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内涵与特征

2015-03-11周丽雯崔文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内涵特征

周丽雯++崔文辉

摘 要:由于立场的不同和研究角度的差异,对城镇化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呈现多样化,迄今为止,尚无统一、公认的观点。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与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的人口迁移过程,因此,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人口学家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出城镇化的内涵。同城镇化的内涵一样,对城镇化特征的界定也是多种多样。

关键词:城镇化;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167-02

城镇化或城市化,主要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由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与城镇这两个名词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城市起源于防卫之城与交易之市的结合,具有军事、政治、商贸和手工业中心等多种职能,其后城市逐渐被泛指为人口较密集、工商业较发达的地方。城镇的概念自古包含城市和集镇。自中国近代以来形成发展的“市”和“镇”的行政建制,使城市和城镇这两个不同的名词概念渐趋混淆。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和城镇经常被混用。

由于对城市和城镇概念的混淆,出现了“城市化”和“城镇化”两种译法,在英文中其实指的是同一个词(Urbanization)。在日本和中国的台湾又译成“都市化”。1982年,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在南京召开“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明确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义语,并建议以“城市化”替代“城镇化”,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然而,中国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取得一定颇有见解、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1998年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T50280-98〉》对所列词条“城市化”的解释是“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这是近五十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使“城镇化”这一术语开始被广泛使用。

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城镇化”这两种表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并存下去。“城市化”容易被与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部门所接受,并可较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城镇化”便于与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体系发展直接相联系,且有助于防止忽视发展小城镇的倾向。

一、城镇化的内涵

由于立场的不同和研究角度的差异,对城镇化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呈现多样化,迄今为止,尚无统一、公认的观点。姜爱林认为,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胡序威认为,城镇化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依附于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第二,分散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各种类型的城镇地域空间集聚;第三,城镇建设促进城镇物质环境改善和城镇景观地域拓展或更新;第四,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同时认为,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由工业化引起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城镇化的前提,在广大地域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逐步向不同类型的城镇地域集聚而变为城镇人口,是城镇化的核心。城镇建设的不断投入为城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较好的物质环境,是对城镇化的重要保证。城镇居民物质与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及其对周围农村辐射影响的扩大,促使城乡差别的缩小,是城镇化的主要目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胡际权认为,对城镇化内涵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城镇内部演化是否属于城镇化?城镇化的表象和动力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城镇化的后果是城镇本身的变化还是区域的社会经济变革?

一般而言,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与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的人口迁移过程,因此,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人口学家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出城镇化的内涵。

社会学强调的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如美国学者索罗金认为,城镇化就是变农村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过程。人口学强调的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集中,及其带来的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如威尔逊在《人口词典》中指出,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经济学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和机制。地理学强调的是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的转化和集中过程。如日本地理学家山鹿城次指出:“现代的城市化概念,据我看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原有市街的再组织、再开发;(2)城市地域的扩大;(3)城市关系的形成与变化;(4)大城市地域的形成。”

根据以上对城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到,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城镇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由农村迁移城镇,并实现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变,真正实现其市民化;第二,城镇产业结构合理,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较强,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重视人口数目增长,而忽视人口的市民化,只能是虚假的城镇化;只关注城镇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也必将是不完善的城镇化。

二、城镇化的特征

同城镇化的内涵一样,对城镇化的特征的界定也是多种多样。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对城镇化的特征的界定可归结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城镇化的内涵直接延伸出其特征。如姜爱林认为城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化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换。第二类是从城镇化的进程的角度去界定其特征。如王军认为城镇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城镇化最主要特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水平在不断上升。(2)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可以用就业人口比例之变化来考察这一趋势。(3)城镇化的第三个特征是创造了城市式这一人类社会全新的行为方式。王振亮认为,城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方向性;二是时效性;三是空间地域性;四是广泛性;五是分化与变化性。第三类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特征的概括。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对发达国家城镇化特征的概括,如美、英、法等;二是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中国城镇化特征的概括;三是对中国不同地区城镇化特征的概括。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论证和研究城镇化的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城镇化的内涵和进程去提炼城镇化的特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动态地把握城镇化的特征;具体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道路去把握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具体化,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胡序威.论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和规律性[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6).

[2] 姜爱林.21世纪初用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1,(9):46-48.

[3]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

[4] [日]山鹿城次.城市地理学[M].朱德泽,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5] 姜爱林.论城镇化的基本涵义及其特征[J].大理学院学报,2003,(6).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内涵特征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挖掘习题的内涵
抓住特征巧观察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