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建设的思考

2015-03-11柏才慧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重庆市建设

柏才慧

摘 要:大足区作为城市发展新区,未来重庆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是成渝经济区重庆板块城镇群的支撑点,肩负着重任与使命,必须理清思路奋发有为加快发展。针对我区存在工业经济规模小、发展粗放、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是构建工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聚集;二是加大投资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工业竞争主体;五是强化措施保障,支撑工业发展。

关键词:城市发展新区;建设;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162-03

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根据《意见》,城市发展新区是未来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是成渝经济区重庆板块城镇群的支撑点,也是落实市委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它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工业经济,到202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63%,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45%。

大足区属于城市发展新区,围绕这一功能定位,大足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确定了“138”发展思路。即一大奋斗目标:现代新兴产业城市;三大发展定位:国际旅游城、新兴工业城、生态宜居城;八大功能板块建设: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水工业园区、万古工业园区、海棠新城开发区、大足石刻旅游开发区、龙水湖度假区、市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大足新区依托国家级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水工业园区、万古工业园区,主动承接沿海和主城产业转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大足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的区域中心,现代新兴产业城市。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足作为城市发展新区,其工业经济规模小、发展粗放、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工业集聚平台建设滞后

一是规划实施不够到位。受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和不利的经济大环境影响,融资难度加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未能按计划完成,影响了重大项目投产;同时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滞后,经开区、工业园区在文化、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实际投入少,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难以留住人才。二是水、电、气等配套建设门槛高、投入大。相关垄断行业缺乏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收费高、效率低、服务意识不强等现象仍较普遍。如重庆市双桥区中帝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该企业老厂房建设时的规划已通过消防部门审核同意,照图施工完成后,遭遇验收不合格;大足铸造行业“大佬”重庆鑫业船舶件有限公司,新厂曾因电力建设问题无法试生产。三是资金要素制约突出。据统计,经开区、工业园区目前至少负债近10亿元,而建设任务又非常重,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国家对投资的进一步控制,银行融资更加困难。四是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经开区、工业园区管理建设需要。经开区、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管理机构职能职责需进一步理顺,要彻底理顺“有责无权,办事靠协商用人情”的疲沓局面。

(二)招商引资平台建设薄弱

一是招商资金紧张。从承担招商引资任务的各有关单位看,普遍没有单设招商引资专项经费,招商投入太少。由于招商引资难度的加大,招商经费不足,加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尚不健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利用外资工作进展困难。2013年,全区共签约外资项目3个,签约合同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700万美元,资金到位率仅0.47%;三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引进新产业困难。从引进的项目来看,谈的多、落地的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传统企业多、高新企业少,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多,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企业少,导致经开区、工业园区的活力不够,后劲不足。从引进的产业档次来看,产业关联度不高,互补性不强,产业链缺乏;四是用地指标紧缺,项目落地困难。经开区、工业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入园项目建设等需要大量土地,加之土地报批程序多、时间长、占补平衡指标不够,用地保障非常困难。由于土地供应缓慢,许多项目因急于上马或者土地价格相对周边省市和区县偏高,使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三)创新平台建设总量偏少

一是现有创新平台总量少、总体水平不高。虽然我区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但是由于受人员水平,设备等条件制约,许多研发中心只能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二是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运作模式有待探索。目前我区虽已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锻打刀剪中心两个国家级科技平台,五金创新服务中心、五金专家大院、五金科技示范园、五金质量检测中心4个市级科技平台,博士后工作站、电子商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工业研发设计中心、五金培训中心5个区级共性服务平台,但实际能对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主体作用、取得良好成效的平台也不多;三是创新投入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少,全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91%。技术领军企业也不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四)要素平台建设瓶颈制约

一是土地问题。用地紧张一直制约着我区工业经济及其他产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当前土地管理十分严格的情况下,土地更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使得招商引资工作和项目建设步履艰难,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土地投资密度低及闲置与新办企业急需用地之间的矛盾突出;二是人才问题。高层次人才紧缺,技术创新是企业持久发展的关键。据初步统计,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有1.27万人,占全区企业人才总数的23.6%,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企业总人才数50%以上的一般要求。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中,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只占职工总数的6.1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人才分布不平衡,生产一线科技人才少;人才引进困难,特别是新兴产业人才不足,旅游、外贸、金融、信息、管理等人才相当紧缺;三是资金问题。地方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大,调控能力弱,难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融资渠道不畅,难以有效吸纳丰厚的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强度投入,对内缺乏对资本的整合,资产的集聚效应和组合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从而导致许多项目进展缓慢甚至搁置;企业规模小、效益差、经营理念落后、财务管理不规范的状况无法适应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要求,银行存贷比低,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矛盾仍十分突出,难以形成大投入大产出的良性循环。

