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的并购效率和风险研究
2015-03-11吕宏芬岳甚先
吕宏芬 岳甚先
摘 要: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并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取得近年来商业银行并购的12个典型案例,借助DEA模型对其并购效率进行分析,最后从银行自身、市场机制、政府行为三个层面提出提升中国商业银行并购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并购;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091-02
从世界银行业的发展史来看,目前国际上各大银行,都是通过不断并购来扩大经营范围、增强竞争实力的。19世纪末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银行并购浪潮已经发生了三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一潮流中银行并购首先发端于银行业较早起步的英国,并逐渐延伸至美国、日本及其他欧洲国家。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在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随之明显提高,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加快,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全球银行业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并购浪潮,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并购现状及问题
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发展历程,总体上经历了从以政府主导的银行并购向以市场配置为导向的银行并购,这也是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发展趋势和与国际金融业并购的必然要求。
1.政府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的整个90年代,中国银行业出现了较多的并购案例,但这一阶段的银行并购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并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政府为化解部分地方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退出市场而进行的并购。比如,1996年广东发展银行并购了中银信托;1996年南海发展银行并购重组了28家南海城市信用社;1997年中国建设银行并购了中国农业发展信托投资公司;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香港东亚银行和英国西敏亚洲有限公司的股份,组建成中国工商银行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海发展银行,等等。
2.由政府主导逐步转向市场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5年)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政府不断转变在银行并购中的职责,银行并购也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参与并购的银行不再以单纯地化解金融风险为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并购方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例如,1999年以来,有兴业银行并购义乌市城市信用社,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并购瑞丰城市信用社,中国光大银行对并购中国投资银行,兴业银行并购佛山市商业银行等等,都是银行间自主进行的并购行为,政府在其中主要起到,政府从直接干预转向了政策引导和间接影响。
3.参与跨国并购的阶段(2006年以来)
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这是中国最早开展跨国并购的银行之一;同年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印尼Halim银行90%的股权;2006年底,中国银行对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本进行100%的收购;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收购澳门诚信银行79.9%的股份;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中国民生银行收购联合银行控股国内公司9.9%的股份;2008年,中国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100%的股权。近几年来,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中国的工行、建行、中行等银行也通过各种并购行为逐渐成为全球规模较大的几家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显著提高。
但是,在商业银行的并购中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例如银行对并购目的不清晰、没有制订完善的并购计划、不重视并购后的内部整合、并购后的经营战略不清晰、与银行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客观上反映了中国银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参与跨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效率和风险分析
本文选取2005—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并购中包括中信银行收购唐山市丰南区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在内的10起较为典型的案例,应用DEA模型对银行并购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目前评估银行并购效率最常用的方法。在银行并购效率研究中运用DEA模型,就是将银行看作是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它在一定可能的范围内,通过投入一定数量的要素并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的活动,再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或产出比率进行分析,以DMU的各个投入或产出指标的权重作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确定DMU是否DEA有效(即相对有效率最高),同时还可用投影方法指出DMU非DEA有效或弱DEA有效的原因及应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研究的结果表明,所选取的银行并购案例中,大多数银行实现了双赢(10起案例中有7起是明显有效;3起效果不明),即并购银行和目标银行都实现了效率提升。可以说,2005年至今所发生的中国商业银行并购案取得的效果不俗。从地域分布上看,较为成功的并购案例中被收购银行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没有明显提升收购银行效率的收购或入股案例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另外,大多数的银行并购案例的效率呈现滞后性的特点,需要时间对并购的资产进行消化、整合,这也说明银行并购存在 一定的风险。但总体而言,并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银行绩效。因此,政府对商业银行并购活动应该持支持与鼓励的态度。
当然,商业银行并购是一项充满风险的经营组织活动,其风险贯穿于并购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政治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整合风险等等方面。而银行并购中的博弈定价也说明了并购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并购能否给商业银行带来绩效不仅取决于并购的具体过程,关键是要看商业银行并购后能否进行有效的整合。商业银行并购的目的是通过实施并购和并购后的整合,获得商业银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力,构筑和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三、降低商业银行并购风险的对策建议
银行并购的成效由银行经营管理体制、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金融规制政策等几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要降低银行并购风险,提升并购效率,尚需从银行、市场、政府三个层面来共同改进。
1.银行层面的对策
首先,在实施具体的并购行为之前,商业银行必须明确本银行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充分评估目标银行与本银行的战略协同性和条件契合性,只有当并购目标符合长远战略布局,才可以实施并购。其次,银行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并购策略,对并购活动要有系统周密的计划,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要有充分准备并提出解决方案。再次,在并购活动中,要对并购对象进行仔细分析,充分论证对目标银行的并购能否增强并购银行的竞争力、促进整体的长远发展。此外,选择切实可行的并购模式即支付方式和并购方向等对保证并购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尤其对目标银行的或有负债要重点关注。最后,银行并购的风险体现在并购的全过程,因此并购各个阶段都要建立起风险预警、风险监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预防的管理体系。银行应该从人员组织、操作程序、管理手段、运行制度等方面建立并购风险管理机制,使银行并购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处于可控状态,将各种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2.市场层面的对策
从整个金融市场环境来分析,有效推进中国银行并购,还需要加快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力度,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银行并购的主体和并购方式等等。应积极培育银行并购主体。近年来,中国银行并购的主要参与者是历史包袱比较轻、资产质量较好的新兴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参股、入股中资银行的步伐将会明显加快,这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中国银行并购行为,为更多金融机构与产业资本参与银行业并购提供外部市场条件。
银行业的并购方式有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业并购等。由于受分业经营的限制,目前中国的银行并购基本是横向并购,只有少量混业并购案例。随着分业经营限制的逐步取消,银行业有望更多地开展混业并购和纵向并购,以实现经营的多元化。
高效的资本市场可以为金融资产提供定价依据,将资源配置到那些收益较高、实力强大的银行,节约社会成本。因此,壮大资本市场,鼓励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上市,不但可以增强银行业自身的实力,而且可以平衡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稳定内地的股票市场,为银行业的并购创造丰富的融资渠道。
促进银行并购动力和提升并购效率,还需要一系列市场机制予以保障。例如,为维护和确保存款人的利益,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力促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安全有效地开展和进行。与此同时,还要实行利率市场化,它更能增强银行在的激烈竞争中的活力,促进银行在自然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银行并购的良性发展。
3.政府层面的对策
纵观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是由银行经营管理体制、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金融规制政策等几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其最终目标指向应统一于增强银行综合竞争力以及促进银行业的效率和稳健经营。从中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来看,要真正增强银行的实力,有效推动银行并购的步伐和提升并购效率,政府还要为银行并购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银行并购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地,政府需要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金融分业经营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参考文献:
[1] 于剑南,李小军.中国企业跨地区并购动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3):93-94.
[2] 张瑞兵,葛斌华.中国商业银行并购效率的研究方法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09,(10):45-49.
[3] 郭赛君.基于DEA的农村信用社效率分析——以广东省某地区为例[J].时代金融,2011,(11).
[4] 秦雯.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并购效率的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8.
[5] 谷习乐.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战略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6] 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第1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陈凤雪]