观察指标与依从性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HBVDNA水平。主观依从性按照评分由高到低评价:>40分为良好;30~40分为中等;<30分为较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组服药依从性良好者58例, 占80.6%, 显著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药依从性中等者9例, 占12.5%, 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服药依从性较差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VDNA浓度对数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HBVDNA水平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HBVDNA水平比较[n(%),±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bP>0.05

组别 例数 依从性 HBVDNA浓度对数值良好 中等 较差护理干预组 72 58(80.6)a 9(12.5)a 5(6.9)b 4.4±1.7b对照组 45 22(48.9) 16(35.6) 7(15.6) 4.9±2.5 χ2/t 12.84 8.76 1.39 1.2876 P<0.01 <0.01 >0.05 >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慢性病患者管理及服药依从性问题也逐渐得到重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由于发病率高,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社会的关注度较高,因此具有较好的服药依从性[2]。我国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和发病率虽居于世界前列, 但社会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常见慢性疾病, 尤其对于出院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问题更是少有了解和干预。

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已经证实,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状态与肝脏组织学病变直接相关[3]。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是近10年来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HBV药物, 因其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和易行性而深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青睐。但是, 该类药物目前仍不能彻底清除HBV, 需要长期服药才能达到抑制HBV复制﹑延缓肝脏组织学病变进展的目的。有报道证实[4], 临床上约有40%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效果不佳是由于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所致。

目前,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是从医生方面得到的。由于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不可能对患者出院后的服药情况进行随时监测和管理, 同时不同文化程度﹑生活背景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医生交待的事项理解力﹑记忆力有显著的差别, 使部分患者不能做到定时服药﹑按要求服药。作者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首先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服药依从性宣教, 每日定时监督患者服药, 使患者养成定时服药的习惯;患者出院前, 再次宣讲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对年龄较大, 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 交待家属进行监督和提醒;拓展陪检制度的内涵, 对门诊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患者进行登记, 按照药物剂量估算下次开药时间, 提前提醒患者备药。通过3个月的随访调查, 护理干预组服药依从性良好者58例, 占80.6%, 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 提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本研究结果中服药依从性中等者9例, 占12.5%, 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服药依从性较差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仍有少数人无法实现坚持服药,但对于中间人群仍有较大的干预潜力。两组HBVDNA浓度对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考虑与药物应用时间较短有关。

总之, 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临床可积极采用。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胃肠病学, 2011, 16(1):1-12.

[2]苏勍.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国疗养医学, 2014, 23(8):762-764.

[3]周晓辉, 周元平, 姚春兰, 等.血清HBVDNA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程度的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 10(8): 16-17.

[4]陈菊娥.影响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5C):88-8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183

2015-08-26]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传染病医院

猜你喜欢

核苷类似物抗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徐长风:核苷酸类似物的副作用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一新型他达拉非类似物的含量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金蝉花中5种核苷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RP-HPLC法同时测定猴头菌片中5种核苷
HPLC法同时测定新疆贝母中3种核苷类成分
蛹虫草中4种核苷的含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