(五)政策平台建设亟待完善

我区财政较为困难,奖励资金的额度与周边省市和发达区县相比显得比较薄弱。经开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工业功能区的规划尚不能到位,有的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加强衔接,争取留足工业发展空间;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集聚度低,配套能力较弱;建设的思路、定位、目标还需进一步理清。政府服务平台和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办事效率和机关作风需进一步改进。

(六)工业水平实现度偏低

根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提供的主要衡量指标,经分析测算,我区工业化水平基本现状和基本实现程度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80亿元,一产完成31.9亿元、二产166亿元、三产82.1亿元,2013年我区人均GDP为6 128.63美元,从人均GDP实现程度来看,我区工业化还处于H.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发展中期水平,而且较为偏低。

二、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工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聚集

当前,正是我区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的关键时期。不利的宏观经济形势给工业平台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与此同时,相对宽松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又给工业平台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机会一纵即逝。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赢得主动。一是搞好规划,整合我区工业平台。有效整合资源,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站在全区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修编工作。冲破行政地域观念,将全区所有工业平台视为统一整体,对各镇街工业平台加以定位和整合,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群。二是用好政策,加快工业平台建设步伐。紧紧抓住当前相对宽松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缓解供需矛盾。同时大力盘活土地存量,扎实开展土地利用专项清理工作,有效遏制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现象。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完善银政企联席机制,深化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适应大足工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信贷抵押担保方式,加大信贷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平台承载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探索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中市场化运作模式。继续探索和完善BOT和BT等合作共建模式。加快推进经开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五是优化投资环境,发挥工业平台集聚功能。进一步完善经开区、工业园区和各镇街工业功能区的内部管理机制,改变因各自为政、缺乏协调而造成资源浪费、项目流失、成本加大、融资困难等现象,打破行政地域界限,树立全区一盘棋理念,着力研究在现行体制下既能调动和激励镇街的积极性,又能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良性机制。努力把全区工业平台建设成为“大、好、高”项目和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区。

(二)加大投资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开发机制,以项目的持续投入支撑工业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围绕优势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定位,从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产品拓展、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挖掘、筛选、论证、培育一批储备项目。加强项目跟踪协调服务,着力化解项目审批、用地、资金、环保等“瓶颈”制约,推动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

(三)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确立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国家、市、区级技术中心,增强自主研发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实施科研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名优产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广泛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全面强化质量、统计、财务、成本、营销、安全、生产现场等基础管理,提高组织运行和企业管理效率。以技术、产品、标准创新为基础,深入推动品牌创新,支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着力培育一批名优特新品牌产品。以生产自动化、管理平台化、营销网络化为目标,有侧重地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自动化程度高,人才队伍强的重点企业,通过建立企业投入、财政支持的投入机制,稳步推进我区工业信息化程度。

(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工业竞争主体

加快重点企业技改扩建、重组联合,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中。努力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参与本地企业重组,整合内外部资金、技术、品牌、管理和人才优势,嫁接改造提升本地企业实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带动性强的骨干企业。实行“非禁即入、非禁即放”的市场准入政策,拓宽非公资本的投资领域,放手发展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体,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强的非公企业群体。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成长性好、有竞争优势、管理规范、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在500~2 000万元的中小企业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实施重组联合、加强企业管理,促进规模、水平、效益同步提升。

(五)强化措施保障,支撑工业发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业发展激励机制,促进大项目快速推进、龙头企业快上台阶、中小企业和特色工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建立国有资本投资机制。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国投公司为主体,加强国有资产资本化运作,通过市场手段实施对重点产业、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发挥国有资本在重点行业整合、重大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调控、引导、杠杆作用;二是优先保障工业用地。加强项目用地申报,积极争取新增建设用地;加快土地置换和流转,努力盘活存量土地。在控制总量的原则下,优先保障工业用地,确保每年新增建设用地5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新增工业用地向经开区、工业园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倾斜。工业项目用地可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等方式供地。工业企业采取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可实行土地年租制,逐年缴纳租金。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用地按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确定出让底价;三是建立健全工业发展激励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建设、企业上台阶、小企业达规、“工业强区”战略兑现考核、评选、奖励等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四是着力培养、引进人才,提供智力保障。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体系,加大对工业经济部门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以经济类和复合型人才为重点,拓宽工业经济管理人员选人用人渠道,加大现有工业经济人才的选调力度,充实经济系统工业人才管理队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强干部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引进开放型、创业型、创新型企业家,以人为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重庆市建设
面对窨井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前进中的重庆市渝东卫生学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