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策略
2015-03-11宋冠英
宋冠英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策略
宋冠英
目的了解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况, 制定个体化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136例首次接受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组, 以同期同诊断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73例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存在抑郁和焦虑心理的例数以及经简易抑郁评定量表(ZUNG氏)抑郁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后存在抑郁和焦虑心理的患者例数低于干预前(P<0.01); 干预后存在抑郁和焦虑心理的患者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后ZUNG氏抑郁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 研究组护理干预后ZUNG氏抑郁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和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临床可推广应用。
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心理状况;护理干预
近年来, 陆续有报道称慢性乙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 严重者出现自杀倾向。作者对136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心理状况分析, 并提出护理干预的措施, 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136例首次接受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组, 其中男71例, 女65例, 年龄24~57岁, 平均年龄(38.26±10.14)岁。病程3~19年, 平均病程(8.06±3.25)年。以同期同诊断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73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39例, 女34例,年龄22~59岁, 平均年龄(36.52±11.26)岁, 病程3~17年,平均病程(7.88±3.3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抗病毒治疗标准[1]。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30032) 500万IU, 1次/d 肌内注射, 连用4周, 以后改为3次/周肌内注射。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根据患者心理状况采用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①开展健康教育。向患者宣讲干扰素治疗的目的﹑方法和疗程。②加强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生活背景进行有针对性地沟通。③提高注射技巧。采用转移注意力﹑换部位注射等方法减轻患者痛苦。④树立患者信心。用实例向患者说明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利用医保﹑农合政策让患者放下经济包袱。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于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前后分别采用《ZUNG氏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进行心理状况评估。《ZUNG氏抑郁量表》共20项, 按照从无﹑有时﹑经常﹑持续四种情况分别赋1﹑2﹑3﹑4分(其中第2﹑5﹑6﹑11﹑12﹑14﹑16﹑17﹑18﹑20项为逆向赋分)。抑郁严重度=各条目累计分/80, 以>0.5以上作为判定存在抑郁心理的标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共14项, 按照无症状﹑轻﹑中等﹑重﹑极重分别赋0﹑1﹑2﹑3﹑4分。以总分≥29分作为存在焦虑心理的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存在抑郁和焦虑心理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存在抑郁和焦虑心理的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后存在抑郁和焦虑心理的患者例数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护理干预后存在抑郁和焦虑心理的患者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存在抑郁和焦虑心理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ZUNG氏抑郁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后ZUNG氏抑郁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 对照组护理干预后ZUNG氏抑郁评分与干预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后ZUNG氏抑郁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患者例数比较[n(%)]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ZUNG氏抑郁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ZUNG氏抑郁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比较 (±s, 分)
注:干预前两组比较,a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bP<0.01;干预后两组比较,cP<0.01
组别 例数 ZUNG氏抑郁评分 P 汉密尔顿焦虑评分 P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136 0.62±0.17a 0.55±0.21bc <0.01 16.18±5.31a 11.45±5.82bc <0.01对照组 73 0.66±0.15 0.63±0.18 >0.05 15.86±4.98 14.02±5.16 <0.05 t 1.6880 2.7558 0.4243 3.1634 P>0.05 <0.01 >0.05 <0.01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消化道传染性疾病, 慢性化程度较高, 患者预后较差。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 国人对乙型肝炎的危害认知度较高, 因此也造成了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状况的局面[2]。干扰素(IFN)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的多为基因重组制剂,具有纯度高﹑活性好﹑使用方便等特点。但是, 长疗程和单一的肌内(皮下)注射给药途径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对患者心理状态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3]。
传统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在开始应用干扰素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宣教, 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由于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能真正了解干扰素的治疗作用, 反而对药物副作用的认知被盲目地扩大化, 从而造成心理负担加重, 个别患者还可能出现臆病性用药反应, 虽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可以随着用药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弱, 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4]。本文采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ZUNG氏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使护理干预贯彻在整个干扰素治疗的全过程, 护理干预措施重点突出, 患者的接受度较高。 结果显示, 本研究中约有40%~60%接受干扰素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心理,显著高于国内常规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心理的比例[5]。
本研究中, 研究组护理干预后存在抑郁和焦虑心理的患者例数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 干预后存在抑郁和焦虑心理的患者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后ZUNG氏抑郁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 研究组护理干预后ZUNG氏抑郁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抑郁和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临床可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19(1):13-24.
[2]曾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5(6):1801-1802.
[3]张文, 房丽, 牛海艳.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至抑郁症状的个体化心理护理.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 21(10):781-783.
[4]王新敏, 李春波, 沈昭在, 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与肝功能的关系.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03, 3(4):41-43.
[5]凌宾芳, 吴尧, 卜美玲, 等.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14(7):1354-135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159
2015-08-27]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传染